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光義

(宋朝第二位皇帝)

鎖定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在位期間,採取治國馭將方針,明顯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並最終構成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內容。 [14]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二年,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997年5月8日),趙光義去世,諡號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永熙陵
本    名
趙光義
別    名
趙炅
趙匡義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開封府浚儀縣
出生日期
939年11月20日
逝世日期
997年5月8日
主要成就
滅北漢,基本完成全國統一;加強中央集權
廟    號
太宗
陵    寢
永熙陵
在位時間
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
年    號
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諡    號
神功聖德文武皇帝

趙光義人物生平

趙光義早年經歷

趙光義本名趙匡義,是宋宣祖趙弘殷昭憲太后杜氏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後晉天福四年十月甲辰日(939年11月20日)出生於開封府浚儀縣崇德北坊護聖營官舍。起初,杜氏夢見神仙捧着太陽授予她,從而有娠懷孕,直到趙光義出生的當天夜晚,紅光升騰似火,街巷充滿異香。趙光義從小聰穎,與別的孩子游戲,都畏服他。 [1]  [2]  他尤其得到母親杜氏的鐘愛。 [3] 
顯德元年(954年),他的兄長趙匡胤初露頭角,趙光義亦補為右班殿直,不久遷供奉官,顯德五年(958年),改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成為下級軍校。據記載,他在這段時間頗為好學,嗜好讀書。趙弘殷徵淮南時,曾特地搜尋古書送給趙光義,因此他得以培養深厚的文化素養。 [1]  同時,趙光義自稱在徵淮南時也親身參與,並在戰場上射死無數南唐軍,其後又參與後周攻遼河北之戰 [4]  有觀點認為,這些史書記載或趙光義自述的他在後周時期文武兼備的事實都不可靠。 [17]  不過,他後來確實喜好文墨、多才多藝。 [18]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三日,周恭帝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北上抵禦契丹,翌日發生陳橋兵變,回師開封,自立為帝,建立宋朝。關於這時趙光義的動向,一説他隨兄出征,參與兵變,並在兵變後攔住趙匡胤的馬,請求不要掠奪開封百姓,得到趙匡胤允諾,從而保全了開,也是趙匡胤萌發將來傳位給他的念頭。 [19]  一説他留在京城陪母親杜氏,消息傳來時,歡呼雀躍出迎。 [20]  有學者認為第一説不可信。 [21] 

趙光義出任京尹

趙光義半身像 趙光義半身像 [5]
宋朝開國後,趙光義就被拜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並由“匡義”改名“光義”。建隆元年(960年)五月,趙匡胤出征在潞州起兵的李筠,趙光義被任命為大內都檢點,留守開封。八月,趙光義領泰寧軍節度使。十月,趙匡胤南征李重進,趙光義任大內都部署,留守開封。 [22]  通過完成兩次留守京城的任務,趙光義進一步獲得兄長的信任,取得一定的兵權。 [4]  與此同時,杜太后要求趙光義外出時必與“趙書記”(趙普)同行,以鍛鍊其處理事務的能力。 [3]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杜太后去世。七月,趙匡胤委任趙光義為開封尹、同平章事。 [23]  此後趙光義就一直擔任開封尹之職(俗稱“判南衙”),直到繼位。在此期間,他仗着兄長的信任,舉止高調,排場盛大,被開封人驚歎“好一條軟繡天街” [24]  ;又廣泛結交各路豪傑才士,努力培植自己的勢力,從而形成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 [25] 
趙光義從宋朝開國就覬覦皇位,而他必須跨越的障礙則是中書令趙普,為此與趙普明爭暗鬥。乾德元年(963年)二月,趙匡胤突然要任用符彥卿(周世宗和趙光義的岳父)掌管禁軍,被趙普極力阻止,符彥卿很可能是由趙光義推薦,所以有人認為此事是趙普與趙光義的第一次鬥爭。乾德三年(965年),趙匡胤對趙普説自己有意重用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馮瓚,第二年趙普就查出馮瓚曾向趙光義行賄金帶及其他珍玩等物,使馮瓚被下獄治罪。就在馮瓚出事那年,趙光義將自己幕府中的左補闕、開封府推官宋琪趕走,讓趙匡胤派他出知隴州,而宋琪正是趙普的同鄉兼好友,故被認為是趙光義對趙普的報復。此外,趙普在殺姚恕、貶石熙載、阻止竇儀執政等事件亦扮演重要角色,而這三人都是趙光義的幕僚或親信。直到開寶六年(973年)八月,趙普因風頭太盛,得罪趙匡胤,因而罷相。隨着趙普的失勢,趙光義也獲得“準皇儲”的地位,不到一個月後就被封為“晉王”,位居宰相之上。而趙普罷相後,趙光義的親信盧多遜升參知政事,楚昭輔升樞密副使,他的勢力已經開始控制中樞。 [26] 

趙光義接班登位

儘管趙光義在開寶後期位高權重,但他與趙匡胤的關係並非親密無間,是有矛盾、有裂痕的。開寶末,趙匡胤得知趙光義強買青州女子(可能是後來的邵賢妃)之事,即下令嚴捕趙光義的親信安習,其中也包含警告趙光義之意。 [27]  此外,晉王府一名宦官請求將木場大木用來製造器具,也引發了趙匡胤的震怒。 [28]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的下雪之夜,趙匡胤突然召見趙光義,囑託後事,左右都聽不到,只是燭影下趙光義有時離席,如同謙遜退避之狀。隨後趙匡胤將柱斧朝地上劃,大聲對趙光義説:“好為之。”第二天凌晨,趙匡胤就在睡夢中駕崩於萬歲殿。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出宮,召趙匡胤的四子貴州防禦使趙德芳入宮,王繼恩卻去開封府衙找趙光義,並與同時趕過來的左押衡程德玄讓趙光義入宮。趙光義大感震驚,説要與家人商議,到內室很久都不出來。王繼恩催促促道:“事久,將為它人有矣!”隨後趙光義就偕王繼恩等入宮。王繼恩讓趙光義留在直廬稍等,自己先進宮通報,程德玄則表示:“便應直前,何待之有!”堅持要趙光義直接進宮,於是趙光義進入寢殿。宋皇后只好承認現狀,叫他“官家”,並請他保住自己母子的性命。趙光義哭着説:“共保富貴,勿憂也!”二十一日,趙光義即皇帝位,並且不按翌年改元的慣例,宣佈開寶九年(976年)十二月為太平興國元年。 [29] 
登極之際,趙光義宣佈國家的大政方針將依照太祖時的軌道運行,同時表示自己是太祖所創建事業的正式繼承人,並把太祖的治國理政原則濃縮為“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八字,也是自己着意努力的方向,對於穩定宋初的政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0] 

趙光義統一中原

趙匡胤去世時,中原尚未統一。除了稱臣於宋的南方吳越和泉漳地區外,還有割據太原、聯遼抗宋的北漢政權。趙光義即位後,順利完成了兄長遺留的統一中原的事業。
趙光義 趙光義
趙光義即位不久,就加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檢校太師。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四月,陳洪進離開泉州,北上開封朝覲。八月,陳洪進在崇德殿覲見,趙光義禮遇優渥,賜錢千萬、白金萬兩、絹萬匹,卻不放他返回泉州、漳州。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四月,陳洪進被迫上表獻所管漳、泉二州。稍早前的二月,吳越王錢俶亦來開封朝覲,趙光義寵遇極隆,卻也不放他回杭州。在聽説陳洪進納土後,錢俶也在五月步其後塵,納土歸宋,吳越國一軍、十三州、八十八縣也併入宋朝。南方由此得到統一。 [31] 
接着,趙光義的目光轉向了北方的北漢。趙匡胤曾於開寶元年(986年)、開寶二年(969年)、開寶九年(976年)三徵北漢,均未能將其消滅。但經過三次攻打,已大大消耗了北漢的軍力、財力,又遷徙北漢俘民、騷擾北漢農事,以持續削弱其力量。趙光義即位伊始,就對弟弟齊王趙廷美説:“太原,我必取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就親征北漢之事詢問樞密使曹彬,曹彬贊成,趙光義遂決意親征。宰相薛居正認為北漢疲敝,無需親征,且舉出後周徵北漢失利之事,指出北漢有遼作為外援,堅壁不戰,親征未必奏效。但趙光義説:“今者事同而勢異,彼弱而我強。昔先帝破此敵,徙其人而空其地者,正為今日事也。朕計決矣,卿等勿復言。”趙光義以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使,先以兵圍攻汾、沁、嵐諸州,然後合兵圍攻太原,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四將分別攻打東、南、西、北面。二月,趙光義御駕親征。前後所遣軍馬,超過十萬以上。三月,郭進石嶺關南擊潰來援救北漢的數萬遼軍,於是北漢援絕;接着,又抓獲了帶着蠟書向遼告急的北漢使者,並拉到太原城下展示,城中為之士氣大跌。 [32] 
自春天到夏天,宋軍日夜攻打,矢石如雨,晝夜不息,太原城中已難以支持。四月,趙光義到太原城下督戰,他“躬擐甲冑,蒙犯矢石,指揮戎旅”,左右侍從進諫他不要冒險,他説:“將士爭效命於鋒鏑之下,朕豈忍坐觀!”宋軍將士聽説後,士氣更加振奮,爭先冒死攻城。五月初一,太原羊馬城陷落。五月三日,北漢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投降。五日,趙光義至太原城南,督諸將急攻,“士奮怒,爭乘城,不可遏”。趙光義擔心憤怒的宋軍破城後展開屠殺,便下令暫停進攻,親自起草詔書,要求北漢國主劉繼元從速出降。當夜,劉繼元遣客省使李勳奉表請降,趙光義得表大喜,派通事舍人薛文寶持詔書入城撫渝。六日清晨,劉繼元率其官穿素服紗帽待罪於城台之下,趙光義下令釋放,命其登台,予以勞問。於是河東一軍、十州、四十一縣併入宋朝,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至此完全結束。 [33]  自晚唐以來,太原長期作為抗拒開封政權的堡壘而存在,故趙光義下令毀太原舊城。 [34] 

趙光義開邊失利

平定了中原的割據政權後,趙光義轉而經營邊疆,試圖達到唐後期疆域的水準。其中最重要的地區是被遼朝佔領的幽雲地區,此外還有西北的定難軍(党項)、南方的靜海軍(交趾)等割據勢力,不過他對邊疆的經略基本都以失敗告終。
趙光義親征幽燕示意圖 趙光義親征幽燕示意圖 [6]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宋軍平定北漢以後,趙光義欲挾戰勝之威,直搗幽州,一舉奪取幽雲地區。當時,宋軍攻圍太原累月,軍士疲乏,大多數將領不贊成即刻北伐,只有殿前都虞候崔翰贊成,獨自上奏説:“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也。”趙光義聽信其言,遂令樞密使曹彬負責調動軍隊。五月二十二日,趙光義一行離開太原。二十九日,趙光義一行到達鎮州(今河北正定),稍事休整,十三日正式發動北征,督軍離開鎮州北上。二十日,趙光義督率宋軍進至岐溝關,遼朝東易州刺史劉禹(一作劉宇)降宋,宋軍前鋒軍傅潛等人與遼北院大王奚底、統軍使蕭討古交戰於沙河地方,取得勝利。 [33]  [35]  二十一日,趙光義率兵進至涿州,判官劉原德(一作劉厚德)投降。 [33]  二十三日黎明,趙光義就到達幽州城南,駐紮寶光寺,並親自率兵擊退城北屯駐的萬餘遼軍,進圍幽州。二十五日,趙光義指揮諸將攻城。 [33]  在遼守臣韓德讓耶律學古的守禦下,宋軍攻城失利。 [36-37]  隨後耶律休哥所率的五院部援軍趕來,於七月六日在幽州西北的高梁河與宋軍交鋒,趙光義親赴前線督戰。戰至黃昏,遼軍耶律沙部敗退,宋軍剛鬆一口氣,遼將耶律休哥與耶律斜軫各率所部就從左右翼鉗形夾擊,宋軍急忙調動圍城部隊迎戰,幽州解圍。宋軍在遼軍的猛攻之下,陣腳大亂。 [33]  [35]  [38]  [39]  七日黎明,趙光義大腿中兩箭,隻身逃離戰場。 [35]  [40]  宋軍失去指揮,羣龍無首,四散潰逃,遼軍追殺三十餘里,斬首萬餘級,獲兵仗、器甲、符印、糧饋、貨幣無數。 [35]  [38]  趙光義的行在服御寶器、隨從宮嬪(可能主要是俘虜的北漢嬪妃)都落入遼軍手中。 [40]  八日,趙光義逃至涿州 [33]  ,讓高瓊在御營作為自己的替身 [41]  ,因腿傷而不能騎馬,換乘驢車,向南狂奔。 [35]  [39]  追擊的遼將耶律休哥也在激戰中三處受傷,以致無法騎馬,只能乘輕車追擊宋軍,一直追到涿州,也未能俘虜趙光義,遂收兵返回幽州。 [38]  九日,趙光義逃至易州金台驛,得知宋軍全軍潰逃,派殿前都虞候崔翰去收容逃兵,自己則繼續南逃。十一日,趙光義逃到定州,聞知遼軍北還,才有喘息之機。十三日,趙光義離開定州,一路南下,於七月二十八日抵達開封。 [33]  這次北伐幽州,遂以宋軍慘敗而告結束。後來趙光義反思道:“朕往歲既克並、汾,觀兵薊北,方年少氣鋭……往則奮鋭居先,還乃勒兵殿後,靜而思之,亦可為戒。” [42] 
其後一年中,遼軍屢次南下,在滿城、雁門關、雄州(瓦橋關)等地與宋軍開戰,互有勝負。趙光義在瓦橋關之後欲再次親征幽州,在文臣李昉扈蒙的勸阻下從大名府班師。 [43]  此後,趙光義一面抵禦遼軍南下,一面聯絡韃靼、定安、女真、高麗等國家或部族,一起圍堵遼朝。 [44]  其後,趙光義從知雄州賀令圖等人那裏得到遼朝主少國疑、內部不穩的情報,便決定再組織一次北伐。他無視文臣們的反對,單獨與自己親信所在的樞密院秘密商議北伐大計,甚至一日召見六次,卻不讓中書門下參與。他吸取高粱河之戰孤軍深入導致兵敗的教訓,採取聲東擊西之計,計劃先讓曹彬在山前戰線虛晃一槍,吸引遼軍,從而讓潘美田重進趁虛奪取山後地區,接着與曹彬會師幽州。雍熙三年(986年)三月,宋軍第二次北伐打響,史稱雍熙北伐。起初進展順利,西路潘美很快佔領山後的寰、朔、應、雲四州,中路田重進從飛狐口攻佔蔚州,東路曹彬亦從雄、霸州進攻山前,佔領岐溝關、新城、固安,進而奪取涿州。然而遼軍增援部隊很快趕來,曹彬糧食不繼,在十餘天后撤離涿州,至雄州補給。趙光義起初就對曹彬進軍太快不滿,在聽説他撤軍後又痛斥其“失策之甚”,急忙遣使命曹彬不要再前進,而是沿白溝河向其麾下的米信軍靠攏,養兵蓄鋭,為西路軍張勢,等西路軍完全攻佔山後,然後與田重進軍會後,會師幽州,與遼軍決戰。但是,曹彬部下諸將已聽説中、西路軍連克州縣,屢戰獲勝,認為東路軍乃北征主力,認為東路軍乃北征主力,握有重兵而不能有所攻取,是恥辱,於是紛紛要求出戰。曹彬無力約束,只好依從諸將意見,攜帶足夠五十天的糧草,與米信軍會合,北渡白溝河,再度往攻涿州,到達涿州發現糧餉不夠,再次退兵。五月三日,撤退的宋軍在岐溝關遭遇追擊他們的蕭太后和耶律休哥所率的遼軍主力,慘敗而歸。趙光義聞敗報,急命田重進、潘美兩路也撤軍。西路撤軍時,護送百姓的楊業所部宋軍在陳家谷口遭遇耶律斜軫所部遼軍,名將楊業戰死。雍熙北伐遂以失敗收場。趙光義和賀令圖等仍不放棄北伐試圖,部署新一輪對遼攻勢,遼軍先行向宋軍發動攻擊,於十二月大破宋軍於瀛洲君子館劉廷讓所部數萬人被殲,賀令圖、楊重進等將領被俘。此後,宋對遼由攻勢轉入守勢。 [45-46] 
除了收復幽燕的計劃破產以外,趙光義對交趾、定難的經略也陸續失敗。淳化二年(991年),趙光義對侍臣表示:“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47]  淳化四年(993年),他又對宰相呂蒙正説:“治國在乎修德爾,四夷當置之度外。” [42]  由此可見宋朝停止武力開疆拓土,全面轉向守內虛外 [48]  而宋朝內部矛盾最尖鋭的地區是四川,淳化四年(993年)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趙光義派心腹宦官王繼恩領兵鎮壓,到至道元年(995年)才完全平息。 [49] 

趙光義傳子而崩

宋太宗趙光義像 宋太宗趙光義像
趙光義在即位初期,為安撫人心,對弟弟趙廷美與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採取了一系列優待措施。任命弟弟趙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以示沿用趙匡胤時“皇弟尹開封”之舊制;又以趙德昭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以趙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並讓趙廷美、趙德昭並位在宰相上。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高梁河之戰時,中箭逃走的趙光義一度與大部隊失散,諸軍打算推戴從徵的趙德昭為主,但不久又與趙光義取得聯繫,遂作罷。班師後不久,趙德昭就自殺了,史書記載趙光義聽説趙德昭自殺時的反應是“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痴兒何至此邪!’”兩年後,趙德芳也突然英年早逝。後人認為可能是趙光義在經歷高梁河之戰後對深感趙德昭的威脅,威逼趙德昭自殺,然後惺惺作態,而趙德芳也很可能是趙光義害死的。太乎興國七年(982年),在宰相趙普的支持下,趙光義藉口趙廷美圖謀不軌,貶為西京(洛陽)留守,接着降趙廷美為涪陵縣公,流放房州,兩年後,趙廷美死在那裏。對趙光義的皇位構成威脅的三人至此被全部清除。 [50] 
趙光義有九個兒子。在即位之初,他雖然晉封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三人,但未給自己的兒子封王,更未立儲。等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五月趙廷美被安置房州後,趙光義就在七月封長子趙德崇(後改名元佐)為衞王、檢校太傅,次子趙德明(後改名元佑、元僖)為廣平郡王、檢校太保,皆拜同平章事。這還僅僅是使相,並無干政之權。其後,趙光義又命衞王和廣平郡王輪日往中書視事,讓他們參政。不過趙元佐在趙廷美被貶房州時“獨申救之”,兩年後趙廷美的死訊傳來時,他得了心疾,作發狂之狀,不能奉朝請,從此失愛於趙光義,被排除出皇位繼承序列,雍熙二年(985年)九月,趙元佐因縱火焚宮而被廢為庶人,流放均州,不久召回,幽禁南宮。雍熙三年(986年)十月,趙光義以陳王(後改封許王)趙元僖為開封尹,兼侍中,大有成為皇儲之勢。然而,趙光義雖鍾愛趙元僖,卻始終拒絕正式建儲,為此處置了請求立趙元僖為皇太子的宋沆及被疑為幕後主使的宰相呂蒙正等,改任呂端為相。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趙元僖暴死,趙光義一度非常傷心,很長一段時間不願提及立儲之事。直到淳化五年(994年)九月,身體每況愈下的趙光義才徵詢寇準對於儲君的意見,寇準不願回答,趙光義便提出立第三子襄王趙元侃,寇準贊成,於是任命趙元侃為開封尹,改稱壽王。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十八日,趙光義正式宣佈立趙元侃為皇太子,改名趙恆 [51]  自唐中葉以來,就很少立皇太子,五代十國時的中原王朝也沒立過太子,因此趙光義立太子被視為一大盛事,趙恆被立為太子後參拜太廟回宮途中,開封民眾歡呼雀躍,甚至有人稱他為“少年天子”(一説“真社稷之主也”)。趙光義從李皇后那裏聽説這事,覺得“百姓但知有太子,而不知有朕”,為此遷怒於寇準,但經過寇準的一番解釋,他才消氣。 [52-53] 
趙光義在高梁河之戰中大腿中了兩箭,“歲歲必發” [40]  ,御醫無能為力,他就到處尋醫問藥,甚至相信侯莫陳利用潘閬等江湖郎中及僧茂貞、道士王得一等,但箭傷終究未能痊癒。至道三年(997年)正月二日,趙光義病情加劇,無法上朝,只得改在便殿決事。二十三日,皇太子、諸王、文武羣臣因趙光義病重,都到佛寺修齋祈福。三月二十八日,趙光義病危,已不能視朝。三月二十九日,趙光義駕崩於萬歲殿,終年五十九歲。羣臣上諡號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十月十八日,葬於永熙陵,後累加諡為“至仁應運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54] 

趙光義為政舉措

趙光義政治

  • 完善科舉
趙光義在位時的科舉舉行情況簡表 趙光義在位時的科舉舉行情況簡表 [55]
趙光義在位時,共舉行科舉考試八次。他不但增加科舉錄取名額,而且對被錄取者從優授官,升遷迅速。舊制,被錄取後尚未授官則不得解褐,趙光義允許未授官即解褐。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所錄取的第一、第二等進士及九經,授將作監承、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同出身進士及諸科並送吏部免選,優等注擬初資職事判司簿尉。“寵章殊異,歷代所未有也”。宰相薛居正等對“取人太多,用人太驟”提出批評,但趙光義不聽。在趙匡胤時期,考中進士者無一到達宰執高位,而趙光義時期中進士者,至少有18人在他在位時即已位至宰執高位,其中著名的有呂蒙正、張齊賢趙昌言、寇準、李沆等。趙光義還採取一系列規範科舉制度的措施,如舉行別頭試、實施糊名法、禮部試鎖宿等。通過趙光義對科舉制度的完善,大量知識分子被吸收進宋朝統治集團中,促進了宋代文化的繁榮。另一方面,官僚隊伍的膨脹也造成了三冗現象,成為困擾宋代財政的一大難題。 [55]  [56] 
  • 大興文治
唐末五代以來,軍事勢力決定一切,遂導致武人當政,朝政紊亂,軍士橫行,武將不可一世。宋朝建立以後,在太祖時期,收宿將兵權,實行“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三大政策,整頓和改革兵制,驕兵悍將之患已除。但是,太祖朝內外臣僚大多是五代遺留的舊班底,這一批在武將積威下成長進用的文官,不免多少尚存懼武之情結,對新朝也並非全心全意效力。趙光義在位時期,通過擴大取士,在二十年間,幾乎完全用新進人才佔據了縣以上的官職。這一批科舉錄取的人才,是新朝培養提拔的,在重文輕武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又有“天子門生”之稱,於是“重武輕文”之風徹底扭轉,文官統治完全確立,文官階層從氣勢、心理、地位上全面壓倒了武官,從根本上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的風氣。兩宋三百年文官統治的基礎,可以説是趙光義奠定的。 [57]  而“崇文抑武”也從此構成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內容。 [14] 
  • 制度改革
趙光義加強了中央集權,對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進行調整與改革,主要如下:
  1. 罷節鎮領支郡。唐末五代時,節鎮領支郡,支郡長官聽命節鎮,“如臣之事君”,有礙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太祖平湖南,始令潭、朗等州直屬京師,州官可直接奏事朝廷。後來,平後蜀、滅南漢,新得州郡也是如此,但原後周統治區節鎮領支郡制度仍舊。趙光義即位不久,知懷州(隸河陽三城節度使高保寅不願受制於節度使趙普,奏請罷廢節鎮領支郡。趙光義從其請,詔懷州直隸京師,州官得自奏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八月,趙光義接受李瀚建議,詔令後周舊地邠、寧、唐、鄧、宋、亳等三十九州全部直屬京師。至此,全國州郡皆由朝廷直轄,節鎮領支郡的舊制退出歷史舞台。 [55] 
  2. 設置審官院考課院審刑院等機構,以分割中書門下的部分權力。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光義設置京朝官差遣院。中書除授,限於卿監以上朝官,少卿監以下京朝官的考校銓選,改由京朝官差遣院負責。中書事權被分削。淳化三年(992年),又置磨勘京朝官院與磨勘幕職州縣官院。次年,改磨勘京朝官院為審官院,廢京朝官差遣院,以審官院總其事。同年,改磨勘幕職州縣官院為考課院。淳化二年(991年),設審刑院于禁中,凡獄具上奏者,先送審刑院,後又規定大理寺所詳決案牘即送審刑院,不再經刑部詳復。就這樣,審官、考課二院奪去了中書吏房的機務,審刑院奪去了中書刑房的機務,相權受到削弱,皇權得到強化。 [55] 
  3. 加強樞密院權力。趙光義即位後,經過一系列人事調整,將曹彬排擠出樞密院,由其潛邸親信石熙載、王顯柴禹錫分別出任樞密院使和副使。到他去世前夕為止,樞密院要職基本都被他的親信壟斷。此時的樞密院在很大程度上不過被趙光義當作協助處理機政的私人蔘謀班子,而很難説是負責國家軍政決策及軍事指揮事任的最高機構。 [58] 
  4. 完善館職。趙光義為了提倡文治,保管書籍,在原有的三館(昭文館集賢院史館)的基礎上,設立“崇文院”,又在崇文院內創設秘閣,合稱“館閣”。淳化元年(990年),趙光義在已有的直史館的基礎上,又命人分直昭文館和集賢苑,於是館閣之職基本齊備,從而奠定了宋代館閣制度的基礎。 [55] 
  5. 調整區劃。趙光義統一中原後,為了管轄三百多個州、府、軍、監,將十三道的“邊防、盜賊、刑訟、金谷、按廉之任”都集中於各道的轉運使。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分全國為十五路,分別是京東路京西路河北路河東路陝西路淮南路江南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兩浙路福建路西川路峽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從此路成為宋朝一級行政單位。此外,趙光義還設置走馬承受一職,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59] 

趙光義經濟

趙光義在位時期,在農業方面有如下三次大爭論、大行動:
  • 何承矩水田之利:淳化四年(993年)滄州管下的臨津令黃懋上書建議在河北諸州興作水田,趙光義於是令何承矩到河北諸州視察,何承矩上奏,贊同黃懋建議。這樣,趙光義便在三月二十四日任命何承矩為制置河北緣邊屯田使,調發諸州鎮兵18000人屯田河北,在雄、莫、霸州、平戎、破虜、順安軍築堰六百里,置斗門,引陂塘之水灌溉。當時反對何承矩建議者頗多,武臣們也以種田耕作為恥,正巧,種下的水稻又遭霜打不熟,一時間,議論蜂起,差點要停止其事。黃懋認為,江東霜降晚,稻子一般在九月成熟,而河北霜降早,又地氣遲一個月,所以不能成熟結實,江東的早稻七月份就可以成熟,取其種至河北種之。當年八月,稻子成熟,何承矩裝了幾車稻穗,派吏部的人送到京城開封,議論才平息下去。自此之後,河北諸州的農業得到長足發展,“葦蒲、贏蛤之饒,民賴其利”。
  • 陳堯叟等建水利墾田之議: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度支判官陳堯叟、梁鼎請求“大開公田,以通水利,發江、淮下軍散卒及募民以充役,每千人人給牛一頭,冶田五萬畝”,趙光義看後稱好,馬上派遣大理寺丞皇甫選、光祿寺丞何亮到諸州視察。皇甫選、何亮經過一年的實地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的建議,比較切實可行。當時,著作佐郎孫冕總監三白渠,趙光義命孫冕按皇甫選等人奏疏中的建議實施,募民耕墾七州之田,從鄧州實行,開始皆免賦入。
  • 陳靖墾田之議:宋朝的國策是鼓勵墾荒,開墾土地歸開墾者所有,國家不實行像隋唐均田制那樣的計口授田。至道二年(996年)七月,太常博士、直史館陳靖上疏指出農業上的弊端,並請求定立田制,將無主之田授予無田之民。趙光義有意推行,任命陳靖為京西勸農使,在陳、許、蔡、潁、襄、鄧、唐、汝等州勸民墾田,又派前幾年興修水利有功的大理寺丞皇甫選、光祿寺丞何亮為陳靖的副手。皇甫選、何亮卻認為其功難成,請求停止其事,趙光義不聽。不久,三司又提出,費官錢多,萬一有水旱災害,恐怕官錢就要收不回了。陳靖均田之議便不再實行。 [60] 

趙光義文化

  • 大修書籍
趙光義鼓勵獻書,搜求書籍,在宮中搜集的書籍的基礎上,命文臣編纂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三大類書,與其子宋真宗時編纂的《冊府元龜》合稱“宋四大書”,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做出巨大貢獻。此外趙光義還命人編纂了《神醫普救方》《雍熙廣韻》等,但大多失傳。 [61] 
  • 宗教政策
趙光義比趙匡胤更加崇尚道教,使道教勢力膨脹。他在位時營造了大量道觀,如皇建院、天壽院、觀音院、普淨院、定力院、等覺院等。他還收集道書,共得7000餘卷(整理為3737卷)。他本人也愛讀《老子》,崇尚黃老思想。
趙光義並未因崇道而廢佛,對佛教仍然禮遇。他在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雍熙三年(986年)三次下詔普度,使大約二十萬人出家為僧。又大修佛寺,在太平興國寺建譯經院(後改名傳法院),翻譯佛教經典,甚至要求宰相讀佛家經典,被認為是宋朝最重視佛教的皇帝。 [62] 

趙光義軍事

  • 將從中御
自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的滿城之戰以後,趙光義奉行“將從中御”的政策,授以作戰策略、機宜或“陣圖”,嚴格控制和指揮將帥的一切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前線將帥的手腳,限制了將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臨敵應變能力的發揮。然而,由於一些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這一政策施行地並不如趙光義所期望的那樣理想。李繼隆等將領根據前線情況,往往不按趙光義所授“陣圖”作戰,從而取得勝利。趙光義對敢於“違御”的將領,即使戰敗,只是貶降而已,不久還會起復。如果戰勝,即使“違御”,也會受到褒獎。因此這一政策尚未取得“家法”的地位,也未達到不可動搖的程度。 [63] 
  • 對外戰爭
趙光義在親征滅北漢之後,與周邊的遼(契丹)、交趾(靜海軍)、党項(定難軍)發生了一系列戰爭,這一連串戰爭的結果是宋朝未能恢復漢唐舊疆,僅守住五代十國範圍的基本盤。對遼戰爭貫穿他在位大部分時間,雙方進行的十五場較大規模的會戰如下表 [64] 
戰役名稱
時間
主戰場
宋方主將
遼方主將
結果
979
石嶺關、白馬嶺
郭進
耶律沙、耶律敵烈
宋勝
沙河之戰
幽州城外沙河
傅潛
奚底、蕭討古
宋勝
幽州西北高粱河
趙光義
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
遼勝
韓匡嗣、耶律沙
宋勝
980
潘美、楊業
蕭多囉、李重誨
宋勝
楊重進等
遼勝
986
田重進
大鵬翼
宋勝
曹彬
蕭綽、耶律休哥
遼勝
楊業
耶律斜軫、蕭撻凜
遼勝
劉廷讓
蕭綽、耶律休哥
遼勝
代州土磴寨
張齊賢
不詳
宋勝
988
李繼隆、袁繼忠
不詳
宋勝
989
徐河
李繼隆、尹繼倫
耶律休哥
宋勝
995
府州子河汊
宋勝
不詳
宋勝

趙光義民族、對外關係

  • 對遼朝(契丹)
宋太宗趙光義像 宋太宗趙光義像
趙光義繼位之初,保持與遼的友好關係,互通使節,他甚至還將趙匡胤的遺物送給遼朝,以示誠意。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出使宋朝回來的遼使耶律虎古已察覺出趙光義整軍經武,必攻北漢(遼的保護國),但遼景宗聽從韓匡嗣之議,沒有事先防備。結果第二年趙光義攻北漢時,遼軍倉促應援,被宋將郭進擊潰於石嶺關。趙光義乘勝伐遼,兵臨幽州,卻兵敗高粱河,狼狽撤回。此後,宋遼斷交,開啓了二十多年的戰爭狀態。
高粱河的兵敗並沒有扭轉趙光義收復幽雲的決心,他一面防備遼軍南下,一面聯絡韃靼、定安、女真、高麗等國家或部族,一起圍堵遼朝(聯夷攻遼),但收效甚微。與此同時,趙普、李昉、張齊賢等文臣主張“弭兵論”,反對趙光義的對遼戰爭。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發動第二次北伐,仍然失敗,並在同年底的君子館之戰中遭遇更慘重的潰敗。此後,趙光義逐漸接受“弭兵論”,轉向守內虛外,擱置收復幽雲的計劃,但增加兵力、修築工事,加強河北及河東地區的防禦。此後,遼幾次侵宋,但宋軍依託堅城,憑藉有利地形,以逸待勞,擊退遼軍。趙光義還在淳化元年(990年)十月表示“若將來北虜入寇,朕當親討”,在李繼隆的勸阻下,趙光義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端拱二年(989年)正月,趙光義命文武羣臣各陳備邊御戎之策。宋廷就對遼政策展開了一次大討論。温仲舒、張泊、王禹偁、田錫、寇準、趙普等文臣都先後上奏,闡述了對此問題的看法。論述的重點雖各有不同,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都不斷地重複單純防禦和與遼通好的觀點。有的從總結北伐失敗教訓入手,強調目前將帥無人,財力不支,緊要的是整頓軍政,致力內政,有的描繪了戰爭給河北地區造成的悲慘景象,希望“以綏民庶”,王禹偁還提醒趙光義,河北邊民對他發動的對遼戰爭並不擁護,還將遼兵反攻帶來的災難也怪罪於皇上,甚至還用尖辣的措辭批評趙光義“輕用雄帥,深人敵境”是“竭蒼生之眾力,務青史之虛名”。舉朝上下,反戰主和成為輿論的主流。直到淳化四年(993年),趙光義才公開承認自己的對遼戰爭是“年少氣鋭”所導致的錯誤舉動,並強調“四夷當置之度外”。淳化五年(994年),趙光義兩次遣使遼朝,尋求議和,但被遼拒絕(此事僅見於《遼史》記載,宋方史料沒有記載)。 [46]  [65] 
  • 對党項
定難軍(治夏州)的党項李氏政權自宋朝開國後就對宋稱臣,維持割據的狀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定難節度使留後李繼筠卒,趙光義以其弟夏州衙內指揮使李繼捧為定難軍留後。李繼捧的幾個族父反對他襲位,導致定難軍內亂。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繼捧的一個族父綏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上書主張李繼捧不當襲位,應該讓他入朝,趙光義接受其請求,派使者到夏州要求李繼捧入朝。李繼捧遵命,率家人到開封,趙光義接見於崇德殿,予以厚賞,授予彰武軍節度使的虛銜,羈留開封。其後又令尹憲率重兵至夏州,迫使權知夏州李克文和綏州刺史李克憲入朝,由此得以將定難軍所統銀、夏、綏、宥諸州收歸中央政府管轄,同時招撫當地其他党項部落。
然而,李繼捧的一個族弟李繼遷不願內徙,以乳母死去為名到郊外下葬,趁機率其黨羽數十人逃到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趙光義派人招諭,被他拒絕,並請求讓自己統領党項部落,同樣被趙光義拒絕。此後,李繼遷連年騷擾定難舊地,屢敗屢戰,終於在雍熙二年(985年)二月以詐降方式殺了都巡檢使曹光實,從此聲勢大振,此後又聯遼抗宋,宋軍疲於應付。趙光義採納趙普的建議,於端拱元年(988年)命李繼捧(已更姓名趙保忠)以定難軍節度使的身份再至夏州,招降李繼遷,李繼遷一度歸順,被趙光義授予銀州觀察使的官位,更姓名趙保吉。但兩人圖謀恢復割據狀態,不斷劫掠,趙光義便在淳化五年(994年)派李繼隆出兵討夏州,擒李繼捧,李繼遷逃走。趙光義下令收回對李繼遷所賜姓名,毀夏州城,將居民遷往綏、銀等州。李繼遷繼而上表謝罪,請求襲定南節度使之職,被趙光義拒絕,只將他調任鄜州節度使,以便於控制,李繼遷不奉詔,並謀取靈州。儘管朝中“弭兵論”甚囂塵上,多數朝臣主張放棄靈州,但趙光義還是決定固守靈州,在至道二年(996年)九月派遣十萬大軍,兵分五路(李繼隆出兵環州、範廷召出兵延州、王超出兵夏州、丁罕出兵慶州、張守恩出兵麟州),分進合擊,救援靈州。然而五路之中,除王超、範廷召與李繼遷展開烏白池之戰以外,其餘各路不是“見賊不擊”,就是不能按期進軍,結果因“諸將失期,士卒睏乏”而相繼引還。由於靈州守臣竇神寶的堅守,所以直到趙光義去世,靈州並未陷落。 [66-67] 
  • 對高麗
趙光義即位後,繼續保持與高麗的宗藩關係,對王伷王治兩位高麗國王進行多次冊封,應高麗要求頒賜給太廟、社稷、文廟等圖樣及大藏經九經板,接納金行成、崔罕、王彬等多名高麗留學生。雍熙三年(986年)北伐之前,趙光義派監察御史韓國華出使高麗,要求高麗發兵攻遼,高麗國王王治遷延不奉詔,在韓國華的敦促下勉強出兵,但並未與遼接戰。淳化四年(993年)冬,高麗受到遼的攻擊(第一次遼麗戰爭)。翌年王治派使臣元鬱到宋朝求援,趙光義認為“夷狄相攻蓋常事,而北邊甫寧,不可輕動干戈”,於是僅厚待使節,優詔答覆,但拒絕出兵相助,宋麗關係由此一度中斷。 [68-69] 
  • 對交趾
趙光義即位一年後,交趾丁氏政權名義上的首領靜海節度使丁璉遣使賀趙光義登極。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交趾發生內亂,丁璉及其父丁部領被殺,丁璿雖襲位,黎桓掌握實權。以太常博士知邕州的趙普妹夫侯仁寶聽説這一消息,請求趁機收復交趾,趙光義大喜,命調動荊湖士卒一至二萬人,歸侯仁寶指揮,出兵交趾。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戰爭爆發,因宋軍諸將不能有效協調,故宋軍戰敗,侯仁寶陣亡。其後黎桓以“權知交州三使留後”的身份上表謝罪並請求承認他為交趾之主(靜海節度使、交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安南都護),趙光義兩次不理會他,直到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才提出了以黎桓為丁璿的副使或黎桓送丁璿母子入朝兩個條件。黎桓拒絕,並繼續請求冊封自己。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終於承認其交州三使的地位,並加封京兆郡侯。淳化元年(990年),趙光義派宋鎬出使交趾,加封特進,黎桓倨傲無禮,甚至稱足疾而不受詔。淳化四年(993年),趙光義進封黎桓為交趾郡王。這意味着趙光義完全承認了黎桓作為交趾之主的地位,擱置了統一交趾的計劃。面對黎桓“屢為寇害,漸失藩臣之禮”,趙光義“志在撫寧荒服,不欲問罪”。 [70] 
  • 對大理
宋朝平蜀後,與大理國僅通過大渡河以南的黎州諸蠻(如風琶蠻、邛部川蠻、兩林蠻等)進行間接往來。趙光義即位之初,曾冊封一位叫白萬(一説為“白王”,即大理國君)的大理首領為雲南八國都王,但不通朝貢,雙方關係仍十分疏遠。 [71]  淳化末年,四川爆發王小波、李順起義,宋朝怕李順餘黨逃入西南夷,於是招安使雷有終募得嘉州人辛怡顯出使黎州諸蠻及大理 [72-73]  ,但宋朝和大理並未以此為契機建立官方往來。
  • 對東北諸族
趙光義第一次北伐時,曾有渤海酋長大鸞河率部族三百人來投。趙光義對東北地區的局勢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意欲聯合渤海抗遼政權兀惹(烏舍)共擊遼朝。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光義欲聯絡兀惹的渤海人夾擊遼朝,遣使頒詔,約定“幽、薊土宇,復歸中原,朔漠之外,悉以相與”。但渤海人並未與宋朝取得聯繫,“竟無至者”,趙光義不得不暫停了這次北伐計劃。 [74-75]  趙光義對渤海人不理他很生氣,讓女真出兵攻打渤海,斬一級就賜絹五匹。 [47] 
除此之外,趙光義還與鴨綠江流域的女真人和另一渤海遺民政權定安國保持往來。女真人從海路至登州入貢,以良馬、北珠、生金、貂革、人蔘、松子等物換取茶絹。同時,趙光義也在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與定安國達成了聯合攻遼的約定。 [74]  但雍熙元年(984年)以後,遼連年征討女真,迫使女真臣服。淳化二年(991年),女真和定安使者同時來宋朝貢,女真野裏雞同時上報被契丹侵略、斷朝貢路之狀,請求宋朝出兵會合伐遼。趙光義只“降詔撫諭”,但拒絕出兵,此後女真和定安都不再朝貢於宋。 [47] 
  • 對西北諸族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西州回鶻遣使入宋朝貢,其國王稱“西州外生師子王阿廝蘭漢”。同年六月,趙光義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尚勳出使西州回鶻,同時聯絡韃靼等西北部族一起圍堵遼朝。使團從夏州出塞,遠涉萬里,歷盡艱辛,前後經過四年才完成這次出使任務。在高昌城時,西州回鶻君主行藩臣禮,與此同時有遼使出使西州回鶻,挑撥離間,王延德欲殺之,被西州回鶻勸止。西州回鶻和韃靼諸族雖然沒有聯合宋朝攻遼,但此後長期通使宋朝。 [76-77] 
對於秦州塞外的吐蕃諸部落,趙光義對擾邊的予以擊退,內附、進貢則予以接納,但不使用武力開邊。他曾在一次吐蕃貢馬時表示:“蕃戎言語不通,衣服異制,朕常以禽獸畜之。自唐已來,頗為邊患,以國家兵力,聊舉偏師,即可驅於數千裏外。但念其種族蕃熾,各安其土,儻盡驅之,必恣殺戮。所以置於度外,存而勿論也。”淳化五年(994年),知秦州温仲舒為了防止吐蕃部落搶奪砍伐的樹木,發兵驅逐吐蕃部落到渭河以北。趙光義擔心引發邊患,便讓薛惟吉代替温仲舒知秦州。在當時的吐蕃諸部中,與宋朝關係最密切的是涼州六穀部,其酋長折逋氏世襲知西涼府之職。至道二年(996年),折逋喻龍波(游龍缽)為抵禦党項李繼遷的擴張,請求趙光義向涼州派遣官員,趙光義遂任命在當地買馬的殿直丁惟清知西涼府。 [78] 
甘州瓜州沙州地區的回鶻及歸義軍政權也與宋朝保持朝貢。趙光義在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冬派遣殿直張璨招諭甘、沙州回鶻可汗外甥,賜以器幣,購買他們的名馬美玉,用來作為車騎上的裝飾;又在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封曹延祿為歸義軍節度使。 [76] 
  • 對其他國家
趙光義設置榷署於開封,並在雍熙年間派8名內侍帶着敕書、金帛,分四路出使海南諸蕃,促進海外貿易。 [79]  在這種情況下,占城三佛齊闍婆渤泥大食天竺日本都有官方或非官方(商人或僧人)使者來宋朝。 [74]  [76]  [80] 

趙光義歷史評價

趙光義正史評價

宋史》(脱脱阿魯圖領銜,歐陽玄揭傒斯等修):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遊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於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不試、禾稼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之叟,願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趙廷美)之貶死,武功王(趙德昭)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81] 

趙光義名人評價

  • 自評:①朕每親臨庶政,豈敢憚於焦勞,禮接羣臣,無非求於啓沃 [4]  ②朕為其父母,居億兆之上,位尊責重,莫遑寧處。每日與卿等相見,雖不形於顏色,然而中心憂念,無須臾之安。由是內修政紀,救萬民之愁疾;外勤戎略,定三邊之狂孽。以至有司常職,米鹽細事,朕亦不憚勞苦,並躬親裁斷。遂致上天悔禍,否極斯泰。巴蜀餘妖竄伏黔水,繼遷醜類窮蹙沙漠。而又普天之下,九穀鹹登,塞北江南,紅粟流衍。朕豈望才經災歉之後,便睹茲開泰,深自慶慰也! [82]  ③自晉、漢以來,朝廷削弱,主暗臣強,紀綱大壞,僅成邦國。朕承喪亂之後,君臨大寶。即位之始,覽前王令典,睹五代弊政,以其習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別作朝廷法度。於是遠近騰口,鹹以為非,至於二三大臣,皆舊德耆年,亦不能無異。朕執心堅固,靡與動搖,晝夜孜孜,勤行不怠,於今二十載矣。卿等以朕今日為治如何也?雖未能上比三皇,至於寰海宴清,法令明著,四表遵朝化,百司絕奸幸,固亦無慚於前代矣。……朕自君臨,未嘗一日不雞鳴而起,聽四方之政,至於百司庶務,雖微細者,朕亦常與詢訪,所以周知利害,深究安危之理,故無壅蔽陵替之事。 [82] 
  • 王稱:太宗以英睿之姿,佐太祖定天下,開子孫帝王萬世之業,故太祖勤勤於傳襲,非特以昭憲顧命而已。太宗以明繼聖,而能廣文之聲,卒其成功,乃大一統。於時北自常、碣,南極嶺表,東際海岱,西接洮、隴,宋之威德,斯為盛矣。 [83] 
  • 張溥:藝祖受禪雖不正,幸兄弟友愛,賢聖序及,人倫極盛。而涪陵貶死,武功自殺,開寶宋後,崩不成喪,議者不能為晉王恕也。史稱帝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戒畋遊,絕遠物,抑符瑞,閔農考績,講學勸諫,彬彬至治,成康文景,亦曷尚茲?獨天顯內虧,貽幾大德。假令堯戮帝摯之後,舜驅丹朱於死,《尚書》二典,不作久矣。又怪帝好直言,鯁士滿朝,若田錫、王禹偁者流,鋪陳治道,何以獨缺五倫?秦王之獄,趙普進而盧多遜竄,帝所傷心,路人知之,羣工左右,宜默默也。天下大物,與子大經,德昭終存,豈容再誤?惜不得其死耳。若青、齊父老,詠歌神聖,願率子弟清路,封禪泰山。設武功南面,又安能致此一統? [84] 
  • 王夫之:①英察之主。②太宗謂秦王曰:“人君當淡然無慾,勿使嗜好形見於外。”殆乎知道者之言也夫!……太宗之擇術善矣。③夫宋之所以生受其敝者,無他,忌大臣之持權,而顛倒在握,行不測之威福,以圖固天位耳。……太宗顛倒其大臣之權術,又奚能取必闇主?徒以掣體國之才臣,使不能畢效其所長。嗚呼!是不可為永鑑也歟! [85] 
  • 愛新覺羅·弘曆:①內侍領兵,仍唐弊政。其後童貫梁師成之擅權,實由此開其端。太宗雖不與宣徽之除,而命之領兵,已屬乖舛,作法於涼,不能辭貽謀不善之責矣。②“置我何地”語,幾與唐宣宗“遂為閒人”相類。太宗英明素著,不應若此。且因宮中相慶,易愠為喜,復召準飲盡醉,尤為輕率。此事諒非太宗實錄,或當時因德昭、廷美之不得其死,稗官家飾説以污衊之耳。 [86] 
  • 張佩綸:宋太宗之逼德昭,路人皆知。……宋太宗既殺涪陵,乃從容謂宰相:“廷美母陳國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後出嫁趙氏,生廷俊”云云。李昉曰:“宮禁中事,非陛下委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畢氏《考異》謂:“果如太宗言,則宣宗[祖]私其子之乳母而使有子,是淫也。杜後又不能容,而使出嫁,是妒也。一言而兩彰父母之失,鄉黨自好者恥之。身為天子,忍言之乎?”此誠欲蓋彌影耳。餘以為,兄弟親疏豈以同母不同母為定有罪,則誅管、蔡不足病周公。反是,則涼薄殘忍而已矣。太宗欲掩其殺弟之名,而誣其父母。此而可忍,孰不可忍?宋之開國如此,不足道也。 [87] 
  • 蔡東藩:①尺布可縫粟可舂,如何兄弟不相容?可憐骨肉參商禍,刻薄又逢宋太宗。 [90]  ②寸心未許乃兄知,虎步龍行飾外儀。二十二年稱令主,倫常缺憾總難彌。 [91] 
  • 毛澤東:①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②(接《宋史》“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讚語後)但無能……不擇手段,急於登台。③趙匡義小人之言。 [88] 
  • 漆俠:事為之防,曲為之制,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宋太宗將宋太祖立國的方針、政策發揮到了頂點,把專制主義集權制推到了絕境。事物的發展總有它自己的極限,超過這個極限,便會沿着相反的方向發展。“守內虛外”發展到頂點,就必然是“斥地與敵”。 [48] 
  • 張其凡:太宗一生,可説是功過參半。功在國家、社會、後世,過亦在國家、社會、後世。……自太宗時期恢復統一後,中國統一的趨勢加強,內部的藩鎮割據分裂已成為不可能。……從宦官專權、武人當政,恢復為文官統治,最終是在太宗時期完成的。僅僅上述兩方面,就足以使宋太宗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留下他深深的足跡。宋太宗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應該予以稱道的。然而,宋太宗在歷史上又是有重大過失的君主。在周世宗、宋太祖所奠定的基礎上,宋太宗本可更進一步,不僅完成統一大業,恢復和強化文官統治,更可完善法制,收復幽雲十六州,拒強敵於長城以外,開趙宋興旺之基業,展中原繁榮發展之宏圖,對歷史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但是,宋太宗處心積慮,經營十多年,才靠陰謀奪取了帝位。皇位繼承之謎,造成他統治的危機,引起朝野的猜測,一直像陰影籠罩在太宗頭上。於是,太宗孜孜於要譽,急於建威樹望,塑造起高大的光輝形象,為此而迫漳泉陳洪進、吳越錢俶納土,出兵攻取太原,繼而又兩次發動北征,結果是兩次攻遼大敗,傷動宋朝元氣,威望終未能立,反罹箭瘡之疾,折磨後半生;內患不已,德昭、廷美等人,必迫死而後心安,孰料長子心疾佯狂,次子暴卒,身後幾乎發生宮庭政變。是以太宗時期,政治大計,竟未遑多顧,多循太祖之政而已,經濟、文化雖大有發展,但困擾有宋後世的“積貧積弱”之勢,業已形成,終未能臻於治世,且給後世帶來莫大危害。宋太宗時期,既是中唐以來亂世的結束期,又是宋代“積貧積弱”的開始期。宋太宗其人,對於歷史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否認的。 [89] 

趙光義軼事典故

趙光義黑殺神降

《太宗實錄》和《國史·道釋志》記載,宋立國之初,有神降於鳳翔府盩厔縣張守真家,自稱“天之尊神,號黑殺將軍(黑煞將軍)”,張守真遂成為道士。每次黑殺將軍要來時,“室中風蕭然,聲如嬰兒”,只有張守真能聽出來。在人們祈禱時,他就預言禍福,每每應驗。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召見張守真,詢問黑殺將軍之事,聽了後不太相信。十月十九日,命內侍王繼恩在建隆觀等待黑殺將軍降臨,黑殺將軍降臨後説“晉王有仁心”。結果趙匡胤第二天凌晨死去,晉王趙光義登基。 《括異志》則稱張守真本人就被黑殺將軍附體,趙匡胤聽説他的神奇,將他召至開封,設醮於宮廷,張守真預言了趙匡胤的死期(十月二十日),趙匡胤乞求將他延命至收復幽云為止。張守真説:“晉王有仁心,歷數攸屬,陛下在天,亦自有位。”趙匡胤將張守真監禁於左軍,等過了十月二十日再治罪,結果趙匡胤果然在那天凌晨駕崩,晉王趙光義繼位。
趙光義繼位後,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賜張守真紫衣、象簡,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賜號“崇元大師”,淳化五年(994年)授鳳翔府管內道正,又在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加封黑殺將軍為“翊聖將軍”,在鳳翔府盩厔縣修築上清太平宮以奉祀之。至道元年(995年),張守真稱黑殺將軍不再降言,次年閏七月張守真死。不到一年,趙光義也駕崩。此後,黑殺將軍繼續受到趙宋皇室的崇奉,號為翊聖真君。有學者分析認為,張守真是深度捲入王朝高層政治鬥爭的術士,幫助過趙光義奪位,地位極高但又深受猜忌,趙光義晚年考慮傳位時,張守真被視為不可控因素而被毒死。 [92-93] 

趙光義開卷有益

趙光義嗜好讀書,曾表示自己“他無所愛,但喜讀書,多見古今成敗,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 [47]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十一月,李昉等編纂的大型類書《太平總類》(一千卷)基本修成,趙光義在二十九日宣佈自己從十二月初一日開始將每天看三卷,將此書看完。宰相宋琪等勸他:“天寒景短,日閲三卷,恐聖躬罷倦。”趙光義卻説:“朕性喜讀書,頗得其趣。開卷有益,豈徒然也?因知好學者讀萬卷書,非常虛語耳。”讀了十多天後,下令更書名為《太平御覽》。 [94]  趙光義堅持了一年時間,即使當天有事未讀,也會在第二天補上,終於讀完了這部卷帙浩繁的書。 [95-96]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就由此而來。

趙光義雪中送炭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初四日,京城開封大雪紛飛,天氣異常寒冷,趙光義派遺中使賜給城中孤老貧窮者每人千錢及若干米、炭。 [97] 雪中送炭”這個成語就由此而來。

趙光義巧妙立威

趙光義即位不久,為了“帖服中外”,便利用有京城中有乞丐大罵自己行乞不得的一家主人的機會,派人當着圍觀羣眾將那名乞丐殺死,然後逃逸。案情上報後,趙光義大怒,説“是猶習五季亂,乃敢中都白晝殺人”,指示嚴加搜捕,務必抓住兇手。開封府很久都沒抓到兇手,擔心趙光義治罪,便以“主人不勝其忿而殺之”結案。趙光義得報後,佯裝大喜,並要求將獄詞送給自己最終審核的同時還把作為行兇物證的刀獻上。開封府遂奉命獻獄詞及刀。趙光義命身邊宦官將自己的刀鞘拿來,結果這柄刀居然能納入刀鞘。趙光義拂袖而起,説:“像你們這樣辦案,難道不會冤殺人嗎?”趙光義由此揭穿開封府屈打成招、草菅人命的面目,從而顯示出自己的英明和洞察力。 [98] 

趙光義善於望氣

據説趙光義通曉望氣之術。有一年春天,他自金明池返回,正好下雨,又無雨仗,於是到拱聖營轅門避雨。趙光義對左右侍從説:“此營他日當出節度使二人。”當時營內有夏守恩夏守贇兄弟二人,後來夏守恩官居節度使,夏守贇官居知樞密院事及宣徽南、北院使。 [99] 

趙光義為人儉樸

趙光義非常儉樸,從來沒穿過新衣服。樞密使王顯等伺候他身邊時,多次盯着趙光義的褲子看。趙光義覺得奇怪,問他們看什麼。王顯等回答:“陛下褲紋縷皆倒。”趙光義笑道:“浣濯頻故爾。朕念機杼之勞,且欲化天下以儉也。”
趙光義對廢舊物品也積極利用。有一次,油衣庫説有數萬簾幕破損廢舊,請求譭棄。趙光義命將其煮染雜色,做成數千旗幟。後來,他又命令將營繕棄材做成數千日用品,賜給宰相李昉等。
至道二年(996年),趙光義命令用黃絹代替織成帛,覆蓋在御馬的鞍勒上。 [100] 

趙光義多才多藝

趙光義十分喜愛書法,在聽政之暇,每以觀書及筆法為意,所以能夠洞悉諸家字體的妙處,改進自己的書法。當時,“書有家法”、“善正書行草”的王著任翰林侍書,趙光義派中使王仁睿把他的字拿給王著看,王著説:“未盡善也。”趙光義臨學益勤,隔了一段時間,又寫了字讓王仁睿送給王著看,王著仍然説“未盡善”。王仁睿向王著詢問,為什麼老説“未盡善”,王著説:“帝王始學書,或驟稱善,則不復留心矣。”趙光義又練習了很久,再次派王仁睿把他寫的字拿給王著看,王著才説:“功至矣,非臣所能及。” [101]  在苦練之下,趙光義通曉草、隸、行、八分、篆、飛白六種字體,其中小草飛白尤其精妙。 [102]  [103]  淳化三年(992年),趙光義令出內府所藏曆代墨跡,命王著編次摹勒上石于禁內,名《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彙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他還在錢幣上題字,淳化元寶至道元寶均為其手書,開啓了御書錢之先河。 [104] 
除了書法外,趙光義在音律、圍棋等方面也有很高造詣。 他創制九絃琴、五絃阮,別造新譜三十七卷,讓太常樂工肄習之以備登薦。 [105]  在圍棋上,他棋藝高超,號稱“棋品至第一”,最喜愛棋手賈玄,並創制“弈棋三勢”(獨飛天鵝勢、對面千里勢、大海取明珠勢),並命內侍裴愈拿去給館閣學士看,結果沒有人能看懂。趙光義親自指授,諸學士方才明白,皆嘆伏神妙。與太宗對弈的棋待詔們,多能覆盤,製成棋譜,藏於秘閣。 [102]  [106]  趙光義還擅長蹴鞠擊毬 [107] 

趙光義強幸周後

有野史認為,宋太宗趙光義曾強幸小周後,小周後回去後大罵李煜,此説在民間流傳甚廣。北宋王銍在《默記》中最早提及此事(王銍《默記》原文雲:龍袞《江南錄》有一本刪潤稍有倫貫者雲:李國主小周後隨後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多宛轉避之),後被宋人葉夢得避暑漫抄》、元人宋無啽囈集》、明人毛先舒南唐拾遺記》和清潘永因宋稗類鈔》等照搬引用。

趙光義人際關係

關係
稱號
姓名
備註
父輩
父親
宋宣祖
後周檢校司徒,天水縣男,宋朝建立後追尊宣祖
母親
杜氏
後周南陽郡太夫人,宋朝建立後成為皇太后,諡號昭憲皇后
平輩
哥哥
曹王
早卒,宋朝建立後追封曹王
宋太祖
趙匡胤
宋朝開國皇帝
弟弟
魏王
後被貶為西京留守,後被降為涪陵縣公,死於房州,諡號悼
岐王
早卒,追封岐王
姐妹
陳國長公主
趙氏
早卒,追封陳國長公主
趙氏
嫁忠武軍節度使高懷德
妻妾
正妻
尹氏
尹廷勳之女,早卒,趙光義即位後追封皇后
符氏
符彥卿之女,趙光義即位前一年去世,即位後追封皇后
李氏
李處耘之女,趙光義即位後冊為皇后
嬪妃
李氏
李英之女,趙光義生前為隴西郡夫人,其子真宗趙恆繼位後先後追封賢妃、皇后
貴妃
孫氏
孫守斌之女,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入宮,進封貴妃
臧氏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入宮,趙光義生前為美人,後累封貴儀,累贈貴妃
方氏
趙光義生前為新安郡君,後累封婕妤,累贈貴妃
淑妃
王氏
趙光義生前為金城郡君,後累封昭媛,累贈淑妃
德妃
朱衝惠
趙光義生前為才人,後累封賢妃,贈德妃
賢妃
高氏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入宮,趙光義生前為才人,後累封淑儀,累贈賢妃
邵氏
趙光義是晉王即為侍女,趙光義生前為尚宮、冀國夫人、知大內事,累贈賢妃
淑儀
李氏
趙光義生前為尚宮,累贈淑儀
吳氏
吳延保之女,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入宮,趙光義生前為美人,後類封昭容,累贈淑儀
子輩
兒子
漢恭憲王
元德皇后李氏所生,諡恭憲
昭成太子
母不詳,諡昭成
宋真宗
初為襄王,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
商恭靖王
任太儀所生,諡恭靖,是宋英宗的祖父
越文惠王
母不詳,諡文惠
鎮恭懿王
母不詳,諡恭懿
楚恭惠王
臧貴妃,諡恭惠
周恭肅王
王淑妃,諡恭肅
崇王
母不詳,早夭
女兒
趙氏
母不詳,早卒
趙氏
母不詳,嫁吳元扆
趙氏
母不詳,出家為尼,法號圓明大師
趙氏
母臧貴妃,嫁柴宗慶
趙氏
母不詳,嫁王貽永
趙氏
出家為尼,法號報慈正覺大師
趙氏
母方貴妃,嫁李遵勖
以上主要來源 [108] 

趙光義主要作品

趙光義著述甚豐,宋朝龍圖閣保管其御製詩文及御書共計有五千一百一十五卷(軸、冊)以及數十個御書素扇。 [109]  不過其詩文集均已亡佚,只有部分詩文及書法作品傳世。《全宋詩》《全宋詩訂補》《全宋詩輯補》輯有其詩《逍遙詠》《緣識》《太平興國七年季冬大雪賜學士》《試趙昌國》《賜陳摶》《賜蘇易簡》《佛牙贊》《送趙普》《擬古》《賜張齊賢母》《海棠》《見東京豪富民遲起吟》《步虛詞》《白鶴贊》《太清樂》《御製秘藏詮》等數千首詩和若干殘句,大部分是從佛道文獻中輯出的。 [110-112] 

趙光義人物爭議

趙光義燭影斧聲

主詞條:燭影斧聲
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為後世留下了“燭影斧聲”之類的千古謎案。對這類謎案,學術界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
第一,宋太祖或被暗殺,或因急病猝死,故沒有留下傳位於宋太宗的遺詔;
第二,宋太宗即位時沒有“任何遺詔”可以宣佈,連“編造”的,甚至“事後編造”的太祖遺詔都沒有;
第三,正因為宋太祖沒有留下傳位遺詔,而太宗又未來得及或不便編造太祖遺詔,故宋代官修的《實錄》、《國史》和《長編》、《宋史》等書中也就“看不到”太祖的傳位遺詔。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説法大行於世,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 [7] 
反對這一説法的人認為: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衙門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後大驚,説:“我要跟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於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趙光義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8] 

趙光義金匱之盟

主詞條: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9] 
續資治通鑑》的作者,清代史學家畢沅的觀點:太宗即位,既不是篡弒即位的;也不是奉太祖遺詔即位的,因為太祖“未嘗明降詔旨”,“非實有遺詔也”。《續資治通鑑》中的有關宋太祖“非實有遺詔”的觀點一經問世,即被視作材料論斷上的權威結論而被廣泛接受,影響了史學界達二三百年之久。 [10] 
20世紀40年代後,史學家如鄧廣銘吳天墀諸先生,雖然對“燭影斧聲”一事已有了完全不同於畢沅的看法,但在宋太祖有無傳位遺詔一事上,則仍以畢沅之説為準。如鄧廣銘在40年代的一篇長文中即明確斷言:“當太宗即位之初,想必正是羣情危疑,眾口悠悠之際,他卻實在沒有宣佈任何一項遺命以杜眾口之疑。” [11] 
近半個世紀以後,鄧廣銘在《試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詔書之謎》一文中又進一步重申:“從《宋史》、《長編》等書中,都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時舉行過任何儀式(指宣佈遺詔即位等)。” [12] 
宋史專家張蔭麟、聶崇歧,美籍華裔宋史專家劉子健,日本學者荒木敏一,大陸中青年學者劉洪濤、侯虎等,則對“篡弒論”的觀點有所保留。他們認為宋太祖並非死於暗殺,而是自己猝死,與宋太宗無關。正因為是猝死,所以根本也就不會有傳位於宋太宗的遺詔,宋太宗即位屬於自立。
張蔭麟認為:“宋太祖之死因雖不能確斷,然有一事可以確知者,宋太宗即位並無正式傳授之法令依據(無論事實上本無,或雖有而太宗名義上不用)。否則,實錄、國史以至於李燾《長編》斷無不加記載之理。” [13] 

趙光義後世紀念

主詞條:永熙陵
趙光義死後葬於河南鞏縣宋陵中的永熙陵,由上宮、下宮、元德皇后陵、明德皇后陵、章穆皇后陵組成。 [113] 

趙光義影視形象

影視劇中的趙光義
影視劇中的趙光義(21張)
1983年電視劇《楊家將》:齊卡·庫爾班飾演趙光義;
1983年電影《封神劫》:趙國飾演趙光義;
1985年電視劇《楊家將》:李龍基飾演趙光義;
1986年電視劇《絕代雙雄》:陳天文飾演趙光義;
1986年電視劇《大宋王朝趙匡胤》:王心聖飾演趙光義;
1991年電視劇《楊家將》:王光輝、楊素飾演趙光義;
1996年電視劇《情劍山河》:倪齊民飾演趙光義;
1997年電視劇《寇老西兒》:仲星火飾演趙光義;
2004年電視劇《楊門虎將》:方舟波飾演趙光義;
2005年電視劇《問君能有幾多愁》:吳樾飾演趙光義;
2009年電視劇《少年楊家將》:李解飾演趙光義;
2012年電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邵峯飾演趙光義、邱爽飾演青年趙光義 [15] 
2012年電視劇《聰明小空空》:王慶祥飾演趙光義。
2021年電視劇《大宋宮詞》:塗們飾演趙光義 [16] 
參考資料
  • 1.    王偁:《東都事略》卷三: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宣祖第三子也。母曰昭憲皇后,後夢神人捧日,置於懷,遂有娠,以晉天福四年十月甲辰生於開封府浚儀縣崇德北坊官舍,赤光滿室。幼穎悟,好讀書,宣祖為將徵淮上,克州縣,諸將皆爭子女玉帛,宣祖為訪其書籍,歸以遺太宗,謂之曰:“文武立身之本,汝其勉之!”及長,隆準龍顏,望之儼然。周顯德初,補右班殿直,遷供奉官。五年,改殿前祇候、供奉官都知。
  • 2.    《宋史 卷四 本紀第四》:太宗神功聖德文武皇帝諱炅,初名匡乂,改賜光義,即位之二年改今諱,宣祖第三子也,母曰昭憲皇后杜氏。初,後夢神人捧日以授,已而有娠,遂生帝於浚儀官舍。是夜,赤光上騰如火,閭巷聞有異香,時晉天福四年十月七日甲辰也。帝幼不羣,與他兒戲,皆畏服。及長,隆準龍顏,望之知為大人,儼如也。性嗜學,宣祖總兵淮南,破州縣,財物悉不取,第求古書遺帝,恆飭厲之,帝由是工文業,多藝能。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太祖即位,以帝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親征澤、潞,帝以大內點檢留鎮,尋領泰寧軍節度使。徵李重進,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徵太原,改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序班宰相上。
  • 3.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杜太后)尤愛皇弟光義,然未嘗假以顏色,光義每出,輒戒之曰:“必與趙書記偕行乃可。”仍刻景以待其歸,光義不敢違。
  • 4.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九:上手詔戒元僖等曰:“朕周顯德中,年十六,時江、淮未賓,從昭武皇帝南征,屯於揚、泰等州。朕少習弓馬,屢與賊交鋒,賊應弦而踣者甚眾,太祖駐兵六合,聞其事,拊髀大喜。年十八,從周世宗、太祖,下瓦橋關、瀛、莫等州,亦在行陣。洎太祖即位,親討李筠、李重進,朕留守帝京,鎮撫都下,上下如一,其年蒙委兵權,歲餘授開封尹,歷十六七年,民間稼穡,君子小人真偽,無不更諳。即位以來,十三年矣。朕持儉素,外絕畋遊之樂,內卻聲色之娛,真實之言,故無虛飾。汝等生於富貴,長自深宮,民庶艱難,人之善惡,必恐未曉,略説其本,豈盡餘懷。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勵精,聽卑納諫。每着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至於聽斷之間,勿先恣其喜怒。朕每親臨庶政,豈敢憚於焦勞,禮接羣臣,無非求於啓沃。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長,乃可永守富貴而保終吉。先賢有言曰:‘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此不可以不察也。”
  • 5.    陳詩宇.玉座塵消硯水清 龍髯不動彩毫輕 兩宋御容與所繪冠服[J].紫禁城,2020(02):14-41.
  • 6.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06頁
  • 7.    《續湘山野錄》:“祖、宗潛耀日,嘗與一道士遊於關河,無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無。每有乏則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劇飲爛醉。生善歌《步虛》為戲,能引其喉於杳冥間作清微之聲,時或一二句,隨天風飄下,惟祖、宗聞之,曰:‘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至醒詰之,則曰:‘醉夢語豈足憑耶?’至膺圖受禪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御極不再見,下詔草澤遍訪之,或見於轘轅道中,或嵩、洛間。後十六載,乃開寶乙亥歲也,上巳祓禊,駕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陰下,笑揖太祖曰:‘別來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後掖,恐其遁,急回蹕與見之,一如平時,抵掌浩飲。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克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在?’生曰:‘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泊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止數日不見。帝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閣四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 8.    《涑水紀聞》:“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又遇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下面這一段描述很有戲劇性:“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 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太祖建隆二年》:“六月甲午,皇太后崩。……疾革,召普入受遺命。後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嗚咽不能對。後曰:‘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耶?’問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餘慶也。’後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羣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 10.    畢沅.《續資治通鑑》(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08-01:206頁(卷8太祖開寶九年十月甲寅條)
  • 11.    《宋太祖太宗授受辯》,載《真理雜誌》1944年1卷2期
  • 12.    《試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詔書之謎》載《歷史研究》1992年1期
  • 13.    《文史雜誌》1941年1期:《宋太宗繼統考實》
  • 14.    鄧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國得失考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1-04-23]
  • 15.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第1集:43分53秒~43分59秒,片尾曲演員表,邵峯飾演趙光義、邱爽飾演青年趙光義  .優酷視頻[引用日期2022-01-05]
  • 16.    電視劇《大宋宮詞》演職員表--塗們飾演趙光義  .豆瓣網[引用日期2022-07-04]
  • 17.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9—10頁
  • 18.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17—224頁
  • 19.    曾鞏:《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顯德七年。從太祖北征,太祖既為諸軍擁戴,師還,太宗叩馬首告日:“諸軍將校,若恃功肆行剽略,使民肝腦塗地。非順天應人之意。願誓而後進!”太祖遂誓於眾,諸將而下。翕然稟命。太祖嘉帝英略,友愛益至,傳位之意始於此。
  • 20.    邵伯温:《邵氏聞見錄》卷七引《建隆遺事》:上初自陳橋即帝位,進兵入城,人先報日:“點檢已作天子歸矣!”時後寢未興,聞報,安卧不答,晉王輩皆驚躍奔走出迎。
  • 21.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2頁
  • 22.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建隆元年正月)甲子,以皇弟殿前都虞侯匡義領睦州防禦使,賜名光義。……(五月)丁巳,詔親征。以樞密使吳廷祚為東京留守,端明殿學士、知開封府呂餘慶副之,皇弟殿前都虞侯光義為大內都點檢。……(八月)壬午,以皇弟殿前都虞侯、睦州防禦使光義領泰寧軍節度使。……(十月)丁亥,下詔親征,以皇弟光義為大內都部署,吳廷祚權東京留守,呂餘慶副之。
  • 23.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建隆二年七月)壬午,以皇弟泰寧節度使、兼殿前都虞侯光義兼開封尹、同平章事,嘉州防禦使廷美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 24.    陶谷:《清異錄》捲上:本朝以親王尹開封,謂之判南衙,羽儀散從,燦如圖畫,京師人嘆目:好一條軟繡天街。
  • 25.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4—33頁
  • 26.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6—24頁
  • 27.    王銍:《默記》卷二:穎上安希武殿直言:……其祖乃安習也。太宗判南衙時,青州人攜一小女十許歲,諧閥理產業事。太宗悦之,使買之,不可得。習請必置之,遂與銀二易往。習刀截銀一二兩少塊子,不數日,竊至南衡。不久,太祖知之,捕安習甚嚴。南衙遂藏習夫婦於宮中,後至登位才放出,故終為節度留後。其青州女子,終為賢妃者是也。
  • 28.    邵伯温:《邵氏聞見錄》卷一:太祖朝,晉邸內臣奏請木場大木一章造器用。帝怒,批其奏曰:“破大為小,何若斬汝之頭也!”
  • 29.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4]
  • 30.    鄧小南.《祖宗之法 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第262—263頁
  • 31.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76—80頁
  • 32.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上初即位,謂齊王廷美曰:“太原,我必取之。”及議致討,召樞密使曹彬問曰:“周世宗及我太祖皆親征太原,以當時兵力而不能克,何也?豈城壁堅完不可近乎?”彬對曰:“世宗時,史超敗於石嶺關,人情震恐,故師還。太祖頓兵甘草地中,軍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非城壘不可近也。”上曰:“我今舉兵,卿以為何如?”彬曰:“國家兵甲精鋭,人心忻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何有不可哉。”上意遂決。宰相薛居正等曰:“昔世宗起兵,太原倚北戎之援,堅壁不戰,以致師老而歸。及太祖破敵於雁門關南,盡驅其人民分佈河、洛之間,雖巢穴尚存,而危困已甚。得之不足以闢土,舍之不足以為患,願陛下熟慮之。”上曰:“今者事同而勢異,彼弱而我強。昔先帝破此敵,徙其人而空其地者,正為今日事也。朕計決矣,卿等勿復言。”乃先遣常參官分督諸州軍儲赴太原。庚寅,以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河陽節度使崔彥進攻其城東面,彰德節度使李漢瓊城南面,桂州觀察使曹翰城西面,彰信節度使劉遇城北面。遇以次當攻其西面,而西面直北漢主宮城,尤險惡。……二月……甲子,車駕發京師。……郭進言契丹數萬騎入侵,大破之石嶺關南。於是北漢援絕,北漢主復遣使間道齎蠟書走契丹告急,進捕得之,徇於城下,城中氣始奪矣。
  • 33.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5]
  • 34.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37頁
  • 35.    《遼史 卷九 本紀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5]
  • 36.    《遼史》卷八十二,列傳第十二,《耶律隆運傳》:宋兵取河東,侵燕,五院糺詳穩奚底、統軍蕭討古等敗歸,宋兵圍城,招脅甚急,人懷二心。隆運登城,日夜守禦。援軍至,圍解。及戰高梁河,宋兵敗走,隆運邀擊,又破之。以功拜遼興軍節度使,徵為南院樞密使。
  • 37.    《遼史》卷八十三,列傳第十三,《耶律學古傳》:乾亨元年,宋既下河東,乘勝侵燕,學古受詔往援。始至京,宋敗耶律奚底、蕭討古等,勢益張,圍城三週,穴地而進,城中民懷二心。學古以計安反側,隨宜備禦,晝夜不少懈。適有敵三百餘人夜登城,學古戰卻之。會援軍至,圍遂解。學古開門列陣,四面鳴鼓,居民大呼,聲震天地。旋有高梁之捷。
  • 38.    《遼史》卷八十三,列傳十三,《耶律休哥傳》:乾亨元年,宋侵燕,北院大王奚底、統軍使蕭討古等敗績,南京被圍。帝命休哥代奚底,將五院軍往救。遇大敵於高梁河,與耶律斜軫分左右翼,擊敗之。追殺三十餘里,斬首萬餘級,休哥被三創。明旦,宋主遁去,休哥以創不能騎,輕車追至涿州,不及而還。
  • 39.    《遼史》卷八十四,列傳第十四,《耶律沙傳》:宋乘鋭侵燕,沙與戰於高梁河,稍卻;遇耶律休哥及斜軫等邀擊,敗宋軍。宋主宵遁,至涿州,微服乘驢車,間道而走。
  • 40.    王銍:《默記》卷一:神宗初即位,慨然有取山後之志……一日,語及北虜事,日:“太宗自燕京城下軍潰,北虜追之,僅得脱。凡行在服御寶器,盡為所奪,從人宮嬪盡陷沒。股上中兩箭,歲歲必發,其棄天下,竟以箭瘡發雲。蓋北虜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繒數十萬以事之為叔父,為人子孫,當如是乎!”已而泣下久之,蓋已有取北虜大志。
  • 41.    王珪:《華陽集》卷三十六,《高烈武王瓊神道碑》:太宗引兵自幽州還,聞敵兵盛至,留王夜作引龍真樂於御營,遲明,王度車駕已遠,乃謂眾曰:“今敵在肘腋,若併力拒之,尚可馳潰圍中,不爾,則不得脱。”於是眾與王轉戰至行。
  • 42.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5]
  • 43.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26—245頁
  • 44.    廖隆盛:《宋太宗的聯夷攻遼外交及其二次北伐》,《台灣師大歷史學報》1982年10期,第83—103頁。
  • 45.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七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8-25]
  • 46.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79—326頁
  • 47.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6]
  • 48.    漆俠.《宋太宗與守內虛外》,《探知集》: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51—167頁
  • 49.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70—176頁
  • 50.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50—63頁
  • 51.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77—193頁
  • 52.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四引《寇萊公遺事》:謁太廟還,六宮登樓以觀,百姓皆合手叩額,歌呼相慶,曰“少年天子也!”李後聞之不悦,以告上,上即召公,責曰:“百姓但知有太子,而不知有朕。卿誤朕也!”公曰:“太子萬世嗣,社稷之主也。若傳之失其人,是為可憂。今天下歌其得賢,臣敢以為賀。”上意始解。
  • 53.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八:(至道元年八月)壬辰,制以開封尹壽王元侃為皇太子,改名恆。大赦天下。文武常參官子為父後,見任官賜勳一轉。詔皇太子兼判開封府。自唐天佑以來,中國多故,不遑立儲貳,斯禮之廢,將及百年,上始舉而行之,中外胥悦。……京師之人見太子,喜躍曰:“真社稷之主也。”上聞之,召準謂曰:“四海心屬太子,欲置我何地?”準曰:“陛下擇所以付神器者,顧得社稷之主,乃萬世之福也。”上趨宮中,語後嬪以下,六宮皆前賀。上覆出,延準飲,醉而罷。
  • 54.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93—301頁
  • 55.    汪槐齡.論宋太宗[J].學術月刊,1986(03):61-68.
  • 56.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4—103頁
  • 57.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11頁
  • 58.    鄧小南.《祖宗之法 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第240—244頁
  • 59.    龔延明.宋路級地方行政區劃名與實[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5(04):135-145.
  • 60.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57—263頁
  • 61.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12—123頁
  • 62.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24—243頁
  • 63.    田志光.宋太宗朝“將從中御”政策施行考——以宋遼、宋夏間著名戰役為例[J].軍事歷史研究,2011,25(02):101-107.
  • 64.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52—165頁(有增刪)
  • 65.    王曉波.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後的對遼策略[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4):100-106.
  • 66.    《宋史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67.    李蔚.略論北宋初期的宋夏靈州之戰[J].寧夏社會科學,1992(06):56-60.
  • 68.    《宋史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69.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70.    《宋史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71.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六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72.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73.    洪邁:《容齋隨筆》卷四:國朝淳化中,李順亂蜀,招安使雷有終遣嘉州士人辛怡顯使於南詔……
  • 74.    《宋史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75.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76.    《宋史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77.    顧吉辰.王延德與《西州使程記》[J].新疆社會科學,1985(02):106-111.
  • 78.    《宋史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79.    《宋史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80.    《宋史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81.    《宋史 卷五 本紀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82.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83.    錢士升等.《二十五別史 九國志 東都事略》:齊魯書社,2000年:第187頁
  • 84.    陳邦瞻撰,張溥評.《宋史紀事本末》一: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94頁
  • 85.    王夫之:《宋論》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0]
  • 86.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通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4319、4326—4327頁
  • 87.    張佩綸.《張佩綸日記》:鳳凰出版社,2015年:第392頁
  • 8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讀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278、280、321頁
  • 89.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13—315頁
  • 90.    《宋史演義 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1]
  • 91.    《宋史演義 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1]
  • 92.    韋兵:《“張守真神降”考疑:術士與宋太祖太宗皇權更替》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官網[引用日期2022-08-31]
  • 93.    韋兵:《趙宋“家神”:黑煞神源流及其與宋代政治文化關係》  .社會科學研究官網[引用日期2022-08-31]
  • 94.    錢若水等:《宋太宗實錄》卷二十七:庚辰,詔:“史館所修《太平總類》一千卷,宜令日進三卷,朕當親覽焉,自十二月一日為始。”宰相宋琪等言曰:“天寒景短,日閲三卷,恐聖躬罷倦。”上曰:“朕性喜讀書,頗得其趣,開卷有益豈徒然也?因知好學者讀萬卷書,非虛語耳。”……庚子,詔曰:“史館新纂《太平總類》一千卷,包括羣書,指掌千古,頗資乙夜之覽,何止名山之藏?用錫嘉稱,以傳來裔。可改名《太平御覽》。”
  • 95.    錢若水等:《宋太宗實錄》卷三十一:(九月)乙亥……上謂宰相曰:“自去年冬末,日讀御覽三卷,未嘗廢闕,有故即追補之,已讀八百餘卷矣。”
  • 96.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總類》成,帝日覽三卷,一年而讀周,賜名《太書御覽》。
  • 97.    《宋史 卷五 本紀第五》:(淳化四年)二月……壬戌……是日,雨雪,大寒,再遣中使賜孤老貧窮人千錢、米炭。
  • 98.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太宗始嗣位,思有以帖服中外。一日,輦下諸肆有為丐者,不得乞,因倚門大罵,為無賴者。主人遜謝,久不得解。即有數十百眾,方擁門聚觀,中忽一人躍出,以刀刺丐者死,且遺其刀而去,會日已暮,追捕莫獲。翌日奏聞,太宗大怒,謂是猶習五季亂,乃敢中都白晝殺人,即嚴索捕,期在必得。有司懼罪,久之,跡其事,是乃主人不勝其忿而殺之耳。獄將具,太宗喜曰:“卿能用心若是!  雖然,第為朕更一覆,毋枉焉。且攜其刀來。”不數日,尹再登對,以獄詞並刀上。太宗問:“審乎?”曰:“審矣”。於是太宗顧旁小內侍:“取吾鞘來!”小內侍唯命。即奉刀內鞘中,因拂袖而起,入曰:“如此,寧不妄殺人”!
  • 99.    文瑩:《湘山野錄》卷中:太宗善望氣。一歲春晚,幸金明,回蹕至州北合歡拱聖營,雨大下。時有司供擬無雨仗,因駐蹕轅門以避之,謂左右曰:“此營他日當出節度使二人。”蓋二夏昆仲守恩、守贇在營方丱,後侍真廟於藩邸,當龍飛,二公俱崇高。後守恩節為度使,守贇知樞密院事,終於宣徽南、北院使。
  • 100.    曾鞏:《隆平集》卷二:太宗未嘗御新衣,樞密使王顯等侍,數視上褲。上怪而問之,對曰:“陛下褲紋縷皆倒。”上笑曰:“浣濯頻故爾。朕念機杼之勞,且欲化天下以儉也。”油衣庫言簾幕損弊者數萬,請譭棄之。太宗命煮染雜色,成旗幟數千。它日,有司又以營繕棄材,請給甄官薪。上命擇其可用者成什物數千,分賜宰相李昉等,鹹相顧而嘆曰:“富有天下而猶器㣲物於已棄之餘,則其大者可知矣!”御馬舊以織成帕覆鞍勒。至道二年,詔以黃絹代之。
  • 101.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1]
  • 102.    《皇朝事實類苑》卷二引楊億《談苑》:太宗善飛白,其字大者方數尺,善書者皆伏其妙。又小草特工,語近臣曰:“朕君臨天下,亦何事筆硯?但心好之,不能捨耳。江東人多稱能草書,累召誥之,殊未知向背,但填行塞白,裝成卷帙而已。小草字學難究,飛白筆勢難工。吾亦恐自此廢絕矣,以數十軸藏於秘府。”上嘗作弈棋三勢,使內侍裴愈持以示館閣學士,莫能曉者,其一曰獨飛天鵝勢,其二日對面千里勢,其三曰大海取明珠勢,皆上所制。上親指授愈,令語諸學士,始能曉之,皆歎服神妙。前後召待詔等對弈,多能復局為圖,藏於秘閣,古棋圖之法以平上去入分四隅為記交雜難辨徐鉉改為十九字一天二地三才四時五行六官七
  • 103.    《皇朝事實類苑》卷三引楊億《談苑》:太宗善草、隸、行、八分、篆、飛白六體,皆極其妙而草書尤奇絕。今上悉賂求編次,凡三十餘卷。
  • 104.    黃修珠.“以書致治”宋太宗[J].中國書畫,2016(05):126-127.
  • 105.    《宋史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1]
  • 106.    《皇朝事實類苑》卷五十引楊億《談苑》:太宗棋品至第一,待詔有賈玄者,臻於絕格,時人以為王積薪之比也。
  • 107.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15—217頁
  • 108.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99—213頁
  • 109.    劉琳、刁忠民、舒大剛校點.《宋會要輯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211頁
  • 110.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310—450頁
  • 111.    陳新等補正,.《全宋詩訂補》: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5頁
  • 112.    湯華泉輯.《全宋詩輯補》:黃山書社,2016年:第43—208頁
  • 11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北宋皇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8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