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光裔

鎖定
趙光裔(?-940年),字煥業,京兆奉天(今陝西乾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宰相,唐左僕射趙隱之子。 [7-8] 
趙光裔是士族子弟,在唐末考中進士,官至膳部郎中、知制誥,後梁時以官告使出使嶺南,結果被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扣留在廣州,在其幕府擔任節度副使,從此效力於劉隱及其弟劉龑。他在乾亨元年(917年)南漢建立時被拜為宰相,擔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後又改任門下侍郎,至大有十二年十二月(940年年初)病逝於宰相任上。 [7-8] 
趙光裔自開平二年(908年)入嶺南,效力劉氏幕府近十年,又居宰相二十餘年,輔佐劉隱、劉龑兄弟大力發展嶺南,使南漢“府庫充實,政事清明,輯睦四鄰,邊境無恐”,有賢相之稱。 [7-8] 
全    名
趙光裔
煥業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奉天
逝世日期
940年(年初) [1] 
主要成就
發展嶺南,擔任宰相二十餘年
最高官職
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效力政權
南漢

趙光裔人物生平

趙光裔早年經歷

趙光裔出身於唐朝名門,是左僕射趙隱次子,年輕時便刻苦勤學。他和兄長趙光逢、弟弟趙光胤俱以文學德行著稱 [2]  ,兄弟三人在唐末相繼考中進士。 [3] 
趙光裔是光啓三年(887年)進士,至唐昭宗乾寧年間(894年-898年)時已官至司勳郎中弘文館學士,又改任膳部郎中,加知制誥,獲賜紫服金魚袋 [4]  當時,趙光逢擔任翰林學士承旨,掌內製。趙光裔則以知制誥掌外製。兄弟二人“對掌內外製命”,時人都以此為榮。 [19] 

趙光裔奉使嶺外

開平元年(907年),梁太祖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趙光裔又仕於後梁,仍任原職。 [11] 
開平二年(908年),朱温為了籠絡割據嶺南的清海軍節度使劉隱,又命其兼任靜海軍節度使,並以趙光裔及右補闕李殷衡為官告使,讓他們到嶺南宣詔。劉隱接受了詔命,但卻將趙光裔、李殷衡扣留在廣州,不讓他們返回後梁。 [12]  趙光裔被劉隱安置在幕府,授為節度副使。 [13]  李殷衡則為節度判官 [14]  當時,中原戰亂,士人多避亂於嶺南。劉隱及其繼任者劉龑任用趙光裔、李殷衡以及客居嶺南的楊洞潛王定保劉濬等人,大力發展嶺南,終得“致治”。 [15] 

趙光裔宰執南漢

乾亨元年(917年),劉龑在廣州稱帝,國號大越。趙光裔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和兵部侍郎楊洞潛、禮部侍郎李殷衡一同擔任宰相。 [20]  當時,楊洞潛以趙光裔家世顯赫,甘居其下。 [28]  不久,趙光裔又改任門下侍郎,仍為同平章事。 [21] 
乾亨二年(918年),劉龑又改國號為漢,史家稱之為南漢。 [22]  當時,趙光裔自認為出身中原大族,不甘心仕於偏邦小國,常有北歸之意。劉龑竟偽作趙光裔的手書,派人偷偷潛入洛陽,將他的家眷全部誆到廣州。趙光裔大為意外,從此只能安心留在了嶺南。 [23]  他在南漢為相二十餘年,政績突出,被譽為賢相。 [10] 

趙光裔病逝任上

大有十二年十二月(940年年初),趙光裔在宰相任上病逝。 [16]  劉龑以其子趙損接任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一職。 [6] 

趙光裔主要影響

趙光裔輔佐劉隱、劉龑治理嶺南,在南漢擔任宰相二十年,居位期間南漢“府庫充實,政事清明,輯睦四鄰,邊境無恐”,被時人譽為賢相。 [10] 
劉龑在建立南漢之前,為了與湖南的楚國修好,聘娶楚王馬殷之女為正妻,稱帝后又立其為皇后。但馬皇后在大有七年(934年)病逝。 [31]  南漢從此與楚國又斷了邦交,數年未通使節。趙光裔認為“親鄰舊好,不可忘也”,於是舉薦諫議大夫李紓為使,於大有十二年(939年)出使楚國“以通舊好” [32]  。楚國亦派使臣回訪南漢。 [26]  兩國再次修好。此次出使達到了“睦鄰封,續舊姻,寧邊鄙,弭敵兵”的目的,其謀皆出於趙光裔。 [27]  此後終劉龑之世,南漢不復有楚國之患。 [37] 

趙光裔歷史評價

歐陽修:王定保、倪曙、劉浚、李衡、周杰、楊洞潛、趙光裔之徒,隱皆招禮之。……為國制度,略有次序,皆用此數人焉。 [9] 
王夫之:劉嚴曰:“中國紛紛,孰為天子。”此唐亡以後五十餘年之定案也。嚴既已知之矣,而又擁海隅一曲之地,自號為帝。趙光裔、楊洞潛、李殷衡之瑣瑣者,冒宰輔之榮名。 [18] 
吳任臣:① 光裔為相二十餘年,府庫完實,政事清明,輯睦四鄰,邊境無恐,當時號稱賢相。 [7]  ② 五季時,中原擾攘,獨嶺海承平小安,民不受兵,光裔、洞潛之功居多。 [25] 
陳鱣:光裔安境輯鄰,洞潛設科立學,當時號稱賢相。 [34] 
梁廷楠:五嶺之南,自李唐以前,聲名文武,遠不逮夫中原。光化、天覆之間,擾攘干戈,事益多故,一旦策以治安,恐非嶺表二、三君子所能任。趙光裔、李殷衡之徒皆出中朝華胄,竭其耳目、手足、心腹、腎腸以定規模,以匡庶績,創乘五十餘載,視他國運祚較長。雖曰天實為之,抑微之數人者,不及此。 [17] 

趙光裔軼事典故

趙光裔及其子趙損在南漢相繼為宰相,其兄趙光逢是後梁的宰相,其弟趙光胤則是後唐的宰相。趙家在五代亂世之中,一門兩輩四人分任三國宰相,被時人譽為縉紳盛事。 [36] 

趙光裔人際關係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趙光裔出身於新安趙氏,後徙於京兆奉天。 [35]  其家後來又僑居於洛陽 [5]  他的親屬主要有: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
涇原兵變時以家人奴客據守奉天,力抗朱泚叛軍,又“獻家財以助軍賞”,官至嶺南節度使
祖父
官至興元府從事(一作推官),在大和三年(829年)的兵變中拒絕逃走,與節度使李絳一同遇難。
父親
趙隱
大中三年(849)進士,唐懿宗朝加授同平章事(宰相),封天水縣伯唐僖宗時罷相,官至左僕射。
叔父
大中六年(852年)進士 [38]  ,歷任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等職,曾知貢舉,官至鎮國軍節度使
兄長
趙光逢
乾符五年(878年)進士,歷仕唐、後梁、後唐三朝,後梁時兩次加授同平章事(宰相),後唐時進位太保,封齊國公,追贈太傅。他一生“兩登廊廟,四退邱園,百行五常,不欺暗室”,被縉紳推崇為名教主。
弟弟
趙光胤
史料多稱為趙光允。大順二年(891年)進士,歷仕唐、後梁、後唐三朝,後唐建立後加授同平章事(宰相) [39]  ,追贈左僕射。
長子
趙損
仕南漢為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左丞,又接替父親擔任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
次子
趙益
被劉龑用計從中原誆到嶺南,此後事蹟不詳。
表格參考資料: [7]  [29-30]  [8] 

趙光裔人物爭議

據《舊唐書》記載,趙光裔在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劉季述廢黜唐昭宗改立太子李裕之時,“旅遊江表以避患”,結果受到嶺南劉隱的禮遇,被“奏為副使”,從此“因家嶺外”。 [24] 

趙光裔史料索引

十國春秋·卷六十二·南漢五》 [7] 
續唐書·卷六十三·諸國臣傳第二十九》 [33] 
南漢書·卷九·列傳第三·諸臣傳一》 [8] 
參考資料
  • 1.    據《南漢書》卷3《高祖紀二》載:“大有十二年秋七月庚子朔,日有食之。冬十二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趙光裔卒。”同書卷9《趙光裔傳》亦載:“十二年十二月卒。”根據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的換算,該年十二月公曆為940年1月12日至2月10日。故詞條表述為940年年初。
  • 2.    《舊五代史》卷58《趙光逢傳》:光逢與弟光裔,皆以文學德行知名。……光允,光逢之弟也,(新舊《唐書》俱雲:趙隱子三人,光逢、光裔、光允。)俱以詞藝知名,亦登進士第。
  • 3.    《十國春秋》卷62《趙光裔傳》:父隱,唐尚書左僕射。光裔少力學修行,與兄光逢,弟光胤皆第進士。(《舊唐書》雲:光逢乾符五年登進士第,光裔光啓三年進士擢第,光胤大順二年進士登第。)
  • 4.    《舊唐書》卷178《趙隱傳》:光裔,光啓三年進士擢第。乾寧中,累遷司勳郎中、弘文館學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誥,賜金紫之服。
  • 5.    《十國春秋》卷62《趙光裔傳》:趙光裔,字煥業。京兆奉天人,僑居洛陽。(一雲洛陽人。)
  • 6.    《十國春秋》卷62《趙損傳》:趙損,光裔長子也。仕高祖為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左丞。及光裔歿,高祖復以損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大有十三年卒。
  • 7.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887-888
  • 8.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45-46
  • 9.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18]
  • 10.    《十國春秋》卷62《趙光裔傳》:光裔為相二十餘年,府庫充實,政事清明,輯睦四鄰,邊境無恐,當時號稱賢相。
  • 11.    《十國春秋》卷62《趙光裔傳》:後俱仕梁,會梁太祖敕烈宗為清海、靜海節度使,命光裔以舊職充官告使。
  • 12.    《十國春秋》卷58《南漢烈宗世家》:開平二年冬十月,辛酉,梁命膳部郎中趙光裔、右補闕李殷衡充官告使,詔王為清海、靜海等軍節度使、安南都護。王留光裔、殷衡不遣。
  • 13.    《十國春秋》卷62《趙光裔傳》:烈宗遂留之不遣,闢置幕府,已奏為節度副使。
  • 14.    《十國春秋》卷62《李殷衡傳》:開平二年,充嶺南官告副使。至,則烈宗留之幕府,署節度判官,不時遣還。
  • 15.    《十國春秋》卷58《南漢烈宗世家》:是時天下已亂,中朝人士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多遊焉。唐世名臣謫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孫,或當時仕宦遭亂不得還者,皆客嶺表。王定保、倪曙、劉濬、周杰、楊洞潛之徒,烈宗皆招禮之,而趙光裔、李殷衡以奉使往,俱闢置幕府,待以賓客,後卒用此數人致治雲。
  • 16.    《南漢書》卷3《高祖紀二》:大有十二年秋七月庚子朔,日有食之。冬十二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趙光裔卒。
  • 17.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44
  • 18.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五代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07]
  • 19.    《十國春秋》卷62《趙光裔傳》:乾寧中,光逢以中書舍人為翰林學士承旨,光裔累遷司勳郎中、弘文館學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誥,賜金紫。兄弟對掌內外製命,時論榮之。
  • 20.    《十國春秋》卷58《南漢高祖紀》:乾亨元年秋八月,癸巳,王即皇帝位於番禺,國號大越,大赦,改元乾亨,以梁官告使趙光裔為兵部尚書、節度副使楊洞潛為兵部侍郎、節度判官李殷衡為禮部侍郎,並同平章事。
  • 21.    《十國春秋》卷62《趙光裔傳》:及高祖稱帝,改元,進兵部尚書,改門下侍郎,與楊洞潛、李殷衡同平章事。
  • 22.    《十國春秋》卷58《南漢高祖紀》:乾亨二年冬十一月,帝祀南郊,大赦,改國號曰漢。
  • 23.    《十國春秋》卷62《趙光裔傳》:初,光裔自以中朝甲族,恥事霸國,常怏怏思歸。高祖乃習為光裔手書,遣使間道至洛陽,召其二子損、益並其家屬皆至,光裔殊驚喜,出不意,故為之盡心。
  • 24.    《舊唐書》卷178《趙隱傳》:季述廢立之後,光逢歸洛。光裔旅遊江表以避患。嶺南劉隱深禮之,奏為副使,因家嶺外。
  • 25.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891
  • 26.    《十國春秋》卷62《趙光裔傳》:居數年,楚勢益張,光裔言於高祖曰:“自馬後崩,未常通使於楚,親鄰舊好,不可忘也。”因薦諫議大夫李紓有使臣才,可以將命。高祖從其言,楚亦隨遣使報聘。
  • 27.    《十國春秋》卷63《李紓傳》:李紓,大有時為諫議大夫。雅有風采,文辭佔對,觀者傾竦。會宰相趙光裔言楚本昏姻之國,不可忘舊好,且李紓有才,可將使命。於是遣紓將命於楚。楚文昭王見紓,大喜,深加款渥,隨遣使報聘,以復二國之好。是役也,睦鄰封,續舊姻,寧邊鄙,弭敵兵,謀出光裔,而紓實有以成之。
  • 28.    《十國春秋》卷62《楊洞潛傳》:乾亨元年,高祖即皇帝位,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洞潛以梁使趙光裔故宰相光逢之弟,遜使位居已上。高祖嘉其意,從焉。
  • 29.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4]
  • 30.    舊五代史:卷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4]
  • 31.    《十國春秋》卷61《南漢馬皇后傳》:高祖皇后馬氏,楚武穆王之女也。貞明初,高祖迎後於楚,楚使王弟存送之,優禮有加。後既歸嶺南,高祖改元乾亨,稱越帝,封后為越國夫人。明年,更國號曰漢。三年,冊為皇后。大有七年殂。
  • 32.    《十國春秋》卷58《南漢高祖紀》:大有十二年□月,遣諫議大夫李紓使於楚,以通舊好,楚亦遣使來聘。
  • 33.    [清]陳鱣.續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539
  • 34.    [清]陳鱣.續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546
  • 35.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趙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5]
  • 36.    《南漢書》卷9《趙光裔傳》:光逢相梁,光胤相後唐,光裔及子損先後相繼為相。一家同時有四相國,談者誇為縉紳盛事。
  • 37.    《南漢書》卷9《趙光裔傳》:大有中,與楚連歲構兵。趙光裔從容奏曰:“自馬皇后崩後四五年來,未嘗通使於楚。親鄰舊好,不可忘也。”因薦李紓有專對才,可充使。高祖從之。楚亦報聘。故終高祖之世,不復有楚難。
  • 38.    《廣卓異記》卷19《舉選》:禮部侍郎崔璵,大中六年知舉,放趙騭及第。
  • 39.    《舊五代史》卷30《唐莊宗紀四》:同光元年十一月丁巳,以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丞趙光允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