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超強颱風

(氣象學名詞)

鎖定
超強颱風(Super Typhoon),又稱為“超級颱風”或“超級強烈颱風”,中國氣象局縮寫“SuperTY”,香港地區天文台縮寫“SuperT.”,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縮寫“STY”。超強颱風是指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51.0米/秒,也即16級或以上,這是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最猛烈的分級,即低至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115節,高至或超過185節。 [1] 
超強颱風這種風力,陸地少見,極具破壞力。在海上,海浪為逾14米或以上的極巨浪,漫天白沫,能見度極低。故超強颱風的風力明顯更甚,其具有災害性的破壞力。
中文名
超強颱風
外文名
Super Typhoon
類    型
熱帶氣旋
風    速
大於或等於51m/s
風速等級
16級、17級及以上
形成區域
西太平洋熱帶洋麪
活躍區域
西北太平洋、南海
登陸典型
颱風威馬遜颱風桑美颱風蘇迪羅颱風莫蘭蒂颱風鮎魚
縮    寫
SuperTY、SuperT.、STY

超強颱風簡介

超強颱風(Super TY):是指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51.0米/秒,也即16級或以上。我國把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按其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風速)大小劃分為6個等級。 [2]  根據2006年中國氣象局正式發佈的最新《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兩個颱風等級,對中心風力在12級以上的颱風強度做出更準確的表述,能使各地適時啓動更高的監測、預報預警、防災減災等預案。
廣義上的颱風又稱熱帶氣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風速劃分為6個等級:熱帶低壓(TD)、熱帶風暴(TS)、強熱帶風暴(STS)、颱風(TY)、強颱風(STY)、超強颱風(Super TY)。 [3] 
超強颱風 超強颱風

超強颱風颱風命名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世界氣象組織(英文縮寫: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年度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確立一張新的命名錶,旨在幫助人們防颱抗災、加強國際區域合作。這張新的命名錶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按順序分別是柬埔寨、中國大陸、朝鮮、中國香港、日本、老撾、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這套由14個成員提出的140個颱風名稱中,每個國家或地區提出10個名稱。編號中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熱帶風暴在該年生成的順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號熱帶風暴。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錶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 [9] 

超強颱風定義分級

此級別於中國中國國家氣象中心香港天文台的分級中稱為“超強颱風”,定義為熱帶氣旋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51米/秒以上,區別是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使用2分鐘平均風速計算,而香港天文台則採用10分鐘平均風速;於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中亦稱為“超強颱風”,不過定義為風暴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20公里以上,用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至於韓國氣象廳中同樣稱為“超強颱風”的,定義則為每小時160公里以上;而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以及1991年之前中國台灣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的熱帶氣旋分級中,分別稱為“超級颱風”及“超級強烈颱風”,並定義中心附近持續風力為每小時130海里以上(即每小時240公里以上),但採用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

超強颱風中國

“超強颱風”是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2006年起使用的分級,作為分別颱風級熱帶氣旋的最強級數。(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改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亦新增了此分級。)

超強颱風中國香港

在香港天文台舊分級制或世界氣象組織之建議分級中,“颱風”已經泛指熱帶氣旋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達每小時118公里以上,屬颶風程度,即是蒲福風級的12級風力。這種風力,陸地少見,極具破壞性,即使堅固的建築也會受損;在海上,會出現波高14米以上的極巨浪,漫天白沫,能見度極低。故超強颱風的風力明顯更甚,具有災難性的破壞力及傷亡,甚至滅村。

超強颱風中國台灣

1991年之前,中國台灣“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有設立“超級強烈颱風”等級,設置於該部門的“強烈颱風”分級之上,以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熱帶氣旋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可達每秒67米以上(即超過每小時240公里);不過在1991年開始,該部門決定將風力測量制度修改,由1分鐘平均風速調整為10分鐘平均風速,該分級亦遭廢除。

超強颱風菲律賓

2013年的超強颱風海燕橫掃菲律賓中部羣島,對當地造成毀滅性破壞及成千上萬的傷亡——這亦促使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於翌年(2014年)正式設立當地的“超強颱風”分級。

超強颱風聯合國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之“超級颱風”則是該部門長期設有的分級。如果把該分級對照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所有達到“5級颱風”強度(中心風力達到或超過137節)的熱帶氣旋均屬於“超級颱風”,而部分接近“4級颱風”上限(中心風力介於130節到137節)的熱帶氣旋亦符合“超級颱風”定義。
作為西北太平洋地區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日本氣象廳,雖然沒有於“颱風”之上再設置更高分級,但是有把達到“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再分3種強度顯示(強、非常強、猛烈),以“猛烈”(Violent)為最高,定義是用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中心風力為105海里以上(即每小時194公里以上),比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及香港天文台的“超強颱風”門檻稍高。

超強颱風影響

颱風的破壞力主要由強風、暴雨和風暴潮三個因素引起。它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益處。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提供大量淡水資源。颱風給人類送來了豐沛的淡水資源,對改善淡水供應和生態環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二是起到調温作用。赤道地區接受日照量最多,氣候炎熱,如果沒有颱風驅散這一地區的熱量,熱帶便會更熱,寒帶也會更冷,而温帶將會消失。三是保持熱平衡。颱風最大的時速可達每小時200公里左右,其能量相當於400枚2000噸級的氫彈爆炸時所放出的能量,地球全憑着這個能量保持熱平衡。 [10-12] 
●登陸中國的超強颱風
2000年以來登陸中國(包括台灣地區)的超強颱風:(200010)颱風碧利斯、(200307)颱風伊布都、(200505)颱風海棠、(200513)颱風泰利、(200518)颱風達維、(200519)颱風龍王、(200608)颱風桑美、(200708)颱風聖帕、(200712)颱風韋帕、(200715)颱風羅莎、(200813)颱風森拉克、(200815)颱風薔薇、(201010)颱風凡亞比、(201013)颱風鮎魚、(201111)颱風南瑪都、(201307)颱風蘇力、(201311)颱風尤特、(201319)颱風天兔、(201409)颱風威馬遜、(201513)颱風蘇迪羅、(201521)颱風杜鵑、(201522)颱風彩虹、(201601)颱風尼伯特、(201614)颱風莫蘭蒂、(201617)颱風鮎魚、(201621)颱風莎莉嘉、(201622)颱風海馬、(201713)颱風天鴿(原為48m/s,年鑑中上調至52m/s)、(201808)颱風瑪莉亞、(201822)颱風山竹、(201909)颱風利奇馬、(202305)颱風杜蘇芮
●最強的超強颱風
最強的超強颱風是“海燕”,以下為“颱風海燕”數據。
級別:17級以上
最低氣壓:890hPa
1分鐘平均風速:170kt
颱風泰培數據則為:
級別:17級以上
最低氣壓:870hpa
1分鐘平均風速:165kt
超強颱風“莫蘭蒂”詳細數據出現於CIMSS數據庫中,以下為其詳細數據。
級別:17級以上
最低氣壓:876.7hPa
1分鐘平均風速:170KT,T8.0
●歷年最強的超強颱風
2000-2023年最強的超強颱風
年份
本年度最強颱風
強度修改前(m/s、2分鐘平均風速)
強度修改後(m/s、2分鐘平均風速)
2000年
2001年
60
60
2002年
55
55
2003年
60
60
2004年
60
60
2005年
65
60
2006年
60
60
2006年
64
63
2007年
65
62
2008年
60
65
2009年
55
70
2010年
65
72
2011年
60
65
2012年
60
65
2013年
75
78
2014年
68
68
2014年
62
69
2015年
65
68
2016年
70
75
2017年
58
58
2018年
72
70
2019年
65
68
2020年
68
70
2021年
68
72
2022年
65
62
2023年
68
68
參考資料: [4-6] 
超強颱風莫蘭蒂 超強颱風莫蘭蒂

超強颱風颱風形成

超強颱風形成條件

1、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麪,這個洋麪不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於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層海水裏,水温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麪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cm²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供應。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颱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湧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颱風中心向四周圍翻騰。颱風裏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於26.5℃的海洋麪上,因熱能不夠,颱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温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台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一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來源。颱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在那裏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來源。颱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在一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熱帶渦旋裏,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並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濕空氣上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颱風這部大機器運轉。所以,即使有了高温高濕的熱帶洋麪供應水汽,如果沒有空氣強烈上升,產生凝結釋放潛熱過程,颱風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氣的上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颱風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一個弱的熱帶渦旋
3、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颱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由於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一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着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4、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區,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層風很大,不利於增暖,颱風不易出現。

超強颱風形成過程

颱風海燕 颱風海燕
1、海面上形成強盛的積雨雲,這些積雨雲內的熱空氣緩緩上升,周圍較冷的空氣源源不絕的補充進來,再次遇熱上升,如此循環,形成了熱帶擾動。然後,這些熱帶擾動雲團受到地轉偏向力影響,逆時針旋轉起來,形成熱帶氣旋,熱帶氣旋里空氣旋轉產生的離心力把空氣往外甩,中心氣壓降低,形成熱帶低壓
2、熱帶低壓從海洋裏收到較多的能量,超過了輸出能量,這時,熱帶低壓就會增強,空氣旋轉更快,風力更大,氣壓更低。等到中心最大風力到達一定標準時,就會升到更強的一個級別:熱帶低壓升格為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甚至強颱風或超強颱風,這要看能量輸入的量決定,輸入能量比輸出能量多,颱風就會增強,輸入和輸出能量都差不多,颱風就會維持現狀,輸入比輸出小,颱風就會減弱。
3、這時到了減弱的階段,颱風有2種減弱途徑,一個是登陸後,因為能量供應很少甚至沒有,而且受到地面摩擦影響,颱風會迅速減弱。但也有些颱風,因為受到足夠的能量供應,所以會影響到內陸,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還有一個就是:颱風在東海北部或者黃海南部轉向東北,登陸韓國南部或穿過朝鮮海峽,在日本海變性為温帶氣旋,變性為温帶氣旋後,消亡較慢。

超強颱風防颱方式

我們融合三種資料:15分鐘一次的衞星監測雲圖;我們在全國還佈設了雷達,從雷達的密度和登記來看,沿海地區都比內地高級一些;地面自動站也可以得到每10分鐘一次的地面觀測,在沿海佈設的密度也是很高的。比如最近,颱風的風速是以地面資料為準的,但是如果颱風在海洋上,最大的困惑就是缺少資料,我們主要是依靠衞星雲圖的監測,近海的時候可能雷達的有效距離能夠達到460公里,在這個距離之內的話雷達會發揮作用,但是到了近陸地的時候就以地面自動站為主了。
超強颱風威馬遜 超強颱風威馬遜
專家表示,颱風的影響不僅僅侷限於登陸點。一旦颱風來襲,受影響地區的百姓要待在家裏,停止室外集會、活動以及高空作業。颱風來的時候,風雨非常強烈,最好不要到低窪地帶去,要從地勢低窪的地帶轉移到比較高的地方,野營的時候不要到室外。家裏的花盆也要轉移到室內安全的地方。工棚廠房也要遠離這些危險的地方。 [7-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