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趕坡

鎖定
布努瑤的青年男女在趕圩等社交場合中邂逅相識,他們以手鐲、頭巾等作為信物交換定情。徵得姑娘的同意之後,小夥子便拿着煙酒到女方家住上幾天。布努瑤把青年男女這種戀愛方式稱為“趕坡”。
中文名
趕坡
類    型
苗族傳統節日
流    行
雲南、廣西、貴州
特    點
節期各地不一

趕坡傳統節日

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三省區交界處和廣西融水、隆林一帶。節期各地不一,有的在農曆二、六、七月內擇期舉行,有的在農曆正月十五舉行。節日裏,青年男女聚焦到特定的山坡上對歌,互相讚美。女青年常以糯米飯、泡酒及雞鴨肉就地招待男友。黃昏後,姑娘還可邀稱心的小夥子到寨內續談。生活在巴馬縣境內的布努瑤,至今仍然保留有許多古樸的生活習俗,“趕坡”便是其眾多習俗之一。

趕坡詳細介紹

小夥子去“趕坡”有着一定的目的。他們是想通過“趕坡”來了解姑娘的言談舉止是否得體,其次也是為了讓女方的家人考驗自己。在這段日子裏,男女雙方都十分謹慎,不得有絲毫的差錯,勤勞和善良成了他們行為的標尺。每天天還未亮,姑娘便悄悄起來燒火做飯,待到大夥兒起牀的時候,熱騰騰的早餐已擺上桌面。小夥子儘量去幹一些苦累的重活,以博得女方家人的歡心。布努瑤寨中哪户人家有小夥來“趕坡”,其家中必定是柴堆如山、水溢滿缸。
即將返家的前一夜,女方家特地殺雞款待小夥子,並邀請寨子裏有聲望的人來與他共桌。這時,識相的小夥子便打開自帶的陳年佳釀,—一敬給桌上的長輩。煙葉則分給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左鄰右舍。聽到大夥兒誇這個後生是多麼的懂事,姑娘的臉龐便如格魯花般嬌豔燦爛。

趕坡主要特點

“趕坡”最為動人的情節莫過於姑娘送情郎。
小夥子返家這一天,姑娘送他到寨子的拗口,雙方都情不自禁地唱起動人的撒旺歌。他們不僅以歌傳情,而且還通過對歌的形式來向對方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離別之際,姑娘把一條美麗的“哈西”(布努瑤語,指的是繡着七彩圖案的錦帶)贈給小夥子,這條“哈西”是女方的信物,表示他倆的感情已得到女方家人的認可,希望小夥子能把這條象徵着祥和幸福的“哈西”帶回家去,作為雙方老人見面的信物。待到小夥子再次去“趕坡”時,其父母也會讓他帶一條體面的“哈西”回贈,以作謝禮。
“趕坡”期間,男女雙方恪守族規,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不得有傷風敗俗的行為。“把心交給妹三年,至今未曾觸玉手”便是布努瑤青年男女純潔愛情的真實寫照。難怪他們有緣結為夫妻之後,相互信任對方,相濡以沫,從一而終。這一種堅貞不渝的愛情和他們“趕坡”時結下的深情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