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越經傳

鎖定
病機名,指外感熱病不按六經次序傳變。《此事難知·太陽六傳》:“太陽傳少陽膽木者,名曰越經傳。”越經傳有多種傳入途徑。《醫學心悟·傷寒綱領》:“亦有越經傳者,如寒邪初客太陽,有不傳陽明而徑傳少陽者,有不傳陽明經而徑入陽明腑者,亦有由陽明不傳少陽而徑入本腑者,亦有少陽不傳三陰而徑入胃腑者,亦有傳一二經而止者,亦有始終只在一經者。雖所傳各各不同,其為傳經則一也。”
中文名
越經傳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概    念
外感熱病不按六經次序傳變

越經傳中醫解讀

病邪從外侵入,逐漸向裏傳播,由這一經的證候轉變為另一經的證候,稱為“傳經”。當傳經是按六經次序相傳時,稱為循經傳。如太陽病不愈,傳入陽明,陽明不愈,傳入少陽;三陽不愈,傳入三陰,首傳太陰,次傳少陰,終傳厥陰。當傳經不按上述循經次序,而是隔一經或隔兩經相傳,則稱為越經傳。如太陽病不愈,不傳少陽而傳陽明,或不傳少陽、陽明而直傳太陰。越經傳的原因,多由病邪亢盛,正氣不足所致。
越經傳包括越經順傳和越經逆傳,越經順傳:太陽至少陽,太陽至太陰,太陽至少陰,太陽至厥陰,陽明至太陰,陽明至少陰,陽明至厥陰,少陽至少陰,少陽至厥陰,太陰至厥陰。越經逆傳:厥陰至太陽,厥陰至陽明,厥陰至少陽,厥陰至太陰,少陰至太陽,少陰至陽明,少陰至少陽,太陰至太陽,太陰至陽明,少陽至太陽。

越經傳中醫應用

越經傳一、《傷寒論》中越經順傳

1、太陽至少陽——“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266條)。
2、太陽至太陰——“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279條)。
3、太陽至少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條)。
4、太陽至厥陰——“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89條)。
5、陽明至太陰——“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191條),宜四逆輩。
6、陽明至少陰——“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225條)。
7、陽明至厥陰——“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197條)。
8、少陽至少陰——“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温温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温之,宜四逆湯”(324條)。
9、少陽至厥陰——“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107條)。
10、太陰至厥陰——“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主之”(359條)。

越經傳二、《傷寒論》中越經逆傳

1、厥陰至太陽——“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327條)。
2、厥陰至陽明——“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白虎湯主之”(350條)。
3、厥陰至少陽——“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379條)。
4、厥陰至太陰——“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條)。
5、少陰至太陽——“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301條)。
6、少陰至陽明——“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20條)。
7、少陰至少陽——“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288條)。
8、太陰至太陽——“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276條)。
9、太陰至陽明——“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温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187條)。
10、少陽至太陽——“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264條)。
[1-4] 
參考資料
  • 1.    李經緯等.《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年1月
  • 2.    張繼烈、鞠鯉亦.用動態觀點讀《傷寒論》——兼談六經傳變: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年4月
  • 3.    徐元貞等.《中醫詞釋》: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9月
  • 4.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