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赫爾曼·布洛赫

鎖定
赫爾曼·布洛赫(英文名Hermann Broch,1886——1951),奧地利小説家,生於維也納。主要作品有《夢遊人》 [1]  、《維吉爾之死》等。
中文名
赫爾曼·布洛赫
外文名
Hermann Broch
國    籍
奧地利
作    者
小説家

赫爾曼·布洛赫人物經歷

赫爾曼·布洛赫與弗蘭茨·卡夫卡、羅伯特·穆齊爾和維托爾德·貢布羅維奇被米蘭·昆德拉稱為“中歐四傑”。1886年11月1日生於維也納一個富裕的家庭。在維也納接受工程師的訓練並研習哲學與數學。他逐漸融入了維也納的知識分子生活,結識了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哲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家),萊納·里爾克(詩人)和羅伯特·穆齊爾(小説家,創作了鉅著《沒有個性的人》)等人。
1909年,布洛赫開始結識維也納的知識分子並投身雜誌專欄的寫作。1923年,常年在興趣和家庭責任中游蕩的他決定放棄穩定的生活,和妻子離婚,兩年後到維也納大學攻讀他喜愛的哲學和數學。1927年,他出售了紡織廠全職投入創作。4年過後,分為三部曲的小説《夢遊人》正式發表,但在當時反響並不熱烈。 [2] 
1933年到1937年,布洛赫發表了小説、隨筆、戲劇和文論等大量作品。1938年,納粹德國和奧地利合併,猶太人布洛赫被迫流亡美國生活。此後他徹底告別了衣食無憂的前半生。1945年,布洛赫完成《維吉爾之死》這部小説後,決定像他筆下的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一樣徹底告別文學,因為艱難的經歷讓他感到文學作品無法真正干預社會。他開始進行哲學和羣眾性心理學的研究。 [2] 
《夢遊人》是其45歲時出版的首部重要作品(受到米蘭·昆德拉和卡洛斯·富恩特斯高度的推崇)。1938年,他被納粹當做顛覆份子關入監獄,隨後在朋友(其中包括愛爾蘭小説家詹姆斯·喬伊斯)發起的營救運動中獲釋,流亡至美國。晚年一直在耶魯大學研究羣眾心理學。1951年5月30日死於心臟病。《維吉爾之死》初版於1945年,最後一部重要作品《清白無辜》在1950年出版。
布洛赫直至1951年去世都無法回到家鄉,他留在奧地利的家人和朋友也少有幸存。1950年,布洛赫憑藉《維吉爾之死》首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同時被耶魯大學德語系吸納為名譽講師。但他的生活依然窘迫,僅僅過了一年就因為心力衰竭而去世。 [2] 

赫爾曼·布洛赫個人作品

《着魔》是他的長篇小説代表作。 [1] 

赫爾曼·布洛赫人物評價

“中歐最偉大的四位小説家”之一(米蘭·昆德拉 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