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傑民

鎖定
趙傑民(1868—1938)秦腔演員、教練。名維俊,字傑民,陝西富平人莊裏鎮人。幼年家貧,闖蕩江湖,結交了些“刀客” 弟兄。光緒年間,入同州(大荔)梆子戲班學藝,轉“亂彈”(秦腔),流浪於省東各縣。性強心直,常抱打不平,遇豪霸無賴,舍死拼鬥,因而保護了戲班。辛亥革命前,已成青衣名角。
中文名
趙傑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職    業
秦腔演員
性    別

趙傑民生平簡介

民國元年(1912),受西安易俗社聘任教練。與陳雨農(德娃)、李雲亭(麻子紅)、呼延鑫(老甲子)、黨甘亭(胎裏紅)等秦腔名角,薈萃一時,形成關中戲劇社中最強大的教練隊伍。30餘年中,招了13期學生,培養出600多名演員;不少人至今仍是西北各地的戲曲藝術骨幹。他吸收外地的優長,採訪觀眾的評論,聆聽學生的體會,觀察演員的特點,能拔高的儘量讓其發揮,苗頭不對的立時嚴加校正。月夜星晨,酷暑寒冬,旅途中,空襲下,不顧炮火連天,常常忍飢挨餓,嚴格執教。氣極了罵,憋不住了拿板子打,完了,還是一字一句地教,一招一式地練。年年月月,日日夜夜,一個一個出台了,唱紅了;新一班娃娃招進來了,又照樣一板一眼,一拳一腳地教。就這樣,他把畢生的心血精力,貢獻給了他的幾代學生、易俗社和秦腔戲曲藝術事業。
“民國十八年年饉,社裏招了我們第九期學生娃,我從十歲進社門,一輩子沒離開過這個院子。捱過趙先生的不少罵,不少板子,才得在今天的人民舞台上演到70歲,獲得人民獎給我的無上榮譽。這,完全是趙先生的功勞。”這是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宋上華感激涕零的一段肺腑之言,也是趙傑民所有學生們的共同心聲。

趙傑民秦腔業績

秦腔演員、教練。工旦角(青衣)。“台步老道(老道,陝西方言,即老練),嗓音堅實,或莊或諧,均見身份。”(王紹猷秦腔記聞》)《三孃教子》《三上轎》《觀表》《五家坡》《搶板》《抱火斗》《打姜後》《殺廟》《祭江》均是他的拿手好戲。年逾花甲。偶爾登台演出。“聲音之清脆,令觀者時時為之鼓掌。”民國二十三年(1934)七月,上海百代公司錄製了他與雒秉華合唱的《五典坡》唱片。易俗社成立後被聘為教練,早期學生多受其教益。排練的大小新戲有四、五十出。主要有李桐軒的《天足會》《鬼教育》《孤兒記》《強項令》《鬧都院》;孫仁玉的《金玉蓮》;高培支的《二郎廟》,李約祉的《算卦騙人》《楊氏婢》;呂南仲的《十二先生》《十二戲迷》;李儀祉的《覆成橋》《盧採英》;王輔丞的《友于鑑》《玉壺淚》。還與陳雨農合排《雙明珠》《螟蛉案》《雞大王》《惜花記》《慈孝圖》《鴛鴦劍》《風塵三峽》。民國二十七年(1938)在西安病逝,終年七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