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超越性

鎖定
超越性(transcendence)一詞來自拉丁文transcendere (意即超過、攀越)。它描述兩件事物之間的關係,如神與世界、動物和植物、認知者與被認知者等,其中一樣超過另一樣,或外在於另一樣。它也暗示在這兩事物之間是不連貫的、或有斷層的。雖然如此,卻有方法可以從一樣到達另一樣,而這過渡或者是在實體上,或者是在認識上。超越性是內在性的相反(後者強調留在裏面,或居於上面),不過其實二者也是互相補充的。舉個例子來説:天主是超越的,他位於世界之上,是最高的存有物,也是終極的原因;然而他也是內在的,因為透過參與和因果關係,他也在世界之內。超越性無論在神學及宗教討論神的問題上,或在哲學討論知識及存有上,都是一種基本的觀念。 [1] 
中文名
超越性
外文名
transcendence
概    念
事物能夠超出原本狀態或屬性的一種性質

超越性種類

(1) 宇宙的超越性是一種比較;它暗示有一種高下的次第。所以所謂超越是指在這次第中兩事物的關係,而從較低的存在可以導向超越的存在。如柏拉圖(Plato,427-347)的觀念,又如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的「五路」(參 144)便是;多瑪斯從事物的因果關係推論出神的存在。
(2) 存有的超越性和完美的程度有關。天主是超越的,因為他有最大的完美,在他內沒有任何不完美的事實。
(3) 認識的超越性是指思想以外在於它的事物為其認知對象。而這對象可以是(1)存在於實在界的東西,或(2)超越感覺的東西,如在感覺與事件之下的實體,或(3)超越世界的存有物,如神。
(4) 現象的超越性強調那在主體的認識活動內的意向性的價值。它一方面肯定認識活動本身的客觀性,另一方面也肯定被認識的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它分析人的主體性,試圖發現人意識的內容,及這意識在人心以外的基礎。
(5) 數學超越性是指在某一運作標準下超過有限的數字。 [1] 

超越性天主教會觀點

⒈思想以外的存有:到底心以外是否有物?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及中古哲學家如多瑪斯等都接受,知識能夠把握世上的存有。笛卡兒(R. Descartes,1596-1650)以降,現代哲學劃分心和物。知識因而必須受到一種更高的能力所保證,才能確立它的客觀性。英國經驗論影響康德(I.Kant, 1724-1804)的哲學,後者把有效的知識只限制在可感覺的現象界
多瑪斯的意向性理論(theory of intentionality)提供對知識的一種形上學的解釋。近代現象學再次採用意向性理論,試圖藉對主體性的反省,發現知識的客觀性,肯定認識的對象在實體上的臨在。 [1] 
⒉實體和靈魂:古代和中古思想家大都接受人心把握宇宙的內在原則和超現象因素的可能性。然而到了中世紀後期,歐坎(W. of Ockham, 1285-1347)和奧特古的尼克拉(Nicholas of Autrecourt, +1350)卻懷疑人心在把握實體以下的共相,以及內在原則(如靈魂)的能力。從笛卡兒到休謨(D. Hume, 1711-1776)的哲學史再次顯示出實體概念的崩潰。到了康德,對感覺經驗以外的任何實體的認識都成了不可能,邏輯實證論和語意分析也加強了這種懷疑批判的精神。 [1] 
⒊神:心靈能否超越自己,而去認識既超過自己又超過物質世界的存有物,即神呢?再次,意向性和反省的理論企圖肯定認識的客觀性,並試圖把它的有效性延伸至非物質的境界。然而,古代和中世紀所肯定的神似乎不能滿足現代人;他頂多只是思想的對象,或宇宙的解釋罷了。基本的選擇似乎落在神和自我之間:神的存在暗示自我的疏離。不可知論無神論早已發展出現代人對超越性的排拒。
而另一方面,雖然對於神的可知性仍然有很不同的看法,但超越神的存在卻為大多宗教和哲學的超越主義所肯定。有人以為神只可以由否定來認知;也有人以為神可以藉類比或因果關係而認識;甚至有人以為透過人心或情緒可以到達超越神。當代位格主義(參 207)和存在主義(參 146)者企圖透過對位格和意識的反省來證明神的存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