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家驤

(中國地質學家)

鎖定
趙家驤,祖籍浙江紹興,1915年5月出生於遼寧瀋陽,1964年11月去世於北京。地質學,礦牀學家。1937年秋至1939年初,在四川重慶北碚地質調查所任職。 [1] 
中文名
趙家驤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浙江紹興
出生日期
1915年5月
逝世日期
1964年11月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出生地
遼寧瀋陽

目錄

趙家驤人物經歷

趙家驤,193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同年考入地質調查所,1939年入西南經濟研究所,1941年入四川地質調查所。1945年被派赴美深造,入美國聯邦地質調查所實習、進修,主要是參加非金屬礦產的研究、開發與勘查。1946年10月回國後,在礦產測勘處工作時,曾經調查並撰有《勘探江蘇東海磷灰石礦紀要》(1947.3)一文,正式提出了該礦成因為“沉積變質”(在此以前,謝家榮曾根據文獻資料認為該礦有“水成變質”的可能)。1947年發表《差熱分析法》,這是我國最早介紹這一新技術方法的文章。1947年他獲得第三次許德佑先生紀念獎金。 [1] 
1952年起,他先後任地質部地礦司金屬處處長、年度計劃司和地礦司的副總工程師及全國礦產儲量辦公室總工程師等職務。1953年他還曾作為我國政府代表團的成員之一前往前蘇聯參加“前蘇聯援建我國重點鋼鐵企業工程”的談判。他在我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地質勘探事業中起了一定作用。在礦產普查勘探方法、小型礦牀快速勘探、編制地質勘探設計、編寫儲量規範等方面,作過大量的工作並有獨到的見解。 [2] 

趙家驤著作

《北平西山雙泉統之時代及其中之火山岩》(1938)、《四川洪雅高廟炳靈祠一帶之鐵礦》(1940)、《中國西南部二疊紀玄武岩之成因及其時代》(1941)、《四川三疊紀地層》(1944)、《川黔邊區二疊紀前之不整合狀態》(1944,為1947年獲獎論文)、《灌縣大邑間地質》(1945)、《黔北地質礦產》(1945)、《浙江江山螢石礦》(1949)、《浙江紹興漓渚市磁鐵礦》(1949)、《安徽當塗大黃山釩石礦》(1949)、《安徽定遠的可能新煤田》(1949)、《皖西金家寨葉家集一帶砂鐵礦勘查報告》(1950)、《山東牟平金牛山含金黃鐵礦》(1950)、《山東藏馬縣桃行雲母礦》(1950)、《山東膠南縣七寶山區地質及石墨礦》(1951)、《山東煙台芝罘島鐵礦》(1950)等。 [1]  [2] 
《中國外生錳礦地質的初步探討》(1956)、《怎樣勘探小礦牀》(1959)、《十年來中國地質普查工作的成就》(1959)、《編制地質設計應當注意的一些問題》(1962),等等。 [2] 
參考資料
  • 1.    程裕淇,陳夢熊主編,前地質調查所 1916-1950 的歷史回顧 歷史評述與主要貢獻,地質出版社,1996.11,第295頁
  • 2.    程裕淇,陳夢熊主編,前地質調查所 1916-1950 的歷史回顧 歷史評述與主要貢獻,地質出版社,1996.11,第2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