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赫爾岑

鎖定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赫爾岑(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1812年4月6日—1870年1月21日),俄國哲學家作家革命家。赫爾岑被稱為俄國社會主義之父。
赫爾岑是俄國偉大作家之一,但他的作品長期被禁,直到1905年後才得以出版發行。後又被譯介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他的重要作品《誰之罪》《偷東西的喜鵲》等就有了中譯本。著作《往事與隨想》已由巴金翻譯成中文於1979年10月出版。 [5] 
在信仰上,赫爾岑是農業民粹主義(agrarian populism)或農業集體主義(agrarian populism)、唯農(民)論(Agrarianism)的倡導者。
中文名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赫爾岑
外文名
Alexander Herzen
別    名
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
國    籍
俄國——>瑞士(1849年加入瑞士國籍)
出生地
莫斯科
出生日期
1812年4月6日
逝世日期
1870年1月21日
畢業院校
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
職    業
哲學家作家革命家
代表作品
《克魯波夫醫生》
性    別

赫爾岑人物生平

赫爾岑成長經歷

赫爾岑 赫爾岑
1812年4月6日,赫爾岑出生於莫斯科古老而富裕的官僚貴族雅可夫列夫家,1870年1月21日卒於巴黎。他是私生子,所以不能繼承父姓,但他的父親十分愛他,給他取赫爾岑為姓,德語意為“心”,並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時代受十二月黨人思想影響,立志走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道路。1829年秋進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哲學系數理科學習。學習期間,他和朋友奧加遼夫一起組織政治小組,研究社會政治問題,宣傳空想社會主義和共和政體思想。 [1]  《世界歷史名詞》(第一版)收錄了“赫爾岑—奧加廖夫小組(Herzen-Ogarev Circle)”一詞,將其定義為“1831-1834年莫斯科大學的革命學生赫爾岑、奧加廖夫等在十二月黨人運動的影響下成立的組織,研究各種政治學説。” [2] 
1833年大學畢業後,曾計劃出版宣傳革命思想的刊物,因1834年被捕入獄未實現。 [1]  1835年,他以“對社會有極大危險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在長達6年的流放期間,他目睹外省官場的腐敗和廣大勞動者的苦難生活,進一步加深了對農奴制罪惡的認識。 [1] 
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戰鬥。努力研究哲學、歷史和自然科學,寫了《科學上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科學研究通信》等哲學著作,認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無限的。意識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維的規律是被意識到的存在的規律。宣傳辯證法和唯物主義,鼓吹“社會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和當時在彼得堡的別林斯基齊名,成了俄國進步思想界領袖。他的主要作品有《誰之罪》和《往事與隨想》, [3]  他的作品影響了幾代俄羅斯人的思想和生活。 [3]  屠格涅夫曾評價:“赫爾岑在刻畫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沒有敵手的”。

赫爾岑文學創作

赫爾岑於30年代末被流放時開始文學創作。早期中篇小説《一個年輕人的札記》帶自傳性質。40年代中後期,他在別林斯基主編的《現代人》雜誌上接連發表3部小説。長篇《誰之罪?》寫3個男女主人公來自3個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是俄羅斯的優秀分子,最後卻都陷入同樣的“災禍和不幸”。《誰之罪?》小説沒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過3人的不同身世、經歷和社會關係的具體描寫,清楚地表明鑄成主人公們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度。另兩部都是中篇小説,《克魯波夫醫生》和《偷東西的喜鵲》。這3部中長篇小説顯示了赫爾岑的藝術才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立場鮮明卻又不給人以説教之感。作品的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使他成為19世紀中葉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代表之一。

赫爾岑政治主張

1847年初,赫爾岑攜家到歐洲,大部分時間住在英國和法國,成了政治流亡者。1848年歐洲革命的失敗,使赫爾岑思想上發生危機。他對西歐的社會主義運動感到失望,轉而寄希望於日益高漲的俄國農民鬥爭,錯誤地認為俄國可以在保留宗法制的情況下通過農民村社實現社會主義,這又為後來的民粹主義奠定了基礎。但即使在思想最矛盾甚至悲觀失望的時候,他也沒有停止過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
1860年的赫爾岑 1860年的赫爾岑
1853年他在倫敦建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後又和奧加遼夫一起在那裏出版《北極星》和《警鐘》期刊,登載揭露沙皇專制制度的文學作品和各種文章、資料,宣傳打倒地主、解放農民的民主思想。這些刊物當時被大量秘密運回俄國,促進了解放運動的發展。到了1870年,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下第一國際的積極活動,他又在工人階級身上看到未來社會的希望。
在流亡期間,赫爾岑還寫了一部包括日記、書信、隨筆、政論和雜感的長篇回憶錄《 往事與隨想 》。作者自稱它是“歷史在偶然出現於其道路上的一個人身上的反映”。全書共7卷,記述了從十二月黨人起義巴黎公社前夕的半個世紀裏俄國和西歐的社會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會事件同作家個人的生活道路、思想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而貫穿其中的主要線索,是他一生對革命真理的不倦探索和對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這是一部獨特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內容豐富,思想深廣,文筆也生動活潑。

赫爾岑個人成就

由於各種條件的侷限,赫爾岑一生未能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但是無論作為革命家、哲學家或文學家,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列寧在評價赫爾岑時,一方面指出他的錯誤和弱點,另一方面一再肯定他“是通過向羣眾發表自由的俄羅斯言論,舉起偉大旗幟來反對沙皇專制制度這個蠹賊的第一人”,稱讚他是“在俄國革命的準備上起了偉大作用的作家”。

赫爾岑人物評價

赫爾岑 赫爾岑
列寧《紀念赫爾岑》為紀念赫爾岑誕生一百週年而作。列寧評述了赫爾岑的歷史地位,指出他在為俄國革命作準備方面起了偉大的作用,在19世紀40年代的俄國達到了當時最偉大思想家的水平;他領會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懂得辯證法是“革命的代數學”;他超越了黑格爾,跟着費爾巴哈走向唯物主義,他已經走到了辯證唯物主義跟前,但在歷史唯物主義面前卻停止了。19世紀60年代,赫爾岑與巴枯寧無政府主義決裂,轉向馬克思所領導的國際;他看到了革命人民的歷史作用,就無畏地站到革命民主派方面,進行反對沙皇制度的鬥爭,舉起了革命的旗幟。 [4] 

赫爾岑生平掠影

赫爾岑最好的教育

父親很愛這位親生的“養子”,給予他最好的教育
赫爾岑(1812年—1870年)出生在莫斯科一個大貴族家庭,但他卻是其父和一位德國女性的私生子,故一直以“養子”的身份生活在自己家中,甚至無法繼承父親的姓氏“雅科夫列夫”,他的姓“赫爾岑”是父親為他生造出來的,據説來自德語的“心”(Herz)一詞。
這種既尊貴又屈辱的處境,對於赫爾岑的敏感天性和叛逆性格的形成或許起到過一定的作用。不過,赫爾岑的父親很愛這位親生的“養子”,赫爾岑因而也得到了當時最好的家庭教育。1829年,赫爾岑進入莫斯科大學數理系學習,在接受嚴謹的科學方法訓練的同時,也受到了當時崇尚自由的校園和社會氛圍的薰陶。以他為中心形成的“赫爾岑小組”,顯示了他作為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的個性魅力和政治感召力。早在上大學之前的1827年,他就與好友奧加廖夫在麻雀山上面向整個莫斯科發出誓言,將為社會的平等和正義奉獻一生。

赫爾岑風雲人物

赫爾岑 赫爾岑
他是最顯赫的風雲人物之一。1834年,“赫爾岑小組”的大多數成員被逮捕,赫爾岑在審查之後被流放,先後在彼爾姆、維亞特卡、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等地被監禁,或在當地的衙門當差。在斷斷續續近十年的流放生活中,赫爾岑閲讀了大量哲學和思想著作,深受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同時,對俄國民間生活的深入瞭解,更強化了他的反抗精神,他也因此具有了更為堅定、清晰的社會理想和政治抱負———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1842年,結束流放生活的赫爾岑回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的這幾年(1842年—1847年),是他一生思想生活中最重要的時段,流放時期積累起的見聞和思考,反抗的精神和堅定的理想,在19世紀40年代莫斯科熱烈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找到了噴發口。在關於黑格爾哲學的辯論中,在對現存制度合理性的質疑中,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論爭中,處處可以聽見他的聲音,他和別林斯基、格拉諾夫斯基、霍米亞科夫等人,被視為40年代中期俄國社會思潮高漲時期最顯赫的風雲人物。
在這一時期,他先後發表了《科學中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研究書簡》兩篇哲學論文。他同時從事文學創作,連續發表了三部中長篇小説,即《誰之罪》(1845年)、《克魯波夫醫生》(1847年)和《偷東西的喜鵲》(1848年),其共同主題是對社會不公正、不合理之原因的探究,即“思想小説”和“問題小説”,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赫爾岑俄國式社會主義

他的“俄國式社會主義”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赫爾岑 赫爾岑
1847年,為了獲得一個自由的政治活動空間和思想傳播場所,赫爾岑以給妻子治病為由離開俄國來到西歐,從此開始了他長達20餘年的流亡生涯。赫爾岑來到巴黎的時候,恰逢歐洲大革命前夕,蓬勃高漲的革命形勢使赫爾岑對歐洲和俄國的未來產生了樂觀的憧憬。但與此同時,他也對西歐社會中的資產階級及其道德和作為進行了抨擊,這使他與大多數俄國西方派之間的裂痕進一步擴大了。法國革命之後,赫爾岑對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所作所為極為不滿,認為是對廣大人民利益的出賣,他的失望和對歐洲命運的擔憂也由之而來,《寄自彼岸》一書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他這一時期的情緒。
1850年,赫爾岑拒絕了沙皇尼古拉一世要他回國的命令,從此成為一位政治流亡者,不久他就加入瑞士國籍。19世紀50年代初,為了擺脱“家庭噩夢”(夫妻的感情危機,母親和兒子在海難中喪生),赫爾岑遷居倫敦,並開始了《往事與沉思》(又譯《往事與隨想》)的寫作。與此同時,赫爾岑還寫了《論俄國革命思想的發展》一書,向歐洲讀者介紹了俄國人民及其反抗奴役的歷史,介紹了俄國那些維護人民利益的社會活動家、思想家,尤其是文學家們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大約就是在寫作此書的前後,赫爾岑的“俄國式社會主義”理論開始成熟,在他看來,俄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度相對而言不太發達,社會主義思想比較容易為人民所接受,俄國由來已久的村社制度實際上就可以被看成是“社會主義的萌芽”,只要能在俄國消滅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社會主義理想就完全有可能在俄國實現。赫爾岑的這一學説在俄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是稍後出現的民粹派運動的理論先聲,後來無疑也影響到了列寧的社會主義理論。

赫爾岑人生價值

赫爾岑 赫爾岑
作為俄國思想家的赫爾岑,其一生是具有某種典型意義的。為了捍衞真理,他成為了本階級的叛逆,最後被迫流亡國外,但仍然念念不忘“精神上的迴歸”。他的沉思和寫作,他創辦的《北極星》、《警鐘》和“俄國印刷所”,目的均在於此。他寫作長篇回憶錄《往事與沉思》,就是為了真實地記錄“歷史在一個人身上的反映”,既是為了回憶個人的精神成長過程,也是為了論證歷史發展的合理性。甚至連他自己立場上的不斷“搖擺”,也都成了19世紀中後期俄國思想脈搏跳動的記錄—他曾是一個地道的西方派,到了西方之後卻倡導起具有斯拉夫派色彩的“俄國式社會主義”來。
能將他的一生聯結為一個整體的,能説明其所有行為之邏輯性的,就是別林斯基很早就在赫爾岑身上發現並推崇的那種“思想的力量”。高爾基説過,赫爾岑一個人“就代表整整一個領域,就代表一個思想飽和到驚人地步的國度”。

赫爾岑人物名言

1.要堅持真理-不論在哪裏也不要動搖。
2.因為真理是燦爛的,只要有一個罅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
3.不讀書的人就不能算是一個完人。
4.我們不懂,我們又怎麼能懂? 也有人熱淚涔涔,卻不是為了個人的不幸。
5.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鑑別力。
6.流行都是好的。那麼,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嗎?
7.如果缺乏努力和意志,如果不肯犧牲和勞動,你自己就會一事無成。
8.書,這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遺言,這是將死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這是準備休息的哨兵向前來代替他的崗位的哨兵的命令。
參考資料
  • 1.    赫爾岑資料  .中文百科在線[引用日期2015-05-10]
  • 2.    世界歷史名詞審定委員會.世界歷史名詞:商務印書館,2013年12月01日
  • 3.    赫爾岑主要著作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15-05-10]
  • 4.    列寧.《列寧專題文集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231-238
  • 5.    赫爾岑,A.I.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