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翅沙雀

鎖定
赤翅沙雀(學名:Rhodopechys sanguinea)為雀科沙雀屬的鳥類。體重32-44克,體長160-190毫米,是一種體型略大的褐色沙雀。具厚大的黃嘴,兩翼及眼周緋紅。雄鳥頭頂黑褐,背褐有黑色縱紋,腰褐而沾粉紅;眼周緋紅,頰褐,眉紋、喉及頸側沙色;胸褐而具黑色雜斑,腹部偏白;覆羽多淺緋紅,飛羽黑而具緋紅及白色羽緣,三級飛羽黑而端白;凹形尾黑色,尾緣白與緋紅色。雌鳥似雄鳥但色暗且緋紅色較少。與其他沙雀的區別在色較深,體羽多雜斑,頂冠色深且嘴較厚。虹膜褐色,嘴黃色,腳褐色。
一般生活於高海拔山區的礫石堆處和岩石峭壁的灌木間及高山山頂和山麓的疏林中。留鳥,冬季遊蕩。常成小羣活動,多在地上和岩石上,較少在樹上和灌叢上活動和覓食。性活潑,不停的在地上奔跑跳躍,覓食散落在地上的植物種子。以各種植物種子為食。分佈於西班牙、摩洛哥、土耳其、伊朗、中亞至中國西北。繁殖於新疆西北部天山、塔爾巴哈台山及喀什,南至帕米爾高原。越冬在較低海拔。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赤翅沙雀
拉丁學名
Rhodopechys sanguine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亞    目
鳴禽亞目
雀科
沙雀屬
赤翅沙雀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Gould,183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4] 
外文名
Eurasian Crimson-winged Finch
Asian Crimson-winged Finch

赤翅沙雀形態特徵

赤翅沙雀
赤翅沙雀(7張)
赤翅沙雀雄鳥額、頭頂至枕黑色,前額羽緣有一點褐色,眼先、頰和眼周鮮玫瑰粉紅色,眉紋前段玫瑰紅色,後一段逐漸變為沙褐色或皮黃色,前額羽毛尖端微沾玫瑰紅色。背、肩暗褐色或慄褐色具黑色縱紋,下背較淡,腰沙褐色,到下腰和尾上覆羽逐漸變為粉紅色或玫瑰紅色。尾黑色,較短微呈叉狀,最外側一對尾羽全白色,羽軸黑色,其餘尾羽具白色羽緣,且越近中央尾羽白色羽緣愈窄,到中央尾羽時僅羽基為白色,尾羽基部羽緣沾玫瑰紅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同背,羽緣玫瑰紅色,大覆羽玫瑰紅色,尖端黑色,飛羽黑色,外翈羽緣大部為玫瑰紅色僅尖端黑色,內側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尖端白色。頭側、耳覆羽和上胸褐色具黑色縱紋,胸部有淡玫瑰紅色橫帶,其餘下體白色而有粉紅色,兩脅褐色具暗色羽軸紋,翼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微綴玫瑰白色。 [3]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體色較淡,多呈沙褐色或褐色,頭頂不為黑色,腰、尾上覆羽和大覆羽上無玫瑰紅色或玫瑰紅色較淡。 [3] 
幼鳥和雌鳥相似,但羽色較暗淡,頭頂黑色。頦、喉和體側沙褐色,有黑色軸紋。 [3] 
虹膜暗褐色,嘴黃色,嘴峯和嘴尖較暗,腳黃褐色或暗褐色。 [3] 
大小量度:體重♂34-44克,♀32-33克;體長♂160毫米,♀160-190毫米;嘴峯13.9毫米,♀11.5-13毫米;翅♂99-106毫米,♀97-103毫米;尾♂52-63毫米,♀53-63毫米;跗蹠♂19毫米,♀20-21毫米。(注:♂雄性;♀雌性) [3] 

赤翅沙雀棲息環境

棲息於生長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山頂和山邊岩石灌叢草地以及半荒漠地區。主要棲於多巖的高山灌叢。營巢於岩石縫隙及矮叢中。 [3] 

赤翅沙雀生活習性

留鳥,冬季遊蕩。常成小羣活動,多在地上和岩石上,較少在樹上和灌叢上活動和覓食。性活潑,不停的在地上奔跑跳躍,覓食散落在地上的植物種子,或從一處飛向另一處,整天很少休息。冬季遊動性大,無固定的棲息地。以各種植物種子為食。 [3] 
鳴聲為重複的悦耳聲tchwili-tchwilichip,於盤旋飛行時也作較多起伏的鳴聲。叫聲似wee-tll-wee聲,或為輕柔的chee-rup飛行叫聲。 [3] 

赤翅沙雀分佈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中國、格魯吉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巴勒斯坦、俄羅斯聯邦(歐洲區)、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流浪:巴基斯坦。
來源不確定:印度。 [4] 
赤翅沙雀分佈圖 赤翅沙雀分佈圖

赤翅沙雀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營巢於地上較為隱蔽的地方或洞中及岩石間的縫隙中。每窩產卵4-5枚,卵淡藍色、被有小的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2.1-23毫米×15.2-16毫米。 [3] 

赤翅沙雀保護現狀

赤翅沙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赤翅沙雀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