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走鏢

(舊時鏢局相關術語)

鎖定
舊時鏢局相關術語,即鏢師保護錢財物等上路,有時也有保護人的,稱肉鏢。江湖上把攜重要物品行路分為輕重二種走法,輕走指秘密上路,重走便是請保鏢護持上路。
中文名
走鏢
別    名
出鏢
內    容
鏢師保護錢財物等上路
分    類
舊時鏢局相關術語
出    處
《兒女英雄傳》

走鏢出處

《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因為走鏢的這一行,雖説仗藝業吃飯,是樁和小人作對頭的勾當,不是條平穩路。” 張恨水 《啼笑因緣》第一回:“這樣大的本領,不要説作官,就是到鏢局裏走鏢,也可顧全衣食。” 老舍 《斷魂槍》:“這是走鑣已沒有飯吃,而國術還沒被革命黨與教育家提倡起來的時候。” [1] 

走鏢走鏢方式

一是威武鏢,二是仁義鏢,三是偷鏢。威武鏢是在行李上長插一杆大纛旗,旗上寫明鏢師的名字。旗子都是活動的,上面安了軲轆。走鏢時將鏢旗拉至頂上,叫做拉貫頂旗,鑼聲打起長槌:“哐! 哐! ”鏢手們或亮起噪門喊號子,或者喊出本鏢局江湖名號,這叫亮鏢威。走仁義鏢,那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長槌鑼、五星鑼或七星鑼。如果某個關卡厲害,不讓隊伍經過,又鬥不贏他,那就只有悄悄不做聲,馬摘鈴,車軲轆打油,旗子收起,偷偷摸摸過去,這便是偷鏢。

走鏢走鏢類型

走鏢路鏢

走鏢是鏢局的主要業務,不僅風險大,而且對鏢師的要求也高。沒有點真功夫,是別想吃鏢局這碗飯的,不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身懷絕技,就出去走鏢,那等於去送死,所以鏢師走鏢那可是實打實的活兒。有了真功夫還不夠,走鏢還要有鏢路,按照現代的説法叫“承攬業務的範圍”。
以北京的鏢局為例,他們的鏢路是“南北兩條腿、東西一條線”。所謂“兩條腿”,就是南路和北路均有兩條線路:南路的一條線路是從任丘、徐州、南京到上海;另一條線路是沿着京廣鐵路線從保定、鄭州、信陽到武漢。北路的一條線路是出居庸關,過八達嶺到張家口;另一條線路是從古北口到熱河。所謂 “東西一條線”,就是説東西方向只有一條線路,東路是沿京哈鐵路從北京到哈爾濱,西路是出娘子關到西安。

走鏢水鏢

京杭大運河是北京地區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京城中幾十萬官員旗兵、眷屬的吃喝穿戴和官需民用物資都要靠水運而來。因此,朝廷對負責漕運的總督常賦二品頂戴,與各省的封疆大吏同等對待。但在歷史上,大運河卻有兩次被切斷,一次是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攻陷鎮江,切斷運河,破壞了清政府的南糧北調,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第二次是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切斷運河,迫使清政府的南糧北調只好改漕運為海運,為最後一箇中國封建王朝覆沒撞響了喪鐘。
在京杭大運河暢通時,水路鏢堪稱為北京鏢局的最大生意。南來北往的物資調配、大小京官的卸任赴任、進京述職的地方官員,都喜歡走水路,既平穩方便,又舒適安全。這時候走鏢的鏢師必須會使舟船。行船使帆、過閘升船本來是船家的事,但是走鏢的鏢師不能不通曉,否則上了賊船還矇在鼓裏,非吃“餛飩”不行(被人捆上手腳,裝入麻袋,投入水中)。鏢師一旦和水賊交上了手,交戰地點不外乎是船艙之內和兩船之間,場地狹小,長兵器絕對耍不開,所以雙方都是使用短兵器或超短兵器。尤其是在船艙內交上了手,更是沒有迴旋的餘地,往往鬥不了幾招,生死就已確定。如果在艙頂和兩船之間交了手,“輕功”和“梅花樁”功夫絕對要紮實,一旦腳下不穩落入水中,雖然鏢師習水,但是要和水賊相比水性自然遜色許多。 總而言之,不管是水路鏢還是陸鏢,鏢路上遇到劫匪,那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至於戰與不戰,完全取決於劫匪給不給面子,而一旦動起手來,鏢師的任務不是殺人,而是保住鏢物安全。作為陸路鏢的鏢師,要一邊用長矛單刀與劫匪博鬥,一面催促車把式策馬狂奔。這時候的鏢車異常顛簸,如果搏鬥是發生在車上,鏢師必須有超人的“站功”,不管鏢車如何搖擺,鏢師都能夠穩如泰山。只要能擺脱劫匪的糾纏,不殺人不傷人是最好的結果。
與此同時,鏢師還要時時注意給劫匪留足面子。特別是草原劫匪,一旦劫鏢不成空手而歸,那是件很忌諱的事情,他們為了洗掉這股晦氣,常常不惜以血光衝災。因此,有些跑北道的鏢師為了不與他們結下更深的樑子,常常事先就與僱主商量好,把一些病駱駝或不值錢的東西丟下,讓他們也有所“收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