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趙家莊

鎖定
康熙年間(1662─1722年),趙姓自趙疃遷來建村,以姓命村名趙家莊。後有王姓、遲姓、于姓、姜姓自外地遷來定居。1981年,因重名,且處重名村之西,更名西趙家莊。 西趙家莊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7′,北緯36°35′。東與魯口村為鄰,西與海頭村交界,南與南姜家莊接壤,北與南馬家村相望,隸屬辛安鎮,距鎮政府駐地6.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8.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花生等。海岸線全長1.5公里,有灘塗40公頃,盛產泥螺、白蛤、海蠣等。 2002年,全村400户,1236人。有趙、王、遲、於、姜等姓,均為漢族。其中王姓人口較多。
中文名
西趙家莊
別    名
西趙家莊村
行政區類別
人口數量
1236人

西趙家莊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2年,成立趙家莊小學。1968年,成立趙家莊聯中,學生100餘人。1972年,聯中改為三年制,教師達12人,學生200餘人。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改善,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50人。
村民有3人獲助理農藝師職稱,5人獲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9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75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45公斤,全村收入25.5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種車輛50多輛,摩托車80輛,電話150部,彩電320台,電冰箱7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78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1998年投資6萬元,修建村內大道1條。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2平方米。 集體福利 1969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藥費報銷50%。
1978年以來,隨着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4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同年,投資4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6年,投資10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自來水。1990年村投資5萬元,重建衞生室,為本村及鄰村羣眾治病

西趙家莊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9月,王文建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6年成立黨支部,王文建任黨支部書記。成員有王文漢、王文治。在黨組織領導下,發動村民參軍參戰,組織擔架隊支援前線。
1949年,全村有黨員22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47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文建、遲金順、王文遠、王文通、王日康、遲開基、王文鬥、王元安、遲學起、王德勝、趙明進、遲開坤。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成立村政府,遲金蒼任第一任村長。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複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
1999年5月,黨支部書記王德勝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曾擔任村行政負責人的有遲金蒼、遲漢貞、王文翰、王文遠、王文通、王日康、遲金順、王文法、遲開考、王文鬥、王元安、遲學起、遲學九、王德勝、遲開坤。 1986年,本村被中共海陽縣委、海陽縣人民政府評為文明村。同年,被農業銀行海陽縣支行評為信用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