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越華書院

鎖定
越華書院[Yùehuá Shūyuàn] 歷史地名。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街道轄內,今越華路原布政司后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廣東鹽運使範時紀接受廣州商人聯名建議而倡辦,為清代官辦書院、廣州四大書院之一。院舍四進:前座為大門,二座為大堂,三座為講堂,後座為書樓和先賢祠。兩廂為長廊,另有堂、廳、室等 20 餘間。該書院頗獲富商捐款,故經費充裕,招生亦多收商賈子弟。學制初定為 3 年一甄別,後改為 1 年一甄別。考試分為師課、官課 2 種,內容主要為四書文(八股文)、試帖詩,與當時科舉考試緊密相關。光緒年間始加考經史古學。馮成修、梁廷枬、丁仁長先後任山長。鴉片戰爭時期,欽差大臣林則徐至粵查禁鴉片,曾駐節於此,作為行轅。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廢書院、建學堂”,該書院改為廣府中學堂。 [1] 
2023年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 [2] 
中文名
越華書院
人    物
範時紀
創建時間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位    置
廣東廣州

越華書院歷史沿革

越華書院,位於廣東廣州。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鹽運司範時紀及商人為培育寄籍廣東之商人子弟,而集資購布政司后街一所舊宅創建。
院舍有四進:前座為大門;二座為大堂;三座為講堂;後座為書樓及先賢祠。兩廂長廊,另尚有堂、廳、室等20餘間。環境幽靜。延請名宿為山長,以培養“處則抱真學問,出則有真經濟”之人才。初設膏火30名,皆給商籍子弟,其後,諸商久居廣東,子弟多歸民籍,甄別事例遂與粵秀書院同。每年二月十日前舉行甄別考試,旗、民籍子弟皆可報考。封門扃試,即日繳卷,由監院官收齊後封置竹笥內,另單寫明考卷數目,送撫院衙門評閲,評定列榜。初期只設院長1人,每月派商人1名輪流經理院中事務。後生徒增加,自三十一年始設監院官1人,旋又添設副監院官1人,共同管理院中一切事務。
嘉慶十一年(1806)鹽運使蔡共武捐廉銀修葺。
十五年署鹽返使楊煒、二十年鹽運使方應綸屢增膏火名額。
道光八年(1828)錄取內課生監89名、童生20名;外課生監36名、童生24名,共169名。生徒膏火與粵秀書院同,內課生童每名月給膏火銀1.8兩,外課生童每名月給膏火銀9錢。每月考課3次:官課1次,師課2次。官課由督、撫、藩、糧、臬、道等衙門按月輪流課試。凡課期,諸生黎明登堂,封門扃試,即日收卷,次早送至主課衙門。課試內容為“四書”文1篇、帖詩1首。
光緒二十三年(1897)翰林院侍讀丁仁長任院長,更定院章,規定除例課制藝外,兼課經史古學。官課分級按等次給予獎賞,較粵秀書院優厚,生監超等首名獎銀1兩,二三名各獎8錢,四至八名各獎5錢;特等首名獎5錢,二至五名各獎3錢。童生上取首名獎5錢,二三名各獎3錢。凡課試者,必須在講堂會考,不準攜入室內。如點名不到或原取無名者,概不收卷,以防代替包攬。
書院藏有圖書二十七部,供諸生誦讀。越華與粵秀、羊城、端溪書院並稱為廣東四大書院。歷年捐置基金,經費較為充足。
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月廢,三十年二月以其地改建廣州府中學堂。

越華書院相關題字

吾亦澹盪人,常時不肯入官府;
名豈文章著,諸君何以答昇平。
清代葉衍蘭題越華書院。廣雅書院亦有此聯,“澹盪”作“淡宕
參考資料
  • 1.    廣州市民政局  .廣州市民政局[引用日期2023-12-12]
  • 2.    結果公開  .廣州市民政局關於公佈《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的公告[引用日期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