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越讀者

(200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越讀者》是200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郝明義
內容主要是教你怎樣躲避一些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去讀的書,如何閲讀小説、詩、歷史、哲學;為什麼要閲讀漫畫與影像;少閲讀一點的理由;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麼讀書的;做筆記的方法;主題閲讀沒那麼深奧;Fashion與經典的分界;一個普通讀者越界的時候,需要知道的50件事情。
中文名
越讀者
作    者
郝明義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
頁    數
265 頁
定    價
32.00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7020069819/9787020069811

越讀者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及時的討論閲讀的書,它讓我們面對閲讀的危機,又揭示了走出危機的新的可能性,並且提出了許多具有操作性的“如何閲讀”的建議,不同的讀者都可以從中得到啓示。

越讀者作者簡介

郝明義,一九五六年出生於韓國。一九七八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進入出版業工作。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週刊》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一九八八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一九九六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一九九七年初接任台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一九九九年底離任。二〇〇一年創立NetandBooks。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與NetandBooks發行人。
著有:《工作DNA》(大塊文化)、《故事》(大塊文化) 《那一百零八天》(Net and Books) 《他們説》(Net and Books) 譯著:《如何閲讀一本書》(台灣商務)《二〇〇一太空漫遊》(遠流)
張妙如
具備漫畫家身份的作家,擅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一九九八年與徐玫怡兩人首度以《交換日記》手寫體而大受歡迎,並引起廣泛迴響,因而開啓兩人聯手交換日記的合作創作,歷經多年而不衰。張妙如近年旅居美國,單獨創作的作品包括《西雅圖妙記》與《西雅圖妙記2》等。

越讀者編輯推薦

《越讀者》讓你閲讀不再是皓首窮經,閲讀不再是閒情逸致。閲讀不再是有目的,閲讀不再是無目的。閲讀不再是功利,閲讀不再是品味。閲讀不再是文字,閲讀不再是圖像。閲讀不再有網絡與書籍之分,閲讀也不再有博士與高中生之分。這是一個沒有越界閲讀,就不成閲讀的時代。不論錯過了多少機會,不論多麼晚開始,閲讀都在等着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機會。何況在這網絡時代。這是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越讀者時代。

越讀者作品目錄

序言/錢理羣
一本期待了很久的書/洪蘭
學校沒教的事/吳繼文
前言:從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談起
  • Part 1 學校帶來的一些困惑
兩個人的經驗
中學的“我考故我在”
“由你玩四年”的大學
禮會化閲讀的好處與壞處
潘多拉盒子裏的最後一個禮物
  • Part 2 跨越四種閲讀飲食
把閲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閲讀
品嚐一條鮮魚的美食閲讀
閲讀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提拉米蘇的甜食閲讀
中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是什麼飲食
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
  • Part 3 網絡上的事情
無辜的網絡
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
為什麼不必一定是網絡
反動現象的雙重風險
跑車插了銀翼之後
一種無中生有的閲讀可能
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
  • Part 4 越界的基礎
小説是三十萬字寫三十字
與人邂逅的詩
為什麼要讀哲學
換個角度讀歷史的時候
圖像與漫畫的作用
影像的力量
網絡上的機會
  • Part 5 一些工具
閲讀時間的零與整
一張皮椅、一張邊桌、一座立燈
記憶與CPU
如何使用書店
網絡書店與實體書店之互補
買書的理性與感性
有關書架與藏書
我的圖書館
  • Part 6 一些方法
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麼讀書的
做筆記的方法
檢驗有沒有讀懂書
主題閲讀沒那麼深奧
Fashion與經典
少閲讀一點的理由
  • Part 7 跨越七道階梯
金字塔理論的先決問題
第一條路或第一桶金
閲讀應該是“有目的”,還是“無目的”
怎樣尋找,以及淘汰一本書
新層次與新領域
最好有一個心儀的對象
閲讀的七道階梯
Reader Takes All:越讀者時代
建立個人知識架構的可能
結語:第三類文盲及konard Cohen的歌
後記
附錄:三位老師的來信
……

越讀者作品序言

本書原是為台灣讀者寫的,我讀了以後卻覺得非常親切,許多地方都深有同感,並且很自然地就產生了一些聯想。而作者在書中説,讀了一本書,有了聯想,就應該“快記下來”:這也是讀書的重要方法。那麼,我就這樣寫一篇“讀書筆記”吧。
打開書,就讀到一句話,讓我觸目驚心:我們猶如“原始人”,“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飢餓至死”。郝明義先生講的是我們的“閲讀”:“我們置身人類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豐饒的閲讀時代。以書籍來説,中文每年就有將近二十萬種的新書,無所不有。何況還有無數方便可得的外文書籍。以網頁來説,全世界又以難以計測的速度在分分秒秒地誕生着新網頁。還別提那許多轉發的email、訊息。”但也恰恰是這個時代,人們越來越放棄了閲讀,或者把我們的閲讀侷限在越來越狹窄的範圍內。這閲讀環境條件的豐饒與實際閲讀的貧困,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而閲讀貧困的背後卻是精神的貧困:這正是真正讓人焦慮不安之處。
在郝明義先生看來,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自覺不自覺中,侷限於一些界限之內”。是些什麼界限呢?郝明義先生説:“界限,可能是考試教育鎖定教科書與參考書所形成的,可能是中、大學長達十年時間閲讀胃口的影響所形成的,可能是踏入社會後的現實壓迫所形成的。可能是對於‘網絡’與‘書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習慣所形成的。”

越讀者作品後記

在韓國釜山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級任導師給了我一份很特別的作業——她要求我每天寫一篇作文或日記交給她。每天交一篇作文,對一個小三的學生,真成了頭痛問題。很快就擠不出東西,但隨便寫兩句“今日無事”當然也過不了關。幸運的是,我發現了一個解決之道。
我在家裏找到一本父親的書。書紙黃黃的,字都是橫排的。書裏按各種主題,整理收錄了許許多多文章。從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到悲歡離合,從抒情到論述,從人物描寫到山水花草,各式各類的文章都有。每篇文章後面的括弧裏署一個人名。於是我就每天找一個主題,偷偷更動一些地方,“臨摹”起來。
那真是一本秘笈。如此這般,靠着秘笈,我熬過了這一年的功課,也得到了一本書的獎勵。
我偷偷臨摹的那本秘笈的書名現在不記得了,但是隨着年歲的增長,卻逐漸知道那些括弧裏所署的人名代表了什麼:魯迅、冰心、林語堂、胡適、周作人……
那本書後面,印了一個CP的標誌。只是,對那個釜山華僑小學的孩子來説,他並不知道自己跟閲讀與寫作的關係,因為這一本書而起了微妙的化學作用;他也無從想象,這些化學作用,將來有一天會給自己和那個標誌所代表,叫作“商務印書館”的公司,帶出另一段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