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執信

鎖定
趙執信[shēn](1662年~1744年)清代詩人、詩論家、書法家。字伸符,號秋谷,晚號飴山老人、知如老人。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今山東省淄博博山)人。十四歲中秀才,十七歲中舉人,十八歲中進士,後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
二十八歲因佟皇后喪葬期間觀看洪昇所作《長生殿》戲劇,被劾革職。此後五十年間,終身不仕,徜徉林壑。趙執信為王士禎甥婿,然論詩與其異趣,強調“文意為主,言語為役”。所作詩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別    名
飴山老人
知如老人
伸符
秋谷,飴山老人、知如老人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今淄博市)
出生日期
1662年
逝世日期
1744年
主要成就
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
主要作品
《飴山詩集》
《飴山文集》
《詩餘》等
本    名
趙執信

趙執信人物生平

趙執信出身名門

趙執信像 趙執信像
趙執信生於康熙元年,卒於乾隆九年,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今屬山東省淄博市)人,其家鄉後於雍正十二年改為博山縣,系今淄博市博山區。趙執信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曾祖趙振業,明天啓乙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入清以後,作過山西、江南兩布政司參議。
叔祖趙進美,明崇禎庚進士,入清以後,官至福建按察使。趙執信的祖父趙雙美,只是一個拔貢;父親趙作肱,僅是一個增生。他的岳父是同裏內秘書院大學士吏部尚書孫廷銓的長子孫寶仍,其官職為光祿寺主事。他的岳母是刑部尚書王士禎的從妹。

趙執信早年順遂

童年的趙執信,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才。九歲寫的文章,就“以奇語驚其長老。”據《趙執信墓表》記載:“九歲裏中諸名士會文,先生徑造焉。眾輕之曰:孺子何為者?及受題,先生立成數藝。語文名俊,一座皆驚。”趙執信當時所做的是《海棠賦》,以遣詞優雅,頗富意藴,為同鄉內秘書學士兼吏部尚書孫廷銓所賞識,對他倍加稱道,認為日後必成大器。趙執信十四歲考中秀才,十七歲,中山東鄉試第二名舉人。在鄉試中,主考官是以善擇人才而聞名的翰林編修翁叔元,他對趙執信頗為欣賞,“以得人自慶”。後來親自把自己的兒子翁海光送到趙執信的門下。對這次所錄取的“山東鄉墨”,朝廷也非常滿意。當時,“長安中盛稱齊魯文空前絕後,海內諸選家翕然推許之”。
十八歲,趙執信中會試第六名,殿試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二十三歲就擔任了山西鄉試正考官,鄉試完畢後便道迴歸故里,途中經過冷泉關晉城等地,翻越太行山,在這期間,他創作的詩有四十四首,收入《並門集》,其中七言古詩《道傍碑》是趙執信初期地優秀作品。二十五歲升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同時還任《明史》纂修官,參與修《大清會典》。當時,會典的體例,大多襲用明朝舊制,許多人都推辭不敢任。趙執信“肄國書,取檔案,傅以文義,典制釐然”。負責編纂《大清會典》的官員“以是服先生材”。

趙執信廣交名士

趙執信紀念館 趙執信紀念館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至二十八年(1689 年),趙執信在這期間創作的詩集定名為《閒齋集》,蒐集詩歌有四十六首。其中地五言古詩《贈李生》通過對李生地臨別贈言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生活地厭倦和對未來政治風波地預感。五言律詩《蟬》,她描繪了蟬地生活地清苦,孤寂和環境地險惡,作者寫 “蟬 ” 實際上是在寫自己。 名士朱彝尊陳維崧毛奇齡非常賞識趙執信的才華,“尤相引重,訂為忘年交”(《清史稿·趙執信傳》)。
一代詩宗王漁洋也心折其才和他相互酬答。“朝貴皆願納交,而先生性傲岸,恥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黃叔琳《趙執信墓表》),“士以詩文贄者,合則投分訂交,不合則略視數行,揮手謝去,是以大得狂名於長安”(陳恭尹《觀海集序》)。戲劇家洪昇更把他比作文采風流、光彩耀人的元代名士趙孟頫而引為摯友。當時文壇最負盛名的王士禎曾寫詩讚道:“松花謖謖吹玉缸,揮毫三峽流春江。未論文雅世無輩,風貌阮何誰一雙。”據《鄉園憶舊錄》載,其父趙作肱曾應試青州,點名人,學使呼至案前,稱賀説:“不必作文,汝以子貴,受封編修矣。”

趙執信觀劇惹禍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即趙執信二十八歲時,發生了“《長生殿》劇禍案”。在這個暴露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南北黨爭的案件中,趙執信成為被排陷的主要對象。這年八月中旬,趙執信被該劇的作者、友人洪昇邀請觀演《長生殿》傳奇。由於這次宴飲觀劇是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國恤”期間舉行的,被給事中黃六鴻乘機彈劾,執信面臨不測之罪,不顧個人安危,到考功處聲明説“趙某當座,她人無與”。
趙執信後以“國恤張樂大不敬”的罪名革職除名,結束了他在北京的十年仕宦生涯。當時京都有人對趙執信的才華和遭遇發出了“秋谷才華向絕儔,少年科弟盡風流,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的感嘆。趙執信被罷官後,同年初冬離開北京返家時寫下《出都》詩:“事往渾如夢,憂來豈有端,罷官憐酒失,去國覺天寒,北闕煙中遠,西山馬首寬,十年一揮手,今日別長安 。”

趙執信浪跡遠遊

從削職還鄉到六十三歲是趙執信的漫遊時期,期間,除斷續家居外,大部分時間浪跡江湖。他東至黃海,西到嵩山,南到廣州,北至天津。遊歷的地區除山東外,有河北、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特別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他前後到過五次,最後一次竟在蘇州住了四年。多次的漫遊,使他逐漸深入社會,接近人民。他由官場的黑暗逐漸認識到社會的黑暗;由個人的不幸逐漸認識到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現實主義詩篇。如:反映蟲災的《紀蝗》;反映水災的《大堤嘆》《碧波行》;反映旱災的《紀旱》《久旱》;反映雹災的《刈麥二十韻》。反映農民暴動的《氓入城行》則是他現實主義詩篇的頂峯。在詩歌理論上,他對王士禎的“神韻説”持不同見解,這些不同見解,主要收集在他的詩話《談龍錄》裏。

趙執信退居因園

因園 因園
雍正三年(1725年),六十三歲的趙執信結束了他的漫遊生活。返回故里。次年,退居因園。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趙執信病目致盲,不能復見文字,目盲以後,詩歌創作仍然不斷,他在乾隆九年的(1744)年秋的《題幼子慶賦稿》中説到:“餘盲目病廢十二載於茲矣”。在這十二年間,他的詩歌、文章全是口述其子,然後再由其子執筆記錄,直到是年十一月以八十三歲高齡卒於故里。
趙執信有六男四女十個孩子,小女兒趙慈長於吟詩作詞。《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將趙執信、趙慈父女與東漢蔡邕蔡文姬父女相提並論,評價甚高。

趙執信刊行著作

趙執信的著作已經刊行的有《飴山詩集》十九卷,《飴山文集》十二卷,《詩餘》一卷,《談龍錄》一卷,《聲調譜》一卷,《禮俗權衡》兩卷等。

趙執信姓名註釋

趙執信,應讀為趙執信(shen)。“執信”二字,語出《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信”音shen。通“伸”,同“身”。周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信圭為六瑞之一,刻人形,作伸狀;躬圭,刻人形,作屈身狀。蓋因爵位不同,而所刻不同形象以辨別之。

趙執信文學主張

趙執信書法 趙執信書法
趙執信不僅是清初的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還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詩歌理論。他主張“詩之中要有人在”,反對脱離現實,無病呻吟;主張“詩之外要有事在”,強調詩歌的現實意義和教育作用;主張“文意為主,以語言為役”,要求形式服從內容,語言為內容服務;主張作家“從其所近”,自由選擇藝術風格,反對用“神韻”的尺度去衡量作品的好壞;反對京派主義傾向,培養真正的新生力量;反對賞識善於諂媚逢迎的庸人,要選擇有真才實學的”佳士“等一系列主張和見解。在當時的詩壇上,王士禎的“神韻説”風靡一時,而在創作上與之抗衡、在理論上與之辯駁的唯有趙執信。趙、王二人之所以由原來相互唱和、彼此欣賞發展到相互詬厲,關鍵就在於他們的詩歌理論不同,各執一端,互不相讓。
關於趙、王詩派評論,《清史列傳》卷七十一及《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三有所論述:“平心而論,王以神韻縹緲為宗;趙以思路境刻為主。王之規模闊於趙,而流弊傷於膚廓;趙之才鋭於王,而末派病於纖小。使兩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見其長;正不必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今人任道斌先生給了趙執信一個更中肯的評價:“雖然執信一生潦倒以終,但在漫長而坎坷的生活道路上,他自強不息,勤奮創作,為後人留下了一千多首詩歌和多篇散文、詩論,能在形式主義詩風盛行、“神韻説”氾濫的清初詩壇上獨樹一幟,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去揭露封建社會的殘酷與黑暗,並表現自己不與世沉浮的抗爭精神,豐富了清初的詩壇,為當時的文學發展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趙執信藏書故實

趙執信 趙執信
清藏書家、詩人、書法家。字伸符,號秋谷,晚號飴山老人。山東淄博博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任山西鄉試正考官,25歲升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還充任過明史纂修官兼預修清會典等。頗為朱彝尊陳維崧毛奇齡所重。因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國恤”期間,觀看洪昇《長生殿》,被給事中黃六鴻告發,以“國恤張樂大不敬”為名,被革職。工於詩文,詩風俊刻。晚年退居別墅因園。家藏書極多,“飴山堂”藏書樓中,圖籍插架,古文集最豐。卒後,其藏書歸於李文藻。著有《因園集》《飴山堂集》《聲調譜》《談龍錄》《禮俗權衡》等。

趙執信詩作集粹

【螢火】
和雨還穿户,經風忽過牆。雖緣草成質,不借月為光。
解識幽人意,請今聊處囊。君看落空闊,何異大星芒。
昭陽湖行書所見】
屋角參差漏晚暉,黃頭閒緝綠蓑衣。倦來枕石無人喚,鵝鴨如雲解自歸。
【望匡爐不可見】
香爐煙散半湖雲,舟入荷陂水又分。卻羨沙頭雙白鷺,潛隨明月過匡君。
金陵雜感六首(選一)】
趙執信著《飴山詩集》 趙執信著《飴山詩集》
深宮燕子弄歌喉,粉墨尚書作部頭。瞥眼君臣成院本,輸他叔寶最風流。
【歸舟】
望齊門外望青州,一室歡聲入棹謳。 十幅風帆半城月,最難圖畫是歸舟。
【曉風鳶學江東體
節候遷移物象分,春深城野見紛紜。 偶緣塗飾能成質,才有因依便如雲。
線影暗憑童稚引,風聲高逼帝天聞。 傷鴻病鶴知多少,息羽垂頭合讓君。
垂堂高坐本難安,身外鴻毛擲一官。獨抱焦桐俯流水,哀音還為董庭蘭
【即目】
煙外風翻數點鴉,板牆欹處夕陽斜。空庭客去閉門晚,零落一堆紅豆花。
小閣高棲老一枝,閒吟了不為秋悲。寒山常帶斜陽色,新月偏明落葉時。
煙水極天鴻有影,霜風捲地菊無姿。二更短燭三升酒,北斗低橫未擬窺。
山行雜詩四首(選一)】
嶺路盤盤行欲迷,晚來霜霰忽悽悽。林間風過猶兼葉,澗底寒輕已作泥。
馬足蹙時疑地盡,溪雲多處覺天低。倦遊莫訝驚心數,歲暮空山鳥亂啼。
【村舍】
亂峯重疊水橫斜,村舍依稀在若耶。垂老漸能分菽麥,全家合得住煙霞。
催風筍作低頭竹,傾日葵開衞足花。雨玩山姿晴對月,莫辭閒澹送生涯。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