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走鵑

(杜鵑科走鵑屬動物)

鎖定
走鵑(學名:Geococcyx californianus)是杜鵑科、走鵑屬動物。中型鳥類,體長50-62釐米,體重220-340克。羽毛為橄欖褐和白色相間,有一條紋;羽冠非常短而且蓬鬆。眼後的皮膚裸露着,藍紅相間,它的腿非常粗壯,呈淺藍色;尾巴比較長,呈凸形,向上翹起。鼻子有特殊腺體,用來排出多餘鹽分以防止脱水,體温能隨周圍氣温的升高而升高,或隨氣温的降低而降低。 [3] 
棲息於乾旱和半乾旱灌木叢,植被分散(通常覆蓋率低於50%),高度不超過3米。走鵑不擅長飛行,飛行笨拙且易疲乏。走鵑通常喜好沿着道路奔跑,奔跑速度非常快,每分鐘可以跑500多米。捕食昆蟲、蜥蜴、蛙、鼠、和蛇。捕到獵物後會用結實的喙將其啄死,然後從頭部開始吞下。走鵑繁殖時築巢於仙人掌或小樹下層,巢結實,由樹枝構成。每窩產卵2-8枚,卵白色。走鵑分佈於北墨西哥到美國西南部各州。 [4] 
中文名
走鵑
拉丁學名
Geococcyx californianus
別    名
大走鵑
加州走鵑
灌叢鳥
外文名
Greater Roadrunner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鵑形目
杜鵑科
走鵑屬
走鵑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esson, 1829)

走鵑動物學史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州、德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和墨西哥的新萊昂州發現了全新世更新世的大型走鵑化石。已知最古老的化石來自新墨西哥州的一個洞穴,估計年齡為33,500年。在拉布雷亞瀝青坑(La Brea Tar Pits)中,發現了25塊更大的走鵑化石的碎片。聖巴巴拉縣克恩縣以及墨西哥北部也發現了其他一些化石。 [5-7] 
史前遺蹟表明,直到8000年前,更大的走鵑化石都是在稀疏的森林而不是灌木叢生的沙漠中被發現的。該物種後來才適應了乾旱的環境。因此,隨着人類對地貌的改造,它們開始向正常分佈的東北方向移動。這些地區有稀疏的森林,環境類似於史前北美西南部。 [8-9] 

走鵑形態特徵

走鵑是中型鳥類,體長50-62釐米,翼展43-60釐米,身高25-30釐米,體重220-340克。這種體型細長的走鵑有很長的尾巴和很長的腿。整體而言,身體呈流線型外觀,長尾可向上傾斜。它的上體呈深棕色,頭部、頸部、背部和翅膀呈深棕黑色,有大量白色條紋並具棕褐色光澤。而胸部大部分為白色。一個特別顯著的特徵是有毛茸茸的羽冠,是藍黑色的,可以隨意升高或降低。尾巴的三根外側尾羽上有一個白色的尖端。下體為白色。腿和喙是藍色的。腳為接合趾,兩個腳趾向前,兩個腳趾向後。兩性在外貌上相似。 [3-4] 
眼睛呈亮黃色,眼環藍色,裸露的眼眶後皮膚通常是白色和橙色的。喙呈黑色,腿呈灰色。雌性比雄性稍小。眶後斑點是藍色和橙色的。 [3-4] 
亞成鳥顏色更偏青銅色,缺乏彩色的眼後條紋。裸露的眼眶後皮膚與雌性相似。羽色較暗,羽毛尖端較尖,初級覆羽尖端可見白色“U”形圖案。羽毛尖端的白色斑點呈楔形。 [3-4] 

走鵑棲息環境

該物種喜歡乾旱的沙漠和其他有分散的灌木叢覆蓋和開闊的草地覓食的地區。為了繁殖,它們需要沿海鼠尾草灌木叢或叢林棲息地。在其活動範圍的外部,它們可能出現在草原和林地邊緣。 [4] 
它們喜歡散佈灌木叢的開闊地區、各種仙人掌、適應乾旱的多年生小樹(牧豆樹絲蘭藍花假紫荊)。它們也存在於橡樹和小松樹叢中。一般來説,它們的棲息地由每年至少有140個晴天的乾旱或半乾旱地區組成。它們活動範圍的北部界限取決於積雪的深度和持續時間。走鵑生活的海拔高度變化很大,從海平面到海拔2500米,但很少高於3000米。 [3] 

走鵑生活習性

走鵑行為

走鵑不遷徙,成對的走鵑全年保持自己的領地。這些鳥的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30千米。事實上,它們更喜歡步行或跑步,只有在絕對必要時才會飛行。即便如此,它們也只能在空中停留幾秒鐘。當它們移動時,它們的長尾巴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長尾既充當舵又充當剎車,用於轉向和制動;對於找到良好的平衡也至關重要。走鵑很容易觀察,因為它們是非常好奇的鳥類,會毫不猶豫地接近人類。它們以日光浴而聞名。在早晨和涼爽的日子裏,它們會暴露肩胛骨,以便背部和身體黑色皮膚可以吸收陽光以便儲存熱量。另外,它們還必須應對北美西南地區的酷暑,必須適應熱浪和酷熱的天氣,像大多數沙漠動物一樣,它們會減少中午的活動。採取的一種方法是在正午炎熱的時候將活動量減少50%。走鵑在夜間會進入低温狀態以保存能量,缺水時節約用水以及用鼻腺分泌鹽分。 [3-4] 

走鵑調温

由於走鵑的晝行性和乾旱的棲息地,它們具有各種生物和行為適應能力,稱為體温調節,以減少脱水和過熱。在炎熱的季節,它主要在日出到上午、下午晚些時候到晚上活躍。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它會在陰涼處休息。[泄殖腔、直腸和盲腸中的粘膜可通過液體重吸收保留身體水分。走鵑的鼻腺可以消除體內多餘的鹽分。 [10-11] 
走鵑通過呼吸或皮膚釋放的水蒸氣的形成來減少多餘的熱量。有時它會在高温下喘氣以加速這一動作。在夜間,它的能量消耗減少了30%以上,將體温從 40℃降低到34℃。早上,通過日光浴加速熱量恢復。冬季,它們會躲在茂密的植被或岩石中以躲避寒風。 [12-13] 
走鵑經常曬日光浴取暖。它垂直站立於地面,背對着太陽。走鵑張開翅膀,弄亂背部和頭部的黑色羽毛,露出黑色的皮膚,讓皮膚和羽毛吸收太陽光線的熱量。清晨,它可以保持這個姿勢兩三個小時。在冬季,當氣温約為20℃時,走鵑可能會在白天多次在陽光下取暖,每次超過半小時。 [14-15] 

走鵑叫聲

走鵑有廣泛的發聲範圍。它的鳴叫聲由一系列緩慢、低沉、微弱、哀傷、降調的“咕咕”聲組成,有規律地下降。在繁殖季節,雄性也會用呼呼的或咕嚕聲來吸引雌性。警報聲是通過兩個下頜快速碰撞而發出的咔嗒聲。雛鳥會發出嗡嗡的乞求叫聲。 [3-4] 

走鵑食性

走鵑的食性是雜食性和多樣性的,這是在北美洲西南地區典型的惡劣環境中生存的一個很好的策略。捕捉任何觸手可及的獵物。這些鳥主要在陸地上覓食。它們的菜單包括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獵物的大小差異很大,從微小的昆蟲到相當大的哺乳動物或爬行動物。它們吃大型昆蟲、蠍子、狼蛛、蜈蚣、蜥蜴、蛇和老鼠。人們甚至知道它們吃響尾蛇,儘管這種情況很少見。走鵑是鵪鶉、成年麻雀、蜂鳥和金頰鶯的潛在天敵。狩獵時,它們會快速行走,掃描獵物,然後向前衝去捕捉獵物。它們也可能跳到空中捕捉路過的昆蟲。為了殺死齧齒類動物等小型動物,走鵑會將獵物的身體和頭部撞到岩石上,然後將其整個吞下。在消化過程中,動物的一部分通常會懸在嘴外。 [3-4] 
在冬季,甲蟲和蚱蜢佔據了大部分食物,特別是在缺乏其他昆蟲和爬行動物的情況下。每年的這個時候,小鳥和仙人掌屬仙人掌的美味顆粒狀果實構成了飲食的重要補充。水果佔冬季菜單的10%以上。在築巢季節,爬行動物的數量最多。與古老的流行觀念相反,毒蛇不一定是首選。然而,橫穿它們道路的響尾蛇卻是現成的受害者。 [3] 
當攻擊蛇時,走鵑會採取蹲伏的姿勢,繞着受害者轉圈,像箭一樣向前衝去,用喙在頭後抓住它。然後它們在堅硬的表面上粗暴地擊打蛇。毆打可持續近15分鐘,只有當動物不再顯示出任何生命跡象時才會停止。這項技術有很多優點,包括壓碎爬行動物的骨骼並顯著減小其體積,使其更容易整體攝入。情侶可以齊心協力打敗一條大蛇。雙方都更容易包圍受害者,並且可以交替攻擊。這些走鵑的速度超過了某些大型蜥蜴,因此它們可以構成食物資源的相當大一部分。 [3] 

走鵑分佈範圍

走鵑主要分佈在美國西南部,但其分佈範圍也包括其他地區。它們分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猶他州、科羅拉多州、德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堪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路易斯安那州和阿肯色州。它們的活動範圍一直延伸到墨西哥南部。 [4] 
走鵑分佈圖 走鵑分佈圖 [2]

走鵑繁殖方式

繁殖和築巢季節因地理位置而異。在只有一個雨季的地區,它們只在春天築巢。在有兩個雨季、食物資源較豐富的地方,它們會在8月和9月再次築巢。可以提供相當精確的日期:南加州為2月底和3月的某個時候,4月中旬至6月中旬,亞利桑那州為7月底至9月中旬,德克薩斯州為3月至10月,俄克拉荷馬州為4月至7月。 [3] 
走鵑以交配前活潑而好奇的表現而聞名。在這個相當複雜的儀式中,求偶行為涉及雄性用腳追逐雌性,並經常休息。食物是交配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雄性會用嘴裏掛着蜥蜴或蛇等食物來誘惑雌性,如果雌性接受提供的食物,這對動物可能會交配。雄性的尾巴和翅膀張開,冠毛有剛毛,眶後皮膚清晰可見。此階段持續大約2分鐘。然後,它站在雌性面前,左右搖動尾巴,多次鞠躬,併發出強有力的“呼呼”聲。然後雄性跳到空中,爬到伴侶的背上。在交配過程中,它最終把食物交給了衝過來搶奪的雌性。走鵑配對可能會終身交配。 [3-4] 
雌雄雙方聯手建造巢穴:雄性性負責收集材料,雌性則負責搭建。巢穴放置在距離地面較低的地方,位於灌木叢、仙人掌或通常位於陰涼處的小灌木中。巢是是用棍棒搭建的廣闊開放的平台,內部佈滿了樹葉、蛇皮、糞便和排泄物以及仙人掌的植物殘骸。每窩通常產2-8枚卵,卵的顏色為白色或淺黃色。雌雄雙方孵化大約20天。孵化僅在產下第二枚或第三枚卵後才開始,因此雛鳥出生不同步(最大的和最小的之間可能有7天的差距)。 [3-4] 
雛鳥在巢中停留18-21天期間,由父母雙方餵食。它們出生時體重約14克,幾乎赤身裸體,黑色的皮膚上只覆蓋着幾根白色的短毛狀羽毛。兩週後,它們的體重達到成鳥的一半。當它們受到干擾時,它們的喙會發出響亮的“咕嚕聲”或“噼啪聲”,並分泌出一種黑色的、非常有氣味的液體。羽化後,幼鳥還要依賴父母30-40天。幼鳥是晚熟的,但發育相當快;它們在3周大時就可以奔跑並捕捉自己的獵物。2-3歲時性成熟。 [3-4] 
走鵑有時也會進行巢寄生,儘管這種做法在該物種中相當罕見。在某些難以建立巢穴的環境下,它們會選擇渡鴉小嘲鶇的巢將自己卵的產在其中。 [3-4] 

走鵑保護現狀

走鵑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2年6月29日——無危(LC)。 [2] 

走鵑種羣現狀

據推斷,走鵑的全球種羣成熟數量為140萬隻(Partners in Flight 2022年)。
趨勢理由:1970年至2017年間,該物種以平均每年0.9%的速度增長(Partners in Flight 2022年)。這相當於在三代(10.3年)內增加了10%。短期趨勢表明,北美種羣數量在過去十年中增加了5%,儘管這個值並不顯著(Pardieck等人,2018年)。 [2] 
參考資料
  • 1.    Greater Roadrunner Geococcyx californianus (Lesson, 1829)  .BioLib.cz[引用日期2024-05-10]
  • 2.    Greater Roadrunner Geococcyx californianus  .The IUCN Red List.2023-01-01[引用日期2024-05-10]
  • 3.    Grand Géocoucou Geococcyx californianus - Greater Roadrunner  .Oiseaux[引用日期2024-05-10]
  • 4.    Geococcyx californianus greater roadrunner  .Animal Diversity Wel[引用日期2024-05-10]
  • 5.    Larson, Leigh Marian.Osteology of the California road-runner recent and pleistocene.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d.),1930:22
  • 6.    Arthur H. Harris R. Crewst Celinda Southwestern Association of Naturalists (ed.) Conkling's Roadrunner: A Subspecies of the California Roadrunner(PDF)[J]. The Southwestern Naturalist. 1983,28 (4): 407-412.
  • 7.    W. Steadman David Arroyo-Cabrales Joaquin Johnson Eileen A. Fabiola Guzman Cooper Ornithological Society (ed.) New Information on the Late Pleistocene Birds from San Josecito Cave, Nuevo León, Mexico(PDF)[J]. The Condor.1994,96: 577-589.
  • 8.    Greater Roadrunner Geococcyx californianus  .Birds of The World[引用日期2024-05-10]
  • 9.    Martha Anne Maxon.The Real Roadrunner.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2005:124
  • 10.    RD Ohmart TE Chapman LZ McFarland Water Turnover in Roadrunner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DF)[J].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Ornithologists Union (ed.) The Auk.1970,87: 787–793.
  • 11.    RD Ohmart TE Chapman LZ McFarland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the salt-secreting nasal glands of the Roadrunner.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43A:Pergamon Press (ed.),1972:311–316
  • 12.    Robert D. Ohmart Comments on the Breeding Adaptations of the Roadrunner Cooper Ornithological Society (ed.)(PDF)[J]. The Condor.1973,75: 140–149.
  • 13.    Sandra L. Vehrencamp Body Temperatures of Incubating versus Non-Incubating Roadrunners Cooper Ornithological Society (ed.)(PDF)[J]. The Condor. 1982,84: 203–207.
  • 14.    Ohmart, Robert D. and Robert C. Lasiewski.Roadrunners: Energy Conservation by Hypothermia and Absorption of Sunlight.Science. 172 (3978):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1971:67–69
  • 15.    R. D.Ohmart A timid desert creature that appears to be half bird, half reptile(PDF)[J]. Natural History,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89,89: 34–4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