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越中覽古

鎖定
《越中覽古》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懷古詩。此詩首句點明題意,説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越王勾踐還宮的情況;結句突然一轉,説過去曾經存在過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幾隻鷓鴣在飛。全詩通過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淒涼的對比,表現人事變化和盛衰無常的主題。
作品名稱
越中覽古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題    材
懷古詩

越中覽古作品原文

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1] 

越中覽古註釋譯文

越中覽古詞句註釋

⑴越中:指會稽,春秋時代越國曾建都於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
⑵勾踐破吳: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越王勾踐於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卧薪嚐膽,誓報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
⑶還家:一作“還鄉”。錦衣:華麗的衣服。《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後來演化成“衣錦還鄉”一語。
⑷春殿:宮殿。
⑸鷓鴣:鳥名。形似母雞,頭如鶉,胸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叫聲淒厲,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2]  [3] 

越中覽古白話譯文

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凱旋,六千義士都衣錦封官。
當初滿殿的宮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鷓鴣飛落在斷壁殘垣。 [2] 

越中覽古創作背景

此詩當是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遊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時所作。作為一首懷古詩,所涉及的歷史事件是春秋時期的吳越爭霸 [3]  [4] 

越中覽古作品鑑賞

越中覽古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詩歌不是歷史小説,絕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
首句點明題意,説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在吳越興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嚐膽的事件最為著名。詩中卻沒有去追述這個為人熱衷的題材,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以“歸”統領全詩,來寫滅吳後班師回朝的越王及其將士。接下一句是對回師那個歡悦氣氛的描繪。詩中只抓住一點,寫了戰士的錦衣還故鄉,可留給人們想象的卻是一個浩大的,熱鬧非凡的場面:旌旗如林,鑼鼓喧天,勾踐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羣臣,滿臉得意而又顯赫的光輝。舉城到處可見受了賞賜,脱去鎧甲,穿着錦衣的戰士,二十年的恥辱,一朝終於洗淨,勝利的歡欣與勝利的沉醉同時流露出來。一個“盡”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後的生活圖景。果然,王宮裏開始迴盪起歌功頌德的樂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雲,繽紛落繹,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二、三兩句是詩人在越國曆史畫卷中有意攝取的兩個鏡頭,濃縮了越國稱霸一方後的繁盛、威風,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吳敗越後,越王採納大夫文種的建議,把苧蘿山女子西施獻於吳王,於是迷戀聲色的吳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終日輕歌曼舞,縱情享樂,對世仇越國不再防範,使得越軍趁勢攻入,最後亡國自盡。吳國滅亡的道理越王哪裏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呢?當年忍辱負重,卧薪嚐膽,食不加肉,衣不紋飾,精勵圖治的英雄本色,隨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丟得乾乾淨淨了。那麼這樣的繁盛又會存在多久呢?至於越國的命運,詩人不去寫了,一切道理已盡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轉一筆,寫了眼前的景色:幾隻鷓鴣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廢墟上,旁若無人的飛來飛去,好不寂寞淒涼。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説,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淒涼,就更覺淒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着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裏,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台覽古》。兩首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台一首則着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裏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3]  [4] 

越中覽古名家點評

宋代吳開優古堂詩話》:唐竇鞏有《南遊感興》詩:“傷心欲問當時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台。”蓋用李太白《覽古》詩意也。 [5] 
明代敖英、凌雲《唐詩絕句類選》:弔古諸作,大得風人之體。……《越中覽古》詩,前三句賦昔日之豪華,末一句詠今之淒涼。大抵唐人弔古之作,多以今昔盛衰構意,而縱橫變化,存乎體裁。 [5]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今世反成懷古等題一套子矣(末句下)。 [5] 
明代李攀龍袁宏道《唐詩訓解》:敖子發曰:此與韓退之《遊曲江寄白舍人》、元微之《劉阮天台》三詩,皆以落句轉合,有抑揚,有開合。此格,唐詩中亦不多得。 [5] 
清代錢良擇唐音審體》:三句直下,句轉出,此格奇甚。 [5] 
清代王堯衢古唐詩合解》:此“只今惟有”四字用在合句,各盡其妙。 [5]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三句説盛,一句説衰,其格獨創。 [5]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前《蘇台覽古》,通首言其蕭索,而末一語兜轉其盛;此首從盛時説起,而末句轉人荒涼,此立格之異也。 [5]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註》:《蘇台覽古》……是由今溯古也。此首從越王破吳説起。雄圖伯業,奕奕聲光,追出“鷓鴣”一句結局,是弔古傷今也。體局各異。古人煉局之法,於此可見。 [5] 
清代李鍈、李兆元《詩法易簡錄》:前三句極寫其盛,末一句始用轉筆以寫其衰,格法奇矯。 [5]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極力振宕一句,感嘆懷古,轉有餘味。 [5] 
清代朱寶瑩《詩式》:首句冒,二句承,三句轉,均言越王之豪王。而三句美女如花,且滿春殿。後則寂無所見,惟有鷓鴣飛而已,所謂開與合相關也。而此首“只今惟有”四字,與前首用法大異。前用之於開,而此用之幹合也。(品)悲壯。 [5] 
清代管世銘《論文雜言》:杜公“蓬萊宮闕對南山”,六句開,兩句合;太白“越王句踐破吳歸”,三句開,一句合,皆律絕中創調。 [5] 
清末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兩詩(指《越中覽古》與《蘇台覽佔》)皆弔古之作。前首從今月説到古宮人,後首從古宮人説到今鷓鴣,皆以見今昔盛衰不同,令人覽之而生感慨、而榮華無常之戒即寓其中。 [5] 
清末俞陛雲《詩境淺説續編》:詠句踐平吳事,振筆疾書,其異於平鋪直敍者,以真有古茂之致;且末句以“惟有”二字,力綰全篇,詩格尤高。前三句言平吳歸後,越王固粉黛三千,宮花春滿;戰士亦功成解甲,晝錦榮歸。曾幾何時,而霸業煙消,所餘者惟三兩鷓鴣,飛鳴原野,與夕陽相映耳。 [5]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潘稼堂曰:上三句何等喧熱,下一句何等悲感,但用“只今”二字一轉,真有繪雲漢而暖、繪北風而寒之事。 [5] 

越中覽古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最具個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2
  • 2.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22
  • 3.    鬱賢皓.李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23-24
  • 4.    程千帆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40-342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709-710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