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走近毛澤東

(2003年艾辛執導紀錄片)

鎖定
《走近毛澤東》是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艾辛執導,陳光忠、陳建軍擔任藝術指導的文獻記錄電影 [1] 
該片通過真實資料鏡頭,從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向觀眾展現了一代偉人毛澤東波瀾壯闊、睿智豪邁的一生 [2] 
該片於2003年12月11日正式在中國上映 [3] 
中文名
走近毛澤東
外文名
Mao Zedong - A Charismatic Leader
類    型
紀錄片、傳記
出品公司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發行公司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導    演
艾辛
製片人
張國麗
片    長
100 分鐘
上映時間
2003年12月11日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主要獎項
第10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紀錄片獎”
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
出品人
李春武
總撰稿
陳晉
撰    稿
艾辛、江南

走近毛澤東劇情簡介

《走近毛澤東》首次把毛澤東既是一代偉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呈現給廣大觀眾。其中有毛澤東祭拜父母、毛澤東暢遊長江與大海、毛澤東指揮三大戰役白了頭髮、毛澤東在延安窯洞的簡樸生活、毛澤東給劉少奇點煙、毛澤東要騎馬遊崑崙山、毛澤東和基辛格夫婦逗趣、毛澤東與非洲婦女代表團會見的幽默場面、毛澤東出席黨的代表大會時因腿疾目送全體代表離場等大量的珍貴鏡頭和生動細節,抒寫了毛澤東的真性情、毛澤東的中國心、毛澤東的大智慧 [6] 

走近毛澤東幕後製作

為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10週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製作了《走近毛澤東》。攝製組去了毛澤東生活和戰鬥過的韶山、井岡山、西柏坡和中南海等地進行實地拍攝和走訪,並從6000多個珍貴的歷史鏡頭中精挑細選,實拍與史料有機結合,最終成片。
導演艾辛表示,該片力圖向觀眾展示的是一個真正的毛澤東,而不是概念的毛澤東,不是神化的毛澤東。藝術指導陳光忠也表示,在選擇歷史資料時,該片沒有一味追求藝術感,而是通過理解毛澤東所處的歷史背景來選擇的。此外,片中會呈現過去不能夠出現的,所謂有損領袖光輝形象的片段,出發點是從人性的角度和生活真的角度來表現一個鮮活的,和平常人一樣的有喜怒哀樂的真實人。希望通過主席和老百姓親切、息息相關的關係,讓觀眾更加崇敬毛主席,且片中沒有任何説教。
導演運用了電影蒙太奇來講故事的手法,並運用把音樂、音效和解説有機結合成三位一體的藝術手法來再現毛澤東的人格風采和人格魅力。片子結構是自由時空的組合,而且採取的是一環扣一環的結構手段,突破了以往文獻紀錄影片的模式。 [10] 

走近毛澤東主創團隊

出品人
李春武
顧問
楊勝羣
監製
郭本敏、李捷
藝術指導
陳光忠、陳建軍
總撰稿
陳晉
策劃
李春武、郭本敏、郝一星、邱建、葛幼力
撰稿
艾辛、江南
導演
艾辛
副導演
劉賽
攝影
李雄、徐方方、朱奕、新影攝影隊
作詞、作曲
張廣天
解説
齊克建
剪輯
蔣建偉、安娜
音樂編輯
泱泱
錄音
瞿衞軍
效果
劉芳
特技攝影
王燕
美術
李興洲
資料
馬英魁
導演助理
田亮
技術
關英、安保華、安煥生、那鴻魁
照明
尤金華、白育鵬
音樂錄音
陸曉辛
音樂製作
上海同步音樂製作事務所
劇務
張靖明
製片
譚洪蒞、翟雷雷、佟玲、高曉媛、林子君
製片主任
方希辰、吳強
製片人
張國麗
參考資料來源 [1] 

走近毛澤東音樂原聲

類型
歌曲名稱
作詞
作曲
演唱
主題曲
《永遠的毛澤東》 [10] 
張廣天
張廣天

走近毛澤東獲獎記錄

時間
屆次
獎項名稱
獲獎情況
2004年
第10屆
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紀錄片獎”
獲獎 [4] 
2005年
第25屆
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
獲獎 [5] 

走近毛澤東發行信息

宣傳活動
2003年11月2日,該片在嘉興舉行了小範圍觀摩會,為防盜版,被特邀的代表們看到的樣帶上打着 “樣片”兩字 [7]  ;11 月 25 日,該片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舉行了專家看片會 [9]  ;12月11日,該片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舉行首映式,毛澤東女兒李敏和還在北大唸書的外孫女孔東梅參加了首映活動 [8] 
製作公司
洗印
北京電影技術洗印廠
發行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聯合攝製
中央文獻研究室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多種空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出品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參考資料來源 [1] 

走近毛澤東作品評價

該片不是人物傳記,也不是編年史、大事記,它在紀錄片的塑造人物、傳達人物方面,有很大突破。影片在調動電影手法、技巧及所要表達的東西上都是很細膩且不露聲色的,總體風格讓人覺得親切、平易。一個半小時能讓觀眾津津有味地看下去,在紀錄片創作上很有新意。(影協科教片專家張清評 [9] 
該片在展示毛澤東的藝術手法上有自己獨特的追求,影片的結構、敍事方式、藝術節奏上都是有張有馳的,比如講到用文房四寶指揮三大戰役,還有講到毛澤東遊泳,都是濃墨重彩地寫,而指揮的很多大事,有的就一筆帶過了。這種藝術手法,在不露行跡當中又有迴旋、集中點睛之筆的手法,既能夠讓觀眾感受到整體的魅力,同時這種藝術的張力,又能夠使觀眾體悟到毛澤東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一些特別獨特的地方,並在這一點上反覆的渲染。這些細節的渲染,很有藝術的力量的。(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院長黃會林評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