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赫哲族伊瑪堪

鎖定
赫哲族伊瑪堪是赫哲族的曲藝説書形式,它至遲在清末民初就已經形成,流行於黑龍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區。
赫哲族伊瑪堪的表演形式為一個人説唱結合地進行徒口敍述,大體上以説為主,以唱為輔,沒有樂器伴奏。赫哲族伊瑪堪的節目類型及演出風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瑪堪大唱”,是指以説為主的表演,側重和擅長表現英雄與傳奇性的節目內容;“小唱”即“伊瑪堪小唱”,是指以唱為主的表演,側重和擅長表現抒情性內容的短篇節目。 傳統節目長、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爾達魯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等。
赫哲族伊瑪堪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品類和一種娛樂審美的方式,它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教科書”功能,價值獨特,意義重大。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文名
赫哲族伊瑪堪
非遺級別
世界級
代表作品
《什爾達魯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等
代表人物
吳寶臣、吳明新等
始興年代
清末民初
流行地區
黑龍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區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42

赫哲族伊瑪堪歷史沿革

赫哲族伊瑪堪
赫哲族伊瑪堪(2張)
赫哲族是中國滿一通古斯語族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黑龍江省境內的松花江下游,自松花江至烏蘇里江的右岸及烏蘇里江的西岸。據1990年的中國全國人口普查,赫哲族人口為4245人。中國的史籍和俄國的一些史料都表明:“明清以來,黑龍江流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口是那乃人(即赫哲人)生息、活動之搖籃。”完備的父系氏族制度為搶奪婦女、財產、血親復仇而進行的部落戰爭;以及為了生計而進行的頻繁的氏族遷徙;普那路亞式的等級族外婚;以薩滿為中介的多神宗教活動等,在很長曆史時期內是滿一通古斯人生活區域內各族人民的生活內容。像漁獵經濟直到20世紀70年代還是赫哲族的主要生產方式。民間口頭創作、造型藝術、音樂在赫哲族都很發達。大約是氏族社會末期,在神話、傳説、故事、民歌、薩滿歌、祝辭的基礎上產生了赫哲族伊瑪堪,從而它成了藝術水平較高的民間大唱,成為赫哲族傳統文學的經典形式。赫哲族伊瑪堪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文化積澱,不同文化成分的影響、滲透等,也不同程度地印刻在某些詩篇中。 [1] 

赫哲族伊瑪堪藝術特點

赫哲族伊瑪堪表演特徵

赫哲族伊瑪堪的表演形式為一個人説唱結合地進行徒口敍述,大體上以説為主,以唱為輔,沒有樂器伴奏。伊瑪堪的節目類型及演出風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瑪堪大唱”,是指以説為主的表演,側重和擅長表現英雄與傳奇性的節目內容,如各種“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赫哲族人的創世傳説;“小唱”即“伊瑪堪小唱”,是指以唱為主的表演,側重和擅長表現抒情性內容的短篇節目。 [2] 
赫哲族伊瑪堪在説唱的時候,每一步的開頭時歌手都先拉個長聲説句“赫哩啦——赫哩啦——”這是伊瑪堪的慣用套語,相當於漢語講故事用的“話説”“卻説”“且説”之類的詞語。一定的場合唱,然後歌手就是以敍述的形式交代一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所以説伊瑪堪説唱就是從説白入手。 [3] 
由説白轉入起唱以前,都要把最後那句末尾的字音拉長几個拍節,如同叫板一樣,隨後,便唱起“赫哩拉調”。什麼時候講述,什麼時候唱歌,有一定的規律。一般情節敍述是説,主要對話是唱。一定的場合要唱,如主人公遇難、作戰求救、哭述衷腸、歡慶勝利等,就用歌唱形式來表達,一句話,凡是喜怒悲歡最動感情的地方,都要唱。唱的曲調也不一樣,老頭唱的、婦女唱的、小夥唱的、小孩兒唱的都是不一樣的,各有各的調,各種調演唱時隨時都會發生變化。由唱轉為説白,一般用“啊啷——”起興,也有用“額乞合希——安切,啊日那——”來結束唱段的。就這樣,一説一唱地重複下去,循環不止,直到把故事説唱完。 [3] 

赫哲族伊瑪堪情景模式

對於赫哲族人來説唱赫哲族伊瑪堪是經常的事,平常誰家蓋房等一些事,都互相幫助,大夥轉圈坐着,喝起圈酒來,有的講,有的唱,有時會通宿的唱,唱的內容都差不多,都唱伊瑪堪。過年過節也唱,大家在一起熱鬧幾天,唱赫哲族伊瑪堪。在赫哲婚嫁的時候,要説唱伊瑪堪助興,唱的最多的是《祝福歌》,祝福新婚夫妻恩恩愛愛,白頭到老。 [3] 
在村屯上説唱赫哲族伊瑪堪的情景是這樣的:村裏哪家有紅白喜事,來的人多,三間屋子兩鋪炕,炕上人都坐滿滿的。像娶新媳婦這樣的紅事是當天晚上就開唱,熱鬧非常,不管男女老少,整夜地唱呀,説呀。那時候唱伊瑪堪,不是像現在現學現賣,都有點底藴,腦子裏都有點東西,點誰名誰都能唱出點兒。老太太唱,老頭唱,小夥子也唱,各有各的調。像這些時候都是成本大套的唱。 [3] 
在捕魚汛期,赫哲族人要在一起祭祀江神、水神和火神,然後讓歌手講唱赫哲族伊瑪堪。每天晚上講唱關於莫日根的故事。赫哲人認為,伊瑪堪不僅僅是講給大家聽,它更是一種傳統,一種禮儀。每天晚上講唱之聲不斷,演唱者一般都是男歌手,內容主要是歌頌打魚的英雄故事。聽的人很多,村裏的男女老少都圍成一圈,中間點篝火,歌手們在篝火旁一邊喝白酒,吃烤魚,一邊説唱赫哲族伊瑪堪。 [3] 
除此之外,也在魚灘地、溝地、船上、庭院裏等地隨時隨地説唱。這時也不唱成本大套的、從頭到尾的,也可以哪段熱鬧就唱哪段。 [3] 

赫哲族伊瑪堪傳承方式

在説唱傳播方面,赫哲族伊瑪堪以家族傳承和社會傳承為主。家族傳承就是傳承人會説唱的赫哲族伊瑪堪是從家族內部上輩親人那裏傳承下來的。社會傳承是傳承人會説的赫哲族伊瑪堪是在社會上各種活動時與人接觸中學來的。20世紀30年代,赫哲族差不多都會説唱赫哲族伊瑪堪。好多全家都是歌手,而且一家一個調。他們對赫哲族文化都有很大的貢獻。過去赫哲族家庭裏的孩子自幼就接受傳統民間文化的薰陶,用故事裏英雄(赫哲族語為莫日根)的形象鼓舞和教育自己及夥伴們同困難做鬥爭。長期薰陶下,學會了不少的赫哲族民間文化藝術,説唱技巧提高,逐漸成為傳承赫哲族的一個説唱歌手。 [3] 
在社會傳承方面,像吳連貴、尤樹林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們説唱的伊瑪堪是聽別人説唱,自己學會後,把聽來的再説唱給周圍的人,在一定的社會生活範圍內傳承。 [3] 

赫哲族伊瑪堪唱腔曲調

赫哲族伊瑪堪的唱腔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流行地和藝人的不同,所採用的唱腔曲調也各有區別,常見的曲調有【赫尼那調】【赫裏勒調】【蘇蘇調】【喜調】【悲傷調】和【下江打漁調】等。 [2] 

赫哲族伊瑪堪作品類型

據考察,赫哲族伊瑪堪作品包含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基本上都是薩滿英雄的故事,如《滿格木莫日根》等。這類作品薩滿文化特徵明顯,作品篇幅一般較長,薩滿神歌、跳神儀式等穿插其中,是伊瑪堪作品中最古老的部分,也是伊瑪堪作品的源頭,它們是薩滿文化的直接產物,赫哲族歌手把它們稱為“伊瑪堪大唱”。 [4] 
第二種類型主要是一些民間傳奇故事,這些故事的情節往往建立在玄幻傳奇故事的基礎上。儘管在這些作品中主人公的神奇能力和故事的神異色彩依然濃烈,但卻少了前一種類型中主人公身上充斥的神性和英雄性,取而代之的是非英雄化的傳奇性和故事性。這些變化決定了主人公性格的多樣化,説明伊瑪堪在脱離神性的過程中,更加生活化和世俗化了。它代表新的審美情趣的出現和成熟,標誌着伊瑪堪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4] 
第三種類型主要是平凡的日常生活故事。在伊瑪堪敍事興趣發生轉變的背景下,一批新的作品出現了,題材與主題大多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們同前兩種類型作品相比,篇幅一般較短,內容清新活潑,由於演唱起來比較容易,所以也更具傳播力,赫哲族人把其中有的作品叫作“伊瑪堪小唱”。 [4] 

赫哲族伊瑪堪經典劇目

赫哲族伊瑪堪傳統節目長、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爾達魯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亞熱勾》《西熱勾》等。 [2] 

赫哲族伊瑪堪傳承保護

赫哲族伊瑪堪流傳現狀

赫哲族伊瑪堪
赫哲族伊瑪堪(3張)
據民族學者調查,20世紀50年代會唱伊瑪堪的歌手還有10多位,但20世紀60-70年代會説唱赫哲族伊瑪堪的人少了很多,擅長説唱赫哲族伊瑪堪的僅有三四人。到了20世紀80-90年代,仍能説唱伊瑪堪的歌手有5位,分別是葛德勝、尤樹林、吳連貴、董風喜和尤金良,他們也僅是在專家採訪時,應邀説唱一些赫哲族伊瑪堪的片斷,而歷史上曾大量出現過的長篇赫哲族伊瑪堪音樂已全然銷聲匿跡了。21世紀以前,能説唱傳統、長篇赫哲族伊瑪堪的歌手全部離世,真正意義上的赫哲族伊瑪堪歌手已經沒有了,僅剩幾位能複述出一些簡單赫哲族伊瑪堪故事梗概的老人,其年齡也都在七八十歲。截至2017年,不僅沒有能説唱傳統、長篇赫哲族伊瑪堪的歌手,即使是會赫哲族語言的人也少之又少,能聽懂並會説赫哲語的老人已經很少。 [5] 
儘管有越來越多的外人可以成為赫哲族伊瑪堪學徒,但他們通常還是在部落和家庭內部以師徒傳承的方式進行訓練。然而,隨着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學校教育的規範化,赫哲人的母語已瀕臨消亡。僅年長者能講他們的母語。這種損失已成為赫哲族伊瑪堪口頭傳統宣傳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截至2011年,僅有五位説唱大師能夠表演曲目,數位資深的説唱藝人相繼去世,年輕人遠離家鄉到城市就業,使得赫哲族伊瑪堪的傳承實踐狀況加劇惡化。 [6] 

赫哲族伊瑪堪保護措施

赫哲族伊瑪堪 赫哲族伊瑪堪
赫哲族伊瑪堪的瀕臨消亡,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很多非赫哲族人都積極投入到了伊瑪堪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來,其中以黃任遠、劉敏、徐昌翰、孟慧英、劉雪英等為代表。黃任遠在其青年時代於同江工作期間便開始研究赫哲族伊瑪堪,後來雖調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室工作,但從未間斷對赫哲族伊瑪堪的研究,共發表學術專著、合著編著30餘部,論文百餘篇。劉敏(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為保護傳承赫哲族伊瑪堪組建了研究小組,多次帶領隊員深入赫晢族聚居地調研、走訪,2014年6月,其主持的國家基金項目《赫哲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獲批,更把赫哲族伊瑪堪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 [5] 
2013年,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孫亞強要求各地市文廣新局和保護單位要全面落實規劃,堅持以人為本,以最佳的狀態迎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赫哲族伊瑪堪的驗收。2014年6月,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同江市文廣新局承辦的黑龍江省赫哲族伊瑪堪説唱保護工作培訓會議暨展演在同江市舉行。2015年,在哈爾濱召開了赫哲族伊瑪堪説唱保護工作會議,黑龍江省將在年底前組織各傳習所代表性傳承人和優秀學員完成聯排《希特莫日根》大唱,從而實現《希特莫日根》全部連起來完整説唱。 [5] 
2015年,由黑龍江省文化廳組織編纂,前後歷時三載而成的《伊瑪堪集成》,已由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伊瑪堪集成》共收錄伊瑪堪説唱48部,圖片300餘幅,總計230餘萬字,比較完整、客觀、系統地反映了赫哲族伊瑪堪説唱的全貌,收錄了詮釋赫哲族伊瑪堪説唱傳承區域、代表性傳承人、歷史淵源、表現形態、文化價值、瀕危狀況及搶救保護的重要理論學術論文。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評估合格。 [13] 

赫哲族伊瑪堪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伊瑪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 
2011年11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6屆會議上,赫哲族伊瑪堪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  [9] 

赫哲族伊瑪堪代表人物

吳寶臣,男,赫哲族,1960年生,黑龍江同江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政府退休幹部。自幼跟隨祖父吳連貴、叔叔吳明新學習赫哲族伊瑪堪説唱,主要演唱伊瑪堪片段中的“攆鬼歌”“祝福歌”。1992年獲第三屆中國藝術節榮譽獎,1998年黑龍江民間歌手大賽獲演唱獎,2001年中國赫哲族第六屆烏日貢大會上獲特別獎。多年來,為繼承發展赫哲族傳統文化和傳承瀕危的伊瑪堪説唱做出了突出貢獻。 [10] 
吳明新,男,赫哲族,1937年生,黑龍江佳木斯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原佳木斯鐵路行李處車站行李員。自幼跟隨父親吳連貴學習赫哲族伊瑪堪説唱,其説唱口齒伶俐、清楚,曲調動聽,並在原來的曲調上進一步完善,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曾被中央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報道。代表作品有:《美麗的姑娘》《赫哲莫日根》《被遺忘了的網灘》等。 [11] 

赫哲族伊瑪堪曲藝價值

赫哲族伊瑪堪是中國東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觀和歷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伊瑪堪用赫哲語敍述,採用詩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許多獨立曲目組成,描述部落聯盟與戰爭,包括赫哲族英雄戰勝惡魔和入侵者的故事。這項口頭傳統強調對民族身份和領地完整性的保護,也保存了有關薩滿儀式、捕魚和狩獵的傳統知識。赫哲族伊瑪堪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品類和一種娛樂審美的方式,它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教科書”功能,價值獨特,意義重大。由於赫哲族沒有書寫系統,所以赫哲族伊瑪堪在保護母語、宗教、信仰、傳説和習俗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2]  [6] 

赫哲族伊瑪堪社會影響

民間文學藝術赫哲族伊瑪堪説唱於2011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亟須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黑龍江省的首項世界文化遺產,這樣的獨特地位使之成為赫哲族民俗旅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使赫哲族在黑龍江省民俗旅遊發展中脱穎而出,極具吸引力。 [12]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視察,在八岔赫哲族村親切看望了赫哲族同胞,聆聽了赫哲族伊瑪堪説唱表演,對其給予高度評價。赫哲族眾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旅遊資源更受到世界的關注。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