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走江湖

(俗語)

鎖定
走江湖,俗語,舊時中國民間指以賣藝、相面、算卦、賣藥等為職業,走南闖北、來往各地謀求生活。
中文名
走江湖
拼    音
zǒu jiāng hú
詞    義
走南闖北、來往各地謀求生活
出    自
《<遊宦紀聞>序》

目錄

走江湖解釋

1. 謂奔走四方。
2. 闖蕩江湖,靠武藝雜技或醫卜星相謀生。 [1] 
3:唐代時位於江西的馬祖道一禪師(709-788)和位於湖南的石頭希遷禪師(700~790),是佛教界的頂極大師,佛法的領軍人物,世間眾生和文人墨客行走於湖南和江西之間求學問禪,就是走江湖的一大來源。

走江湖出處

張世南《<遊宦紀聞>序》:“及壯,走江湖無寧歲。”《古今小説·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大凡走江湖的人,把客當家,把家當客。”
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婆子又道:‘大凡走江湖的人,把客當家,把家當客。比如我第四個女婿朱八朝奉,有了小女,朝歡暮樂,那裏想家?或三年四年,才回一遍。住不上一兩個月,又來了。家中大娘子替他擔孤受寡,那曉得他外邊之事?’”《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他本是走江湖的人,什麼不在行的。”管樺《路上》:“兄弟我走江湖年數不算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