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剛

(中國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鎖定
趙剛,1961年1月出生於遼寧遼陽,中國天體物理學家,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天體丰度與星系演化組團組首席、博士生導師、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科學委員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負責人,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3-4]  [6]  [11] 
趙剛於1982畢業於瀋陽機電學院;1986年獲內蒙古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理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南京大學天文學系天體物理專業理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3年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從事博士後研究;1993年至1996年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員;1996年至2001年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1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4年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2年至2020年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2012年至2021年任中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委員會書記;202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  [5]  [7]  [14-15] 
趙剛主要從事銀河系形成與演化領域的研究,涉及恆星光譜和元素丰度、 恆星核合成、銀河系結構與化學演化、實驗室天體物理、系外行星等學科 [3-4] 
中文名
趙剛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遼寧遼陽
出生日期
1961年1月
畢業院校
南京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2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學    位
博士

趙剛人物經歷

1961年1月,趙剛出生於遼寧遼陽 [3] 
1978年11月至1982年11月,就讀於瀋陽機電學院,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2] 
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內蒙古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攻讀碩士,畢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2-3] 
1986年9月至1990年12月,在南京大學天文學系天體物理專業攻讀博士,畢業獲得理學博士學位(1988年4月至1990年10月歐洲南方天文台聯合培養) [2-3]  。先後在比利時烈日大學、歐洲南方天文台香港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日本國立天文台德國漢堡大學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等天文機構做博士後或訪問學者 [4] 
趙剛院士
趙剛院士(3張)
1991年1月至1993年3月,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從事博士後研究 [2] 
1993年3月至1996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員 [2] 
199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首批"百人計劃" [7] 
199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7] 
1996年10月至2001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 
2001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 
2001年4月至2006年4月,任中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5] 
2004年,進入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7] 
2006年4月年2009年12月,任中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5] 
2009年12月至2012年9月,任中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第三屆委員會副書記 [5] 
2009年12月年2015年1月,任中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第二屆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21] 
2012年8月3日至2020年9月30日,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 [14-15] 
2012年9月至2015年1月,任中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第三屆委員會書記 [5]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任中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第三屆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21] 
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任中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第四屆委員會書記 [5] 
2023年11月22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1] 

趙剛主要成就

趙剛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趙剛
趙剛(3張)
趙剛在中國率先開展了天體化學丰度研究,在天體化學丰度、太陽系外行星和實驗室天體物理的領域研究中做出了系統的重要工作。建立了大樣本貧金屬矮星高分辨光譜觀測樣本,在國際上最早系統給出了宇宙早期形成的貧金屬矮星的元素丰度及演化規律的定量分析。
非局部熱動平衡效應的計算是趙剛在恆星天文上的另一重要貢獻。他成功構建了完備合理的鎂原子模型,給出中性氫原子碰撞對譜線影響的新公式,顯著提高了確定丰度的精度。首次指出具體定量結果與所分析恆星光譜型及化學組成的相關性。
此外,趙剛還開展太陽系外行星系統候選體的搜尋與觀測研究,利用中國國內望遠鏡在中國首次發現一顆太陽系外行星。開闢了新的實驗室模擬天體物理條件前沿領域研究。趙剛十分注重交叉學科的發展,率先開展了中國國內的強激光實驗室天體物理研究,利用強激光成功模擬太陽耀斑的環頂X射線源和重聯噴流的工作入選201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其部分研究被《天文與天體物理年評》(ARAA)20餘篇綜述和30多部專著與教科書引用 [4]  [7] 
2023年,趙剛帶領的國際團隊率先在銀河中發現了第一代超大質量恆星演化後坍縮形成的對不穩定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 PISN)存在的化學證據。6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趙剛為通訊作者。《自然》期刊審稿人評價該成果第一次為PISN與銀暈恆星化學丰度之間的聯繫提供了決定性證據 [22] 
  • 學術論著
截至2023年11月,趙剛共發表SCI論文400餘篇,SCI論文引用逾萬次 [13]  。以下為代表論著:
  1. Zhao, Gang; Chen, Yuqin, Low-α metal-rich stars with sausage kinematics in the LAMOST survey: Are they from the Gaia-Sausage-Enceladus galaxy? Science China Physics[J], Mechanics & Astronomy, 2021, 64, 3, 239562
  2. Zhao, G., Mashonkina, L., Yan, H. L., Alexeeva, S., Kobayashi, C., Pakhomov, Yu., Shi, J. R., Sitnova, T., Tan, K. F., Zhang, H. W., Zhang, J. B., Zhou, Z. M., Bolte, M., Chen, Y. Q., Li, X., Liu, F., Zhai, M., Systematic Non-LTE Study of the  2.6≤[Fe/H]≤0.2 F and G dwarfs in the Solar Neighborhood. II[J]. Abundance Patterns from Li to Eu, 2016, ApJ, 833, 225
  3. Zhao, G.; Zhao, Y.-H.; Chu, Y.-Q.; Jing, Y.-P.; Deng, L.-C., LAMOST spectral survey - An overview[J],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12, 12, 723
  4. Zhao, Gang; Chen, Yu-Qin; Shi, Jian-Rong; Liang, Yan-Chun; Hou, Jin-Liang; Chen, Li; Zhang, Hua-Wei; Li, Ai-Gen, Stellar Abundance and Galactic Chemical Evolution through LAMOST Spectroscopic Survey[J],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6, 6, 265
  5. Zhao, G.; Butler, K.; Gehren, T., Non-LTE analysis of neutral magnesium in the solar atmosphere[J],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98, 333, 219
  6. Zhao, G.; Magain, P., Abundances of neutron capture elements in metal-poor dwarfs. I - Yttrium and zirconium,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J], 1991, 244, 425
  7. Alexeeva, Sofya; Zhao, Gang; Gao, Dong-Yang; Du, Junju; Li, Aigen; Li, Kai; Hu, Shaoming, Spectroscopic evidence for a large spot on the dimming Betelgeuse, Nature Communications[J], 2021, 12, 4719
  8. Yan, Hong-Liang; Zhou, Yu-Tao; Zhang, Xianfei; Li, Yaguang; Gao, Qi; Shi, Jian-Rong; Zhao, Gang; Aoki, Wako; Matsuno, Tadafumi; Li, Yan; Xu, Xiao-Dong; Li, Haining; Wu, Ya-Qian; Jin, Meng-Qi; Mosser, Benoit; Bi, Shao-Lan; Fu, Jian-Ning; Pan, Kaike; Suda, Takuma; Liu, Yu-Juan Zhao, Jing-Kun; Liang, Xi-Long, Most lithium-rich low-mass evolved stars revealed as red clump stars by asteroseismology and spectroscopy[J], Nature Astronomy, 2021, 5, 86-93
  9. Kumar, Yerra Bharat; Reddy, Bacham E.; Campbell, Simon W.; Maben, Sunayana; Zhao, Gang; Ting, Yuan-Sen., Discovery of ubiquitous lithium production in low-mass stars[J], Nature Astronomy, 2020, 4, 1059-1063
  10. Xing, Qian-Fan; Zhao, Gang; Aoki, Wako; Honda, Satoshi; Li, Hai-Ning; Ishigaki, Miho N.; Matsuno, Tadafumi, Evidence for the accretion origin of halo stars with an extreme r-process enhancement[J], Nature Astronomy, 2019, 3, 631
  11. Yan, Hong-Liang; Shi, Jian-Rong; Zhou, Yu-Tao; Chen, Yong-Shou; Li, Er-Tao; Zhang, Suyalatu; Bi, Shao-Lan; Wu, Ya-Qian; Li, Zhi-Hong; Guo, Bing; Liu, Wei-Ping; Gao, Qi; Zhang, Jun-Bo; Zhou, Ze-Ming; Li, Hai-Ning; Zhao, Gang, The nature of the lithium enrichment in the most Li-rich giant star[J], Nature Astronomy, 2018, 2, 790
  12. Zhong, J.; Li, Y.; Wang, X.; Wang, J.; Dong, Q.; Xiao, C.; Wang, S.; Liu, X.; Zhang, L.; An, L.; Wang, F.; Zhu, J.; Gu, Y.; He, X.; Zhao, G.; Zhang, J., Modelling loop-top X-ray source and reconnection outflows in solar flares with intense lasers[J], Nature Physics, 2010, 6,12, 984 [4] 
  • 科研項目
時間
項目
職務
項目級別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
銀河系化學-動力學演化的觀測與理論研究
主持
國家級
2013年10月至2018年12月
LAMOST銀河系研究
主持
國家級
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
天體物理環境中高能粒子加速的實驗室研究
主持
國家級
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
銀暈的演化與暗物質分佈
主持
國家級
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
利用多台望遠鏡進行高精度視向速度法搜尋太陽系外行星
主持
國家級 [2] 
  • 科研獎勵
時間
項目
獎項
2003年
通過恆星丰度探索銀河系化學演化的研究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10] 
2009年1月9日
通過恆星丰度探索銀河系化學演化的研究
200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8] 
2012年1月17日
利用強激光成功模擬太陽耀斑的環頂X射線源和重聯噴流

趙剛人才培養

  • 教授課程
趙剛教授的課程有“恆星大氣與譜線分析”“現代天體物理” [2] 
  • 指導學生
截至2024年1月,趙剛先後指導了梁貴雲李墨萍仲佳勇王菲鹿胡紹明趙景昆梁豔春劉玉娟薛香香李廣偉等46個博士研究生 [2] 

趙剛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8年
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 [7] 
中國科學院
1999年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
2001年
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7] 
中國科學院
2002年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
2006年

2010年10月20日
2017年8月8日
第二屆黃潤乾天體物理基礎研究獎 [16] 
中國天文學會
2023年11月22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 [1] 
中國科學院

趙剛社會任職

時間
任職
1998年12月至2002年10月
中國天文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7] 
2000年12月起
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編委會科學編輯 [2] 
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學部第三、四屆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2] 
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
中國天文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17] 
2007年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高能量密度物理中的若干前沿問題”子課題負責人 [7] 
2010年1月1日起
中國物理快報》編委會委員 [2] 
2011年1月1日起
《天文學通報》(Astronomical Notes)編委會編委 [2] 
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太陽系外行星科學組織委員會委員 [2] 
2015年7月起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Local Universe”科學組織委員會委員 [2] 
2019年起
中國天文學會黃潤乾天體物理基礎研究獎評審委員會主席 [18-20] 

趙剛人物評價

趙剛是中國銀河系研究領域學科帶頭人 [13] (內蒙古大學評)
趙剛在天體化學丰度方面的研究工作,使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恆星物理前沿領域,首次有了有影響的重要成果 [7]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綬琯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