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眚

鎖定
赤眚,拼音是chì shěng,漢語詞語,典故名,典出《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中之下〉。赤眚,五行家指兵火之災的徵兆。
中文名
赤眚
典    源
《漢書》
拼    音
chì shěng
涵    義
五行家指兵火之災的徵兆
注    音
ㄔㄧˋ ㄕㄥˇ

目錄

  1. 1 出處
  2. 典源
  3. 譯文
  4. 2 釋義
  5. 3 示例

赤眚出處

赤眚典源

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中之下〉
傳曰:「視之不明,是謂不悊,厥咎舒,厥罰恆奧,厥極疾。時則有草妖,時則有蠃蟲之孽,時則有羊禍,時則有目痾,時則有赤眚赤祥。惟水沴火。」「視之不明,是謂不悊」,悊,知也。詩云:「爾德不明,以亡陪亡卿;不明爾德,以亡背亡仄。」言上不明,闇昧蔽惑,則不能知善惡,親近習,長同類,亡功者受賞,有罪者不殺,百官廢亂,失在舒緩,故其咎舒也。盛夏日長,暑以養物,政緩,故其罰常奧也。奧則冬温,春夏不和,傷病民人,故極疾也。誅不行則霜不殺草,繇臣下則殺不以時,故有草妖。凡妖,貌則以服,言則以詩,聽則以聲。視則以色者,五色物之大分也,在於眚祥,故聖人以為草妖,失秉之明者也。温奧生蟲,故有蠃蟲之孽,謂螟螣之類當死不死,未當生而生,或多於故而為災也。劉歆以為屬思心不容。於易,剛而包柔為離,離為火為目。羊上角下蹄,剛而包柔,羊大目而不精明,視氣毀故有羊禍。一曰,暑歲羊多疫死,及為怪,亦是也。及人,則多病目者,故有目痾。火色赤,故有赤眚赤祥。凡視傷者病火氣,火氣傷則水沴之。其極疾者,順之,其福曰壽。劉歆視傳曰有羽蟲之孽,雞禍。説以為於天文南方喙為鳥星,故為羽蟲;禍亦從羽,故為雞;雞於易自在巽。説非是。庶徵之恆奧,劉向以為春秋亡冰也。小奧不書,無冰然後書,舉其大者也。京房易傳曰:「祿不遂行茲謂欺,厥咎奧,雨雪四至而温。臣安祿樂逸茲謂亂,奧而生蟲。知罪不誅茲謂舒,其奧,夏則暑殺人,冬則物華實。重過不誅,茲謂亡徵,其咎當寒而奧六日也。」 [1] 

赤眚譯文

傳上説: “眼光不明,這叫做不哲,其過錯在於辦事緩慢不振作,受到的懲罰就是常燠,其嚴重後果就是疾病流行。有時有草妖,有時有蠃蟲之孽,有時則有羊禍,有時則有目癇,有時則有赤眚赤祥。水傷火。” “眼光不明,這叫做不哲”,哲,就是明智。《詩經》上説: “你為政不明智,就要失去輔佐,失去卿大夫;你為政極明智,就不會有背叛者或奸邪小人。”造就是説為君的若不明智,糊塗昏庸受矇蔽,就不能分辨善惡,只親近親倖的人,提拔重用同類之人,無功的受到獎賞,有罪的不殺,百官都廢職亂行,因為萎靡不振,什麼事都幹不成,所以錯就錯在萎靡不振上。盛夏季節白天時間長,暑熱利於生物滋長,所以為政弛緩無效,引發出的懲罰就是長期燠暖。燠暖就是冬天不冷,春夏不和,季節失調,人們的身體受到傷害,所以嚴重的後果就是疾病流行。該殺的不殺,就會有秋霜不能殺草的現象,把誅罰大權交給臣下就會刑罰誤時,所以就出現草妖。凡是妖,都是用服飾表現其外貌,用詩歌抒發其言論,用聲音讓人聽到它們。用顏色讓人看到它們,是因為五色本來就是天地萬物的分類大綱,如出現眚祥,聖人認為草妖,是大權旁落有失的明證。氣温常暖就會生蟲子,所以有贏蟲之孽,這是指螟塍之類,該死不死,不該生的時候卻生出來,或者是多於往常,從而造成災害。劉歆認為這屬於思慮同願望不相包容而導致的災害。在《易經》上,剛包含柔為《離》,《離》為火,為目。羊,頭上長角,足下有蹄,可説是剛中有柔。羊長着大眼睛卻不精明,所以如果是視覺不明,就有羊禍的出現。有一種説法認為,氣温高的年度,羊多得疫病而死,以致出現怪異,也有道理。關係到人,就是好多人害眼病,所以有日痾。火是赤色的,所以有赤告赤祥。凡是視力受損的都是病於火氣,火氣傷那麼水就來侵犯。嚴重了就致病。如火氣得順,就有福壽。劉歆對於傳上所説的羽蟲之孽就是雞禍的解釋是:在天文上,南方喙是烏星,所以叫羽蟲;禍也從羽而言,所以叫鶸禍。其實鶸在《易經》上本在《巽》卦。劉歆的説法不對。多種徵兆中的恆煥即常暖,劉向認為是《春秋》上説的無冰雪。小燠一般不記載。無冰雪才記,即只記大的情況。京房《易傳》中説:“俸祿不正常頒發叫做欺騙,其災就是燠,四處下雪天氣卻温暖不冷。臣下要享福祿沉溺安逸玩樂,這叫做亂,就要引起天氣温暖而蟲子滋生。明知有罪卻不加誅罰,這叫做辦事不力,引起的燠災,就是夏天熱死人,冬天則植物開花結果。對重大的過錯不施行誅罰,逭叫做亡徵,由之導致的災害就是應該寒冷卻燠熱六月。” [2] 

赤眚釋義

赤眚,五行家指兵火之災的徵兆。 [1] 

赤眚示例

《宋書·五行志三》:“公孫淵時,襄平北市生肉,長圍各數尺,有頭目口喙,無手足而動搖,此赤眚也。佔曰:‘有形不成,有體無聲,其國滅亡。’淵尋為魏所誅。”
明 沈德符 《野獲編·禨祥·赤眚黑眚》:“後四日復隕二火塊,燒官民房四十餘家。有一眚見於河間民家,二十人同死,此赤眚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