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越野滑雪

(冬季雪上體育運動項目)

鎖定
越野滑雪是藉助滑雪用具,運用登山、滑降、轉彎、滑行等基本技術,滑行於山丘雪原的運動項目。 [1] 
越野滑雪起源於北歐,又稱北歐滑雪,是世界運動史上最古老的運動項目之一。1924年首次列入冬季奧運會比賽項目。1973-1974賽季,男子世界盃越野滑雪錦標賽成功舉辦,女子世界盃越野滑雪錦標賽是從1978-1979賽季開始。 [1] 
越野滑雪的最高組織機構為國際滑雪聯合會,1924年2月2日成立於法國夏蒙尼。國內的最高組織機構為中國滑雪協會,成立於1981年。 [1-2] 
中文名
越野滑雪
外文名
cross-country skiing
類    別
競技類
起源時間
13世紀
最高機構
國際滑雪聯合會
重要比賽
世界盃越野滑雪錦標賽、冬奧會
代表人物
王春麗、海曼萊寧、紐曼諾娃

越野滑雪發展歷史

越野滑雪起源於北歐,故又稱北歐滑雪。據記載,1226年挪威內戰時期,兩名被稱為“樺木腿”的偵察兵,懷藏兩歲的國王哈康四世,滑雪翻越高山,擺脱了敵人。現在挪威還每年舉行越野馬拉松滑雪賽,距離35英里,與當年偵察兵所滑路程相同。越野滑雪比賽路線分上坡、下坡、平地,各佔全程的1/3滑雪運動,從最初作為狩獵方式及交通工具,逐漸成為一種鍛鍊身體的方法,並最終成為一項體育競技項目,其間經歷了一段長時期的發展及演變過程。
15世紀以後,在瑞典、丹麥和俄羅斯等國家,不但在人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廣泛地運用滑雪,而且還在軍隊中建立了滑雪部隊。
據記載,1522年瑞典國王庫斯塔普·伯薩在戰爭中為了擺脱芬蘭軍隊的追擊,運用滑雪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從挪威國境勝利,從1922年起,每年都在這裏舉行“瓦薩羅佩特”越野滑雪公開賽,比賽距離為85千米。
在15-19世紀,越野滑雪作為滑雪項目之一,在歐洲一些國家成為體育比賽的內容。
1924年,越野滑雪被列為首屆冬奧會比賽項目,現設男子10公里(1992年列入)、15公里(1924年列入)、30公里(1956年列入)、50公里(1924年列入)、4×10公里接力(1936年列入),女子5公里(1964年列入)、10公里(1952年列入)、15公里(1984年列入)、30公里(1992年列入)、4×5公里接力(1956年列入)。 [3] 
在19世紀50年代,當使用兩根滑雪扦的傳統滑雪方式真正確立後,隨着頂尖選手的成績的突飛猛進,這項運動比任何其它耐力訓練(例如跑步或游泳)得到更快的發展。滑雪板的技術含量更高,選手們開始學習生理學,並學習如何訓練身體來準備比賽。不過,滑冰技術也幾乎在同步發展。
在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專門鋪設滑道(或滑雪道)的機器。此前,由軍隊(即數百名使用滑雪板的士兵)負責為比賽壓實和準備賽道。因為只有兩條準備好的溝槽可供滑雪,滑雪選手只能保證兩條腿平行,兩條腿輪流推動,其它什麼也做不了。不過,就在此時,芬蘭的一個警察泡利斯通開始試驗只留一條腿在溝槽中,另一條腿用於推動。當然,一條腿很快會疲勞,不得不換腿。這種方法稱為“斯通步”或“半滑冰”。使用新型的鋪設滑雪道的機器壓實滑道後,當滑雪者(特別是訓練過長跑、腿部力量很好的人)開始在這樣的滑道上試驗這些新技術時,他們發現,兩條腿輪流推動可以前進得更快,最多可以快10%——產生了滑冰式滑雪運動。 [4]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芬蘭運動員和美國運動員在越野滑雪比賽創造了類似速滑運動員蹬冰步的滑行方法,引起了越野滑雪技術的變革。由於用這種方法滑行可以省略打防滑蠟的工序,頗受廣大運動員的歡迎,不久便風靡各國。1988年國際雪聯將這種滑行方法稱為自由技術,將老式的前後蹬動技術稱為傳統技術,並規定賽會所設項目應為傳統技術和自由技術各佔一半,對接力項目也作了相應的規定。
1988年,在加拿大卡爾加里舉行的第15屆冬季奧運會上,男子15千米、30千米,女子10千米越野滑雪項目為傳統技術的比賽。男子50千米、4X10千米接力,女子20千米及4X5千米接力為自由技術的比賽。
越野滑雪已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起來。其中挪威、瑞典、芬蘭、俄羅斯、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運動水平始終處於領先地位,亞洲多數國家處於中游或中下游水平。 [5] 
越野滑雪

越野滑雪比賽規則

越野滑雪比賽涉及到兩種技術規則:傳統技術和自由技術。傳統技術包括交替滑行、雙杖推撐滑行、無滑行階段的八字踏步、滑降以及轉彎技術。不允許有雙腳或單腳的蹬冰動作,雪板必須放在壓好的雪槽裏,兩個滑雪板保持與滑行方向平行,運用雙腿的前後擺動和雪杖來前進,運動員“踏步”前進時與走動類似,只是在滑雪時用雪杖產生推力,每次跨步會滑行一段距離,在滑行中,感覺就像穿着光滑的鞋子,在大理石面上滑行一樣。在超越前面運動員的時候,可以跳出雪槽改道滑行,特別是下坡和平地雪道是超越對手的黃金賽段,後面運動員想要超越的時候,可以踩前面運動員的雪板提醒他,而前面的運動員得到提醒後必須讓出雪道,否則算是犯規。自由技術對技術動作沒有限制,運動員可以採用任何技術動作。
越野滑雪比賽路線分上坡、下坡、平地,各佔全程的三分之一。雪道的最高點不超過1800米。
滑雪板上要標有標記,根據規定,選手從起點到達終點,腳穿的滑雪板必須帶有出發時裁判畫上的標記,因為雪板底面表層塗有雪臘,非常光滑,有助於滑行,打上標記是為了預防運動員中途換雪板。
間隔出發
在這個項目上,女子進行10公里比賽,男子15公里,每隔30秒出發一位運動員,以到達終點的時間確定名次。用時最少的運動員獲得勝利。
集體出發
集體出發項目2002年被列入冬奧會正式比賽項目,所有運動員列隊同時出發,道次由抽籤決定。女子進行30公里比賽,男子50公里,比賽中每10-12分鐘會讓運動員通過運動場。最終第一個到達終點的選手獲勝。比賽中經常出現10位以上的運動員衝刺,最終要依靠高速攝像機拍攝的照片確定最終的冠軍。
追逐賽
追逐賽包括傳統技術和自由技術,這個項目與集體出發非常相似,所有運動員列隊同時出發,道次由抽籤決定。在比賽進行一半,運動員進入運動場,然後迅速變換技術和滑雪杖。女子先滑行7.5公里傳統技術,之後是7.5公里自由技術,而男子則15公里傳統技術+15公里自由技術。比賽中運動員每6-8分鐘通過一次運動場,第一個到達終點的運動員獲勝。
個人競速賽
比賽從資格賽輪開始,每隔15秒出發一位運動員,女子比賽每一圈1.2公里,男子比賽每一圈1.4公里,資格賽前30名選手晉級四分之一決賽,從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決賽B到決賽A,每一組六位選手。其中每組前兩名和每一輪速度最快的兩位選手晉級下一輪,直到決賽A中有六位選手競爭最後的金牌。
團體競速賽
在團體競速賽中,每一隊裏有兩名運動員輪流在雪道滑行,每人滑行三次。總共滑行六圈。比賽分半決賽和決賽。半決賽每一組有10-15個隊,兩場半決賽當中成績最好的5個隊晉級決賽。
運動員在比賽當中輪流滑行時候必須遵循正確的交換順序,而不能影響或阻礙其他隊。六圈比賽結束後第,第一個衝過終點線的隊伍獲勝。
接力賽
在接力賽中,每一隊有四名運動員,前兩名必須使用傳統技術滑行,後面兩位必須用自由技術。女子是4×5公里接力賽,男子是4×10公里接力賽。比賽採用集體出發,選手之間的接力與團體競速賽類似,第四個選手第當中第一個衝過終點線的團隊獲勝。 [6] 

越野滑雪硬件要求

越野滑雪裝備

滑雪板
據規定,選手從起點到達終點,腳穿的滑雪板必須帶有出發時裁判畫上的標記,因為雪板底面表層塗有雪臘,非常光滑,有助於滑行,打上標記是為了預防運動員中途換雪板。不同滑行技術對滑雪板的要求不同,傳統板和自由板的區別主要是在構造和長度上。
傳統板:傳統板略長,具有很明顯的弓形弧線(即有一定的張力),並被劃分為登坡部分和滑行部分。雪板的長度為身高加上30釐米。但最長不得超過230釐米,板底前後1/3使用滑行蠟,中部1/3為防滑蠟。同樣,雪板的張力要和體重相適應。這一點可以用如下方法來測量:站在雪板上,測量板底和地面之間的縫隙,具體測量位置是在從腳跟到雪板上的每兩個標記之間這一段。如果這個縫隙正好可以通過一張紙,則雪板的張力是合適的。如果只用一隻雪板測試(即全身重量落在一隻板上),則紙張應該無法通過這個縫隙。
自由板:自由式技術滑雪板的長度為175-200釐米,板的整個底部均用滑行蠟,從而形成一個較大的塗蠟層。這個表層的作用就是滑行。在選擇一副自由式越野板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雪板的長度應該在自己身高上加長10-15釐米,但同時也要考慮雪板的硬度(張力)和自己的體重相適應。雪板上一般都標註了適合的理想體重。 [1] 
滑雪鞋
自由式滑雪鞋的鞋幫應該高出踝骨,以形成一定的支撐,同時要保證踝關節能自如的活動,以確保任何時候都能以最佳姿勢站在雪板上。傳統式滑雪鞋:在滑傳統技術時,人們通常穿鞋幫較低的鞋。這樣即保證了有一定的支撐,同時也能讓腳踝有最大的活動範圍,從而達到理想的滑雪動作多用滑雪鞋:如果不想受項目的限制來選鞋的話,也可以選用一種多用鞋,這種鞋適合自由式和傳統式兩種技術要求。 [1] 
滑雪杖
可供選擇的滑雪杖有很多,應該根據不同的項目來選擇合適的長度。原則是:傳統式:身高×0.85;自由式:身高×0.9。 [1] 
滑雪服
選擇服裝一定要保證身體能自如活動,不能太緊。所有的服裝都應該具有高彈性,並應防風,防水,良好,易保養,可水洗的。選擇手套時應注意,開始戴時感覺稍緊更好,一定不能選有褶皺的,以免以後手上磨出水泡。 [1] 
其他裝備
有色雪鏡(鏡面由鍍有防霧、防紫外線塗層的有色材料製成;緊貼面部,防止進風)、尼龍內衣等。 [1] 
滑雪裝備

越野滑雪場地

雪上運動場地,線路要儘量選擇森林地帶等多變地形,要保證雪質、雪量,線路寬度應達到4-5米,雪面要經過機械或人工搗固..踏壓,厚度至少10釐米。最好在線路的一側開有帶雪轍的雪道,兩條雪轍的內壁相距15-18釐米,雪轍深度至少2釐米雪轍的寬度以雪板的固定器不撞擊兩側雪壁為準。線路的着板雪面低於撐杖雪面2釐米或在同一高度上,線路的另一側不帶有雪轍的雪道。
線路應平坦、寬闊,其中上坡、下坡和平地各佔1/3。上坡的斜度應在9%-18%之間,其高度差保持10米以上,個別路段可以加上一些短的大於18%斜度的陡坡。起伏路面由短妁上下坡構成,其高度差為1-9米。下坡線路要有變化,以適應多種滑降技術要求,但必須確保運動員能安全通過。所有線路寬至少3-4米。要避免單調而過長的平地滑行、難度過大的急陡坡滑降,以及連續較長距離的登行。開始階段要較易滑行,難度應出現在全程的3/4處。在出發後2-3千米內不應出現難度極大的急陡坡,在終點前1千米內不應出現較長的危滑降,線路中要避免有危險的斜滑降,同時要避開冰帶、陡角和狹窄的地帶。
冬奧會和世界錦標賽線路的最高點不得超過海拔1800米,線路中用里程牌、方向標、方向旗和標誌帶指示和限定前進方向。越野滑雪不同項目和滑行技術對線路設計的要求有所不同。傳統技術單項比賽的雪道應儘可能設在線路中間。雪道要設置雪槽,兩條雪槽分開的距離應為17-30釐米,深度2-5釐米。自由式技術比賽線路應壓好,線路的下坡地段要開設雪槽。所有線路均可使用1次以上,但15千米以下的比賽雪道主要線路的使用不能超過2次。雪道應根據比賽項目分別設立藍、紫、黃、紅、綠或橙黃色醒目的標誌,以指示運動員滑行的方向及路線。冬奧會和世界錦標賽還要設立距離標誌。越野滑雪的線路設計,應在長度和地形上都有適合初學者、中級水平者和高水平運動員的線路。合適的線路應該是安全的並且能夠檢驗出每個運動員的技能和健康水平。這樣的線路系統應該包括--條能夠用於1000-10000米比賽的線路,且該條線路的重疊部分至多不能超過1千米。理想的線路是,長距離的比賽(3-10千米)都是單獨路線。線路應使用紅色旗幟或清晰的旗幟清楚地標記,在可能發生混淆的線路連接處應放置顯示物以指引運動員向正確的線路引進。
在比賽之前應壓好路線和佈置好雪道。每一天的比賽結束後,應重新整理準備。如果使用1個以上的雪道,雪道之間必須間隔1-1.2米,測量從兩個雪道的中間算起。個人滑雪雪道應相距20-24釐米,測量也是從兩個雪道中間起。雪槽深應為2-5釐米。當決定是否開一個滑冰道或者第工個雪道時應當考慮運動員的能力水平。至少應設置一個雪道,根據規則,另外一個賽道可以設置為滑冰道或者第二個雪道。設置供暖場所於線路容易接近的地方,場所必須足夠大以備在極惡劣的天氣下能夠容納運動員。再者,由於在室內進行打蠟調試比在室外容易得多,因此供暖場所應提供空間以供打蠟。
在起點區附近應設置熱身區和打蠟調試區。滑雪區的停車場應有足夠的空間供志願者、工作人員、教練和運動員使用。必須按要求就近配置救護車。 [1] 

越野滑雪組織機構

國際滑雪聯合會:1924年2月2日,國際滑雪聯合會(F1S)在法國夏蒙尼成立,並決定從1925年開始,定期舉辦世界錦標賽,當時稱世界北歐滑雪錦標賽,每年舉行一次,1948年以後改為每2年一次,冬奧會年不單獨舉行,世界冠軍由冬奧會產生,並將1924年冬奧會比賽定為第1屆世界錦標賽。1984年,根據各國要求,國際滑雪聯合會決定從1985年開始單獨舉行世界錦標賽。為避免同奧運會發生干擾,會期由過去的偶數年改為奇數年。到2003年,世界滑雪錦標賽已舉行了45屆。 [1] 
中國滑雪協會:1981年成立,原屬中國冬季運動協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領導下的單項運動組織,會址設在北京。任務是:推動全國滑雪運動的開展,提高技術水平;公佈滑雪運動比賽規則和裁判法;審查和公佈成績紀錄;組織比賽和學術、經驗交流活動等。 [2] 

越野滑雪重要賽事

世界盃越野滑雪錦標賽:是國際滑雪聯合會組織的越野滑雪的世界性比賽(是一項系列賽)。比賽每年舉辦一次,設立幾個分站比賽,最後進行總決賽。世界盃越野滑雪錦標賽的最終名次是通過運動員在各站比賽的積分來確定的。男子世界盃越野滑雪錦標賽從1973-1974年賽季開始的,女子世界盃越野滑雪錦標賽是從1978-1979年賽季開始的。 [1] 
冬奧會: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世界性冬季項目運動會。在1924年第八屆奧運會前,在法國的夏蒙尼舉行國際體育周,並進行了冬季運動項目比賽。1924年國際奧委會布拉格會議決定,每4年舉行一次這類運動會,並將夏蒙尼國際體育周作為第一屆冬季奧運會。 [7] 

越野滑雪代表人物

王春麗:中國女子越野滑雪運動員。王春麗是中國越野滑雪名將,在2007年亞冬會越野滑雪女子短距離自由式比賽中,以0.09秒的微弱優勢獲得金牌,結束了中國亞冬會歷史上從未在這個項目上獲得個人金牌的紀錄。此後,王春麗又獲得古典式5千米季軍和4×5千米接力亞軍。2005年王春麗兼練冬季兩項,在2008-2009賽季的世界盃冬季兩項瑞典站的比賽中奪得女子短距離7.5千米冠軍。這也是自2001年於淑梅在世界盃奪冠後,中國選手7年後再度在冬季兩項世界盃賽場摘得金牌。 [1] 
海曼萊寧:芬蘭女子越野滑雪運動員。1978年獲4×5千米接力冠軍,1982-1984年獲世界盃大賽總成績冠軍,6次獲世界盃單項比賽優勝。1984年冬奧會獲10千米金牌,5千米金牌,20千米金牌,成為薩拉熱窩冬奧英雄,被稱為“滑雪女王”。 [1] 
紐曼諾娃:捷克女子越野滑雪運動員,紐曼諾娃是捷克越野滑雪選手,2007年曾當選為捷克年度最佳運動員。1997年世界盃越野賽滑雪系列總成績季軍:1998年冬奧會越野滑雪5千米亞軍,女子混合式追逐賽第三名;2002年、2005年世界盃越野滑雪系列賽總成績第三名;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女子越野滑雪10千米第三名;15千米第二名;2005年世界越野滑雪錦標賽女子10千米冠軍。 [1] 
參考資料
  • 1.    葉鳴.冬季奧運會體育欣賞:立信會計出版社,2018.08:第153-166頁
  • 2.    吳兆祥.體育百科大全 45 新聞、獎勵、組織團體: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04:第99頁
  • 3.    越野滑雪項目介紹 
  • 4.    越野滑雪  .中國奧委會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15-01-02]
  • 5.    陳彥,關維濤.話説奧運 奧運之光 公元前776年-公元1896年:東北大學出版社,2011.05:第378-382頁
  • 6.    越野滑雪 - 中國軍網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20-11-26]
  • 7.    樊瑀,王曉嵐.中國火柴老貼畫 20世紀80年代: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01: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