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道潛流

鎖定
赤道附近海域從海面至深度為50~100米的表層,是温度均勻的暖水層,其下至深度約300米處為温躍層,即赤道潛流所在的次表層。赤道潛流的厚度約200米,流幅(寬度)約300千米,約介於南緯2°至北緯2°之間 ;流軸大致與温躍層一致,最大流速達1.5米/秒,流量約為4.0×107米3/秒,流長約為1.4萬千米,幾乎橫跨了太平洋。大西洋赤道潛流與此相近。印度洋麪主要受季風控制,在赤道處的風主要是經向的,隨季節更替而改變方向。故每年11月~次年的3月吹北風,5~9月吹南風,都不能產生赤道潛流;只有在3~4月才有印度洋的赤道潛流。
中文名
赤道潛流
厚    度
約200米
流幅(寬度)
約300千米
位    置
約介於南緯2°至北緯2°之間

赤道潛流發現

赤道潛流 赤道潛流
人們一旦獲得了新的資料,便很容易產生新的認識。赤道潛流的發現就是一個例證。
1952年,年輕的美國科學家克倫威爾接受了一個課題,他要到太平洋赤道海域進行鮪魚科魚類生活環境條件的研究。考察的方式並不複雜,就是把玻璃浮子串在一起,布放在16~20千米長的海面上,每個玻璃浮子下面,掛上鉛錘和若干魚鈎。然後,再從繩子上引出若干釣繩,掛上鉛錘和魚鈎沉入海中。這套釣魚工具白天放下去,晚上收回來,工作是很辛苦的。連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選擇的這個海區是穩定的東南信風盛行的地方,是向西流動的南赤道海流的流經區。按照一般的常識,既然海流是向西流動的,佈下的釣魚工具自然應當向西漂才對。然而令人不解的事情發生了,克倫威爾布放的沉到海面下的釣具一反常規,竟一個個向海流的反方向漂着。細心的克倫威爾以為自己沒有放好釣具,收起來後,又重新布放,結果還是一樣的。漂浮在海面的小船受海流影響,向西漂着,而沉入海中的釣具卻向東漂去。這是怎麼回事呢?起初,克倫威爾以為是自己沒有放好釣具,後來,他反覆調整釣具,並且在不同情況下有意做了各種實驗,最後他確認,這種令人費解的海流現象是真實存在的。漂浮在海面上的小船受海流影響朝西漂,而沉入海中的釣具為什麼向東漂呢?他想,會不會是水下偶然出現了一股向東的逆海流呢?

赤道潛流論證

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他在每天下鈎的時候,在同樣的情況下,不斷地重複着自己設計的試驗,並且做了詳細的記錄。隨後,他索性將測量海流的儀器統統放下去,進行測量,想看個究竟。經過他不懈的努力,他獲得了不同海域、不同水深的各種流向、流速等水文數據,將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研究。

赤道潛流結論

經過大量的資料對比,他斷定,在赤道海域的表層海流之下,存在着一支像灣流那樣巨大而穩定的逆向海流。年輕科學家的這個意外發現,使他感到興奮不已。因為他開始意識到,他的這個新發現,也許是對人們不知重複過多少遍的海流理論的否定。在這之前,許多著名的海洋科學家,如施托克曼、斯維爾德魯普等,都對大洋赤道和熱帶海域海流進行過研究,得出了一些經典結論。他們的結論都承認,在地球赤道海域存在着強勁而穩定的南、北赤道流,以及夾在它們中間的赤道逆流。經過測定,這一海流寬300千米,厚度約200米,流速為1.9~2.9節。海流起源於西太平洋阿德默勒爾蒂羣島北部海域。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赤道海域海流問題都已經解決了。然而,克倫威爾的這一新發現,使得他的同行們大為驚異。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過去的那些理論在新的事實面前,都將重新修訂了。於是,海洋學家們紛紛來到熱帶海域,來尋求新的線索,尋找新的證據,人們對赤道海流的研究熱情又重新燃起了。經過各國海洋學家的艱苦努力,最終查明,赤道潛流在三大洋中都存在。它的表現形式是,沿赤道方向由西向東流動,橫越三大洋。其範圍是北緯2°到南緯2°之間的海域內,形成一支與赤道對稱的狹窄海流。它的垂直厚度在200~300米,全年流速穩定。

赤道潛流命名

在同行們的競爭中,克倫威爾比別人獻出了更多的熱情、智慧,他以頑強的意志投身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之中。不幸的是,在1957年的一次海洋考察中,克倫威爾為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獻出了生命。為了紀念這支潛伏在赤道表面下的重要海流被發現,人們便把這支海流命名為“克倫威爾海流”,也叫“赤道潛流”。以後在大西洋和印度洋都發現了這種潛流。

赤道潛流進一步探索

就太平洋而言,
常識告訴我們,科氏力與地理緯度的正弦成正比。在赤道地區,地理緯度為零,零的正弦仍為零,所以,在赤道海域,海水的運動就不因科氏力的影響發生偏轉。當南赤道海流源源不斷地將海水帶至太平洋西岸,在那裏被陸地阻擋而堆積時,就會使海面傾斜,形成指向東方的壓強梯度力。由於沒有科氏力存在,海水便在壓強梯度力與摩擦力共同作用下,潛伏在表面穩定地向東方流去。如果這個分析是正確的,那麼,不僅在太平洋赤道海域有潛流存在,在大西洋、印度洋赤道海域,也應當有這種潛流存在。
為了尋求新的答案,人們又開始了調查。果然,1959年5月,人們在大西洋赤道海域的南赤道海流表層下面,發現了一支很大的東向潛流。1960年至1967年間,人們再次對這支大西洋赤道潛流作了詳細調查、研究,進一步肯定了它的存在。同時,從印度洋傳來消息,在印度洋的赤道海域,也存在赤道潛流。人們調查的結果證實,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赤道海域,不僅存在潛流,而且基本情況也相似。

赤道潛流特徵

三大洋的赤道潛流都是沿赤道方向自西向東流動,橫越大洋,在北緯2°到南緯2°的海區內,形成一支與赤道對稱的狹窄海流。它的垂直厚度在200~250米,全年流速穩定。在整個海流的上層,有一個密度躍變層,自西向東向表層抬升。這股海流的最大流速,在太平洋的為每秒150釐米;在大西洋的為每秒120釐米;在印度洋的為每秒80釐米。
赤道潛流還有一個特點,即它們都比較穩定。在整個流程中,它們的流量介於每秒3400~4000萬立方米,變化較小。它們的流程都很長,在太平洋為2.9萬千米,在大西洋為4500千米;在印度洋為3900千米。

赤道潛流探索

雖然人們對赤道潛流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是,仍然有不少問題有待於人們去探索。例如,人們在赤道以南,南緯3°和6°~8°之間,曾多次測到一支與克倫威爾海流平行潛流,並逆其海流而動。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支海流和赤道潛流又是何種關係?還沒有搞清楚。另外,赤道潛流與表層風海流的能量轉換關係是如何進行的。赤道潛流對熱能量的儲存及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機制,以及它與西部邊界流的能量轉換關係,這些也都是擺在海洋科學家面前的難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在研究探討之中,特別是赤道潛流對熱能量的儲存及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機制,仍然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