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脛散

鎖定
赤脛散(Persicaria runcinata var. sinensis (Hemsl.) B. Li)蓼科蓼屬植物,頭狀花序較小,直徑5-7毫米,數個再集成圓錐狀;葉基部通常具1對裂片,兩面無毛或疏生短糙伏毛。 [4] 
產河南、陝西、甘肅、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生山坡草地、山谷灌叢,海拔800-3900米。模式標本採自湖北西部及四川峨眉山。 [4] 
根狀莖及全草入藥,清熱解毒、活血止血。 [4] 
(概述圖數據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5] 
中文名
赤脛散
拉丁學名
Persicaria runcinata var. sinensis (Hemsl.) B. Li
別    名
土竭力
花蝴蝶
花臉蕎
蕎子連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7] 
石竹目
蓼科
蓼屬
分佈區域
分佈貴州、雲南、四川、湖北、湖南、陝西等地。

赤脛散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莖細弱黃色,鬚根黑棕色。 [1] 

赤脛散

莖纖細,直立或斜上,稍分枝,紫色,有節或被細白毛,或近無毛。 [1] 

赤脛散

赤脛散 赤脛散
葉互生;葉柄短,具翅,基部有葉耳,上部葉近無柄;托葉鞘筒狀,膜質,長達1cm,有緣毛或無毛;葉片卵形,大頭羽裂,長5-8cm,寬3-8cm,頂生裂片較大,三角狀卵形,先瑞長漸尖,側生裂片1-3對,基部近截形,兩面無毛或有毛,上面中部有紫黑斑紋,具細微的緣毛。 [1] 

赤脛散

頭狀花序簇生於枝頂,通常成對,總花梗有腺毛;花被5裂,粉紅色,沿背部為綠色;雄蕊8,花絲較花被短;柱頭圓球形,3裂。 [1] 

赤脛散

瘦果卵圓形,具3稜,黑褐色有細點。花期7-8月。 [1] 

赤脛散近種區別

赤脛散
赤脛散(3張)
多年生草本,具根狀莖。莖近直立或上升,高30-60釐米,具縱稜,有毛或近無毛,節部通常具倒生伏毛,葉羽裂,長4-8釐米,寬2-4釐米,頂生裂片較大,三角狀卵形,頂端漸尖,側生裂片1-3對,兩面疏生糙伏毛,具短緣毛,下部葉葉柄具狹翅,基部有耳,上部葉葉柄較短或近無柄;托葉鞘膜質,筒狀,鬆散,長約1釐米,有柔毛,頂端截形,具緣毛。花序頭狀,緊密,直徑1-1.5釐米,頂生通常成對,花序梗具腺毛;苞片長卵形,邊緣膜質;花梗細弱,比苞片短;花被5深裂,淡紅色或白色,花被片長卵形,長3-3.5毫米;雄蕊通常8, 比花被短,花葯紫色;花柱3,中下部合生。瘦果卵形,具3稜,長2-3毫米,黑褐色,無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4-8月,果期6-10月。 [2] 
羽葉蓼 羽葉蓼 [3]
產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台灣、廣西、雲南及西藏。生山坡草地、山谷路旁,海拔1200-3900米。印度北部、尼泊爾、錫金、緬甸、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也有。 [2] 

赤脛散生長環境

赤脛散 赤脛散 [5]
生於海拔3000m以下的山坡林下。山谷草地以及路邊、溝渠、草叢等陰濕地。 [1]  喜温暖及陽光充足環境,耐半蔭,耐寒,耐瘠。不擇土壤。生長適温16~26℃。 [8] 

赤脛散分佈範圍

赤脛散 赤脛散 [5]
分佈於西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西藏等地。 [1] 

赤脛散生長習性

赤脛散 赤脛散 [5]
喜陰濕,能耐寒。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較好。 [1] 

赤脛散栽培技術

赤脛散栽植

每穴栽2株,填土區緊,施人畜糞水及草木灰,最後蓋細土與畦面齊平。 [1] 

赤脛散整地

赤脛散 赤脛散
栽後每年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1次在3月剛出苗後,第2次在6~7月,第3次在冬季倒苗時,先把枯萎莖葉割去後進行,還要培土過冬。第1、2次追肥,以人畜糞水為主,第3次可施草木灰或堆肥。 [1] 

赤脛散繁殖方法

赤脛散 赤脛散 [5]
用分株和種子繁殖,以分株繁殖為主。冬季倒苗後到春季未出苗前,挖起根莖,分成單株,每株須留芽和鬚根。栽時,翻耕土地,開1.3m寬的高畦,按行、株距各約33cm開穴。 [1] 

赤脛散主要價值

赤脛散 赤脛散 [5]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解毒消腫。用於急性胃腸炎,吐血咯血,痔瘡出血,月經不調,跌打損傷;外用治乳腺炎,癰癤腫毒。 [1] 
株叢矮小,葉美觀,可用於佈置花境或用於園路邊、林緣及疏林下片植觀賞。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