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赤金走龍

鎖定
赤金走龍為唐代文物,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1] 
唐赤金走龍為一組小金龍,最高的2.8釐米,最矮的2釐米,身材纖細,闊嘴伸頸,頭頂雙角,折曲於腦後,圓眼深目,兩唇張開,頜腮部位飾長鬃紋樣頸彎二曲,身上鼓,尾下拖,末端上卷,除脊背和尾脊有長鬃紋樣外,滿身皆飾深凹的網點紋,為飾片狀鱗紋,通體雕滿片片翹動的鱗片,大小均在毫米之間似用釺尖插點而成,闊嘴,長尾卷舒, 作各種姿態的行走狀 [2-5] 
唐赤金走龍反映了唐代道教外丹術的興盛,也為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實物資料,同時也體現出盛唐時的精神面貌,且是首次發現的小型今銅龍型製品 [6-7] 
(概述內圖片來源: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官網 [1] 
還原
放大
縮小
中文名
唐赤金走龍
館藏地點
陝西曆史博物館
出土時間
1970年
所屬年代
唐代
類    別
金銀器
出土地點
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唐赤金走龍文物特徵

唐赤金走龍為一組小金龍,最高的2.8釐米,最矮的2釐米,身材纖細,闊嘴伸頸,頭頂雙角,折曲於腦後,圓眼深目,兩唇張開,頜腮部位飾長鬃紋樣頸彎二曲,身上鼓,尾下拖,末端上卷,除脊背和尾脊有長鬃紋樣外,滿身皆飾深凹的網點紋,為飾片狀鱗紋,通體雕滿片片翹動的鱗片,大小均在毫米之間似用釺尖插點而成,闊嘴,長尾卷舒, 作各種姿態的行走狀 [2-5] 
唐赤走金龍 唐赤走金龍

唐赤金走龍流傳歷史

1970年10月11日,唐赤金走龍於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被與其他文物一同移送到陝西省博物館進行登記,後收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3]  [11] 

唐赤金走龍發現環境

何家村遺寶於西安南郊何家村施工工地上出土,為唐代遺留建築,先是挖出了一個陶甕,裏面裝有大量金銀器,距第一個陶甕出土地點的北側不遠處,考古人員又發現了一個大小類似的陶甕,裝有大量金銀器,在陶甕的旁邊還發現了一個銀罐,銀罐內裝滿了文物。且出土時罐內尚存有半罐水,水上浮着一張極薄的金箔,其上立12只赤金走龍,水中散落10餘顆顏色各異的寶石 [8-9] 

唐赤金走龍製作技術

唐赤金走龍應為工匠用金條先掐編出身體,然後插上尾巴和角,最後用鏨子鏨出魚鱗紋的裝飾 [1] 

唐赤金走龍文物寓意

唐赤金走龍據推斷應為投龍祭祀儀式中所用的法器,投龍祭祀的活動來源於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慣用“沉埋”形式,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於“沉埋”的祭物,有金銀器、銅器等。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龍玉簡的固定禮儀。它的一般方式是將寫有願望的文字玉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等器物一塊用青絲捆紮,待舉行醮儀後,再投入名山大川之中,作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 [1] 

唐赤金走龍文物價值

唐赤金走龍應為道教投龍儀式中所用法器投龍致祭是道教科儀之一,反映了唐代道教外丹術的興盛,也為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實物資料,同時銀器紋樣優美、造型生動,具有強烈的時代特點和風格,充分展示了工匠們豐富的藝術想象和創造力,體現出盛唐時的精神面貌 [6-7]  [10] 
唐赤金走龍為金製品,在唐代金銀器中屬罕見之物,隋唐時代的壁畫、金屬器物等載體上,龍紋比比皆是,共形象和表現手法也朝着愈來愈精緻的方向發展,以金銅鑄造的立體龍也多次出土,但唐赤金走龍此類小型製品卻為首次發現 [7] 

唐赤金走龍文物爭議

唐赤金走龍的所屬者現未被確定,赤金走龍出土的地點,大致為古長安城的興化坊一帶,這是當時王公貴族和達官顯要居住的地區。龍通常是皇家專屬紋飾,因此赤金走龍的擁有者有可能是一位唐代皇親,而與文物出土地點及時間最吻合的,就是邠王府的主人邠王李守禮(武則天之孫)。不過,也有專家認為,赤金走龍的主人應該是生活在唐德宗時期(公元780-805)一位官位顯赫的租庸使劉震。宋代《太平廣記》曾記載,公元783年,長安城爆發了著名的涇原兵變,為了躲避亂軍的劫掠,劉震曾將一批奇珍私下埋入興化坊附近的地窖中,這條線索恰好與文物出土的地點吻合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