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走婚

(少數民族的傳統婚姻習俗)

鎖定
走婚,是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獨特婚姻方式,指男不娶女不嫁,通過暮至朝離的走訪來實現男女雙方的結合,男女雙方各自在所屬的母系大家户中生產和消費, 承擔養育後代的義務,走婚的雙方在性關係經濟關係上互不獨佔。 [5] 
走婚習俗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兩縣境內的扎巴人與川滇交界處瀘沽湖周圍的摩梭人及新幾內亞的特羅布裏恩德人。 [1] 
中文名
走婚
別    名
阿注 ( 阿夏、阿肖) 婚
社會結構
母系社會

走婚歷史淵源

走婚習俗是人類歷史上少數民族出現的一種較為普遍的婚俗。在中原地區早在秦漢時期就退出了歷史舞台,而在少數民族中多有保留,尤其是民國時期瀘沽湖周邊的納西族社會中依然很流行。 [3] 
納西族地區最早記述走婚制的可從《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得知。明、清至民國時期,今天木裏鹽源寧蒗永寧等區域內的納西族都有走婚的習俗。民國時期,永寧呂喜民族為母系傳統社會,男大不婚,女大不嫁。他們的家庭組織,只有母親,沒有父親。家庭經濟權操於婦女手中,只有女子才有遺產繼承權。永寧婚姻形式叫做歐休。 [3] 
明代移居俄亞的納西族婚俗也以走婚為主。在俄亞稱之為“安達”婚,習俗與永寧、鹽源一帶有所不同。俄亞納西族地區已經處於一夫一妻制階段,但還保留有走婚習俗。 [3] 
進入麗江的納西族支系,很早就進入了一夫一妻制,明代,已接受漢俗,用儒家儀禮來規範行為。而在永寧、鹽源一帶,則以本民族傳統習俗為主,從羣婚緩慢地走向對偶婚。 [3] 
清代以來,走婚制開始走向一夫一妻制,直到民國後期,但是一夫一妻制家庭所佔的比例不高。 [3]  而在四川扎壩地區,計劃生育政策對走婚習俗的干預,淡化了走婚習俗,傳統走婚與對偶婚和嫁娶婚相融合形成一種新式走婚制。 [4] 

走婚文化特徵

一般認為,摩梭人的“走婚”屬於羣婚制對偶婚過渡階段 [6] 
走婚表現為男不娶、女不嫁,男訪女家,夜合晨分。永寧摩梭人的走婚被學術界稱為“阿注婚”(普米語) 或“阿夏婚” (摩梭語),摩梭人自己稱這種婚姻形式是“走婚”或“走訪婚”。而扎壩人稱他們的走婚為“爬房子”。摩梭人的走婚不受門第限制,在類似轉山轉海這樣的節日中物色“阿肖”,一旦尋找到如意的伴侶,就把這樣的關係確定下來,形成相對穩定的走婚關係 (即長期阿肖)。 [2] 
摩梭人半遊動半農耕的 “馬幫文化”,導致其家庭生活和婚姻制度具有遊動型經濟文化特徵的顯著特點—不穩定性,這也決定了通過該種婚姻關係透射出的血緣和財產繼承母系,這是與生活環境相適的結果。 [7] 
原則上,男女雙方 “走婚”所生子女應屬於女方家庭,如果選擇結婚,所生子女既可以屬於女方家庭也可以屬於男方家庭,一切均可根據各家庭的現實需求以及雙方協商的結果來定奪。 [8] 
摩梭人有走婚關係的男女彼此稱為“阿夏”。建立走婚關係的男女雙方,各自居住在母親家,分屬於兩個家庭,通常是男子夜間到女子家裏訪宿,次日拂曉返回自己的母親家,與母親家成員一起生產和生活。摩梭女子到了走婚的年齡,會在花樓上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花房,男女雙方有意,便可自主決定,經過交換禮物,男女便成了“阿夏”情侶,之後,男子便可到女方處留宿,房宿居住中所生子女,屬於女方,由女方負責撫養,男子無撫養、教育其子女的義務。如果雙方不願意繼續維持“阿夏”關係,可由雙方協商自由解除。 [9] 
扎巴人稱走婚為熱作依茲,具有走婚關係的兩人稱為呷依吐美,扎巴社會中存在着嚴格的走婚禁忌,嚴禁血親之間走婚。 [10]  保留着舊石器時代以母系血緣組成的家庭,母親是家庭的核心。家庭中基本上沒有夫妻,家庭成員以母親一方為主線,三世或四世同堂的情況居多。男女一開始戀愛,就按照古老的婚俗實行暮聚朝離的走婚,夜晚到女方家走婚過夜,次日清晨回到自己母親身邊生產、生活。 [11] 

走婚流行地區

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兩縣境內的扎巴人( Zha ba People) 與川滇交界處瀘沽湖周圍的摩梭人( Mosuo People)及新幾內亞的特羅布裏恩德人均存在該風俗。 [1] 
西南地區,走婚制和母系家庭主要集中在瀘沽湖地區,包括雲南省寧蒗縣永寧鄉拉伯鄉四川省鹽源縣左所區沿海鄉、前所鄉木裏縣的烏腳鄉、俄亞鄉等。 [3] 
參考資料
  • 1.    趙心愚. 中國西南扎巴人,摩梭人"走婚"的範圍與界限—兼論其對母系家庭形態存續的影響[J]. 民族學刊, 2018, 9(1):11.
  • 2.    周貴發, 余文武. 少數民族婚俗的誤解誤讀之修正[J]. 貴州民族研究, 2009, 29(1):4.
  • 3.    楊林軍. 明代以來納西族走婚的分佈特徵及其成因[J].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 44(2):5.
  • 4.    熊靈娜, XIONG, Lingna,等. 扎壩走婚形式的變化及其原因分析[J]. 成都工業學院學報, 2017, 20(1):4.
  • 5.    袁旭川. 鮮水河谷扎巴藏族走婚制度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37(4):5.
  • 6.    晉文, 奧瑪. "走婚"與"女性丈夫"——中國摩梭人與尼日利亞伊博人性別關係的比較[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4):66-71.
  • 7.    曹瓊茜. 20世紀以來我國有關摩梭走婚文化研究綜述[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19(2):4.
  • 8.    許瑞娟. 摩梭人"走婚"的文化邏輯與觀念秩序[J]. 長春大學學報, 2022, 32(5):9.
  • 9.    走婚風情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2-11-29]
  • 10.    袁旭川. 鮮水河谷扎巴藏族走婚制度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37(4):5.
  • 11.    高原明珠 秘境道孚 - 甘孜頻道 - 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11-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