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鷹

(鷹科赤鷹屬的鳥類)

鎖定
赤鷹(學名:Erythrotriorchis radiatus):為鷹科、赤鷹屬的一種鳥類,體長45-60釐米。是一種大而有力的紅褐色鷹。成鳥頭部蒼白,有深色條紋,翅下兩色,小覆羽和中覆羽呈紅褐色,其餘白色帶黑色條紋。雄鳥下體有紅褐色。雌性蒼白得多,並帶有大量黑色條紋。亞成鳥有紅褐色的頭。
棲息於沿海和近海岸高大開闊的森林和林地、樹木繁茂的河流穿過的熱帶稀樹草原和熱帶雨林的邊緣。清晨和傍晚活動頻繁,棲息在樹上隱蔽的位置進行捕獵,並在一天中通過長時間滑翔或穿過樹木或樹冠上方的低處進行狩獵。經常在飛行中追逐獵物,也會從高處俯身捕食。獵食水鳥,如小蒼鷺和鴨子,也捕捉鸚鵡和鴿子,偶爾也捉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昆蟲。是澳大利亞的特有物種,主要分佈於昆士蘭州、北領地和提維羣島,以及西澳大利亞金伯利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赤鷹
拉丁學名
Erythrotriorchis radiatus
別    名
紅鷹
外文名
Red Goshawk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鷹形目
鷹科
赤鷹屬
赤鷹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鷹亞科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atham, 1801)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1] 

赤鷹形態特徵

赤鷹體長61釐米,翼展111-136釐米;體重1100-1370克。是一種體型健壯且活躍的棕褐色猛禽。該物種擁有長而寬的翅膀。中等大小的尾巴呈方形或略呈圓形,上體背部灰色,有8或9道棕色條紋。成鳥主要是上體灰褐色,下體微紅色。雌鳥比雄鳥體型大,更重。雌鳥的羽毛顏色較淺,底部有明顯的黑色小斑點。大多數猛禽上肢突出的蒼白斑紋在赤鷹身上不存在。相比之下,翅膀覆羽和背部呈強烈鱗片狀的紅褐色,而覆蓋大腿的紅褐色羽毛在鳥類飛行時完全可見。顯眼的頭部很容易識別:頭頂和頸背上有強烈的黑色條紋,下頦和喉部白色,側面更灰,特別是與紅色的胸部形成對比。虹膜黃色,蠟膜石板灰色。腿呈黃綠色。 [3] 
亞成鳥比成鳥的羽色更棕色和更蒼白。它們的下體有更寬的黑色條紋。虹膜黃褐色,臘膜暗藍色。它們的腿也與成鳥不同,呈亮黃色。 [3] 

赤鷹棲息環境

通常出現於開闊的樹木繁茂的地區、熱帶雨林的邊緣,海岸線上或附近植被茂密的地區,低地熱帶雨林和溪流沿岸的長廊森林中。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首選棲息地是亞熱帶雨林、千層沼澤森林、沿海或河流沿岸開闊的桉樹林地。在北部温帶林地和綠樹成蔭的水道上空翱翔,穿過草原和灌木叢,或者飛過樹木。它們主要在開闊的森林中捕獵,而不是低矮的林地。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平原的越冬鳥類與永久性濕地有關, [3]  [5] 

赤鷹生活習性

該物種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通過從樹上隱蔽的位置進行棲息捕獵,並在一天中通過長時間滑翔或穿過樹木或樹冠上方的低處進行狩獵。獵物經常在追逐後在飛行中被抓住,赤鷹也會從高處俯身捕食。 [5] 
該物種的飛行速度非常快,它對其他鳥類的攻擊特別大膽和狂野。平時它們相當安靜,儘管偶爾會發出尖鋭的尖叫聲或刺耳的喋喋不休聲。 [3] 
肉食性。由於赤鷹的強大和敏捷使其足以在飛行中捕獲自己喜愛的獵物。主要捕食其他水鳥,如小蒼鷺和鴨子,但也有鸚鵡和鴿子。它們也獵捕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昆蟲來補充自己的食譜。大多數獵物都在地面上捕獲。 [3] 

赤鷹分佈範圍

赤鷹是澳大利亞的特有物種。從歷史上看,它們分佈在澳大利亞北部和東部,東部在平均33°S以北,西部在19°S以北,但它的範圍在東部已經縮小,被認為在新南威爾士州和昆士蘭東南部至少在功能上已經滅絕(2014)。 [1] 
赤鷹分佈圖 赤鷹分佈圖

赤鷹繁殖方式

赤鷹疑的繁殖季節發生在8-9月,疑似是一夫一妻制的物種。選擇的築巢地點非常特殊,僅在20米高以上的大樹上築巢,這些樹距水源地不超過1千米。雌雄都負責築巢,但雌鳥獨自孵化。每窩產1-2枚卵,卵橢圓形,藍白色,無光澤,無標記或有少量斑痕或棕色斑點。孵化期為39-43天。在此期間,雄鳥照顧雌鳥提供食物。孵化後,雌鳥不負責幼鳥,由雄鳥餵養和照顧幼鳥大約五週。 [3]  [6] 

赤鷹保護現狀

赤鷹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近危(NT)。 [1] 

赤鷹種羣現狀

赤鷹屬於很難估計分佈範圍內任何地方的種羣規模的物種。僅對兩個地區的數量估計比較準確:提維羣島,那裏平均有100只(不太可能是孤立的,但可能是一個單獨的亞羣),昆士蘭東南部數量(10-30對)的減少將昆士蘭先前的數量估計減少到多達125對。考慮到這些估計的未知數,再加上對大多數地區當前數量趨勢的瞭解不足,估計小於500對的數量規模似乎比Garnett等人估計的700對更有可能 (2016)。 [1] 
趨勢證明:由於至少在澳大利亞昆士蘭東部的棲息地喪失,數量可能正在下降;下降的速度尚未量化,但並不懷疑是快速的(2011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