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山

(山東威海石島港赤山)

鎖定
赤山坐落於山東省榮成市石島港西北側,方圓12.8平方公里,山海相連,景色秀麗。海納百川,壁立千仞,海狀山勢,山借海威,以“東方神山”、“佛教勝地”、“海島民俗”、“森林公園”等著稱,屬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中文名
赤山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山東省威海市
面    積
12.8 km²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特    點
山海相連,景色秀麗
著名景點
吉祥平安谷
赤山法華院
榮成民俗館
開放時間
7:30——17:30 [1] 
建議遊玩時長
5小時
門票價格
135元/人

赤山景區介紹

赤山
赤山(6張)
榮成市赤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南部的石島海濱,三面環海,山海相連,海景壯觀,山色秀美,與中國北方最大的漁港——石島港緊相毗鄰,山、海、湖、港互為一體,與漁村、花村、畫村等民俗村連點成線,是中國漁業第一大市——榮成市南部沿海的核心景區,以山海觀光、生態休閒、海濱避暑、漁家民俗、佛教文化、國際交流而深受遊客喜愛。
赤山景區十大景觀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擁有膠東著名寺院千年古剎——赤山法華院;中國首創震撼世界的動感音樂噴泉廣場——吉祥平安谷;世界著名的海神像——赤山大明神;韓國海上王張保皋大使的紀念地——張保皋傳記館;中國北方民俗文化博覽園——榮成民俗館;中國著名的水石文化館——世廉雅石館;森林公園——天門潭;海上樂園——國際海水浴場;人居福地——鳳凰湖旅遊度假區。是濱海風情遊,山海景觀遊,漁業民俗遊,宗教朝聖遊的世外桃源

赤山主要景區

赤山法華院

法華院 法華院
赤山法華院位於山東榮成市港灣街道北部的赤山南麓,始建於唐代,是唐代膠東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唐武宗年間滅佛興道,赤山法華院被毀。1988年重新修建的赤山法華院,佔地5000平方米,由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菩薩殿、三佛寶殿四部分組成,1989年開光並對外開放,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為該寺“大雄寶殿”題字。
據史書記載,赤山法華院原為新羅人(今韓國)張保皋所建,大唐盛期,新羅人張保皋應徵入唐,曾任武寧(今徐州)軍小將。他武藝超羣,作戰勇敢,深受大唐將士的愛戴。後迴歸新羅,任清海大使,在此期間,他積極從事中韓兩國間的貿易往來,為中韓兩國人民鋪設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成為當時著名的海上貿易家,被稱為“海上王”。他為了保佑其海運事業的昌盛,慕名來赤山建起了當地第一座大廟宇,並請來僧人誦經。首批僧人屬天台宗派,讀誦經典《法華經》,故此院命名為“赤山法華院”。赤山法華院在唐代享有盛名,在鼎盛時期,曾有30多位僧人在此居住,衣食由張保皋供應,廟宇香火甚旺,來此聽經之人常有二百餘人,為一時之盛。
唐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六月,日本高僧圓仁法師一行入唐求法, 客居此院二年零九個月,在當地官員和僧俗的關懷支持之下,使他得以瞭解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築等方面的諸多知識,入唐求法得以成行。歸國後,圓仁法師念念不忘此次來中國的巨大收穫,編述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書中對赤山法華院作了詳細的描寫(該書被稱為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使赤山法華院名揚海內外,同時,為了感謝赤山人民的深情厚誼,圓仁責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為名修建了“赤山禪院”。
重建的赤山法華院全系仿唐建築,與圓仁法師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描述的一致:“南有巖嶺,水流庭院,從西而東流,西南北方連峯作壁,東方望海遠開。”赤山法華院歷史悠久,是一處情繫中、韓、日三國人民友誼的聖地。
吉祥平安谷動感音樂廣場
吉祥平安谷景觀區是集雕塑、音樂、噴泉、瀑布、焰火於一體,運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生動演繹古老佛教文化的動態音樂廣場。 以水幕環繞襯托,四方大象守護平安寶瓶,面向蒼天大地,潤撒甘露,福佑國泰民安,盛世鴻福。在音樂中,噴泉隨節奏變換出13種奇特水型,池邊的9條金龍緊跟着行雲布雨,噴出水柱,陽光下水幕噴泉中折射出神奇的七彩霓虹,整個演示過程15分鐘。
有情眾生,來往遊人,能親瞻禮拜,皆緣深福重,可得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安康太平之萬千福報。
注:13種奇特水型分別為:湧泉、水霧、蘋果園、禮花樹、小波浪跑泉、一帆風順、荷花葉、海燕展翅、九龍噴水、玉柱、雪松、樹搖、圓搖。

赤山赤山明神

鎮山護海 功德無量
鎮山護海 功德無量(4張)
赤山明神亦稱赤山神,相傳明神本相出於赤山紅門洞。赤山明神威鎮四海,法力無邊,守護鄉土,福佑大千,功德無量,乃華夏北方庇佑之神。 始皇並六國,於 贏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東巡成山,以求長生不老之藥。途大病,李斯遽祈明神,旋無恙。
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政府幫助新羅人(今韓國)打敗高麗百濟,統一朝鮮半島,自此唐和新羅非常友好,關係密切。很多新羅人來到唐朝學習,做官,做生意,出苦力,當兵,做船工,當奴婢,有的長期居住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和大運河沿岸地區,特別是和新羅僅一海相隔,相距不足200海里海上交通樞紐赤山浦(今石島灣),居住的新羅人就更多了。法華院宣講《法華經》時,“四方眾信及有緣施主都會聽,道俗老少尊卑都是新羅人。”(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為了對新羅人進行管理,特設了“勾當新羅所”。新羅人除去赤山法華院參拜佛祖,祈求保佑外,也去紅門參拜赤山神。尤其在赤山法華院建立之前和拆毀之後,主要參拜的是赤山神,赤山神也就不分國界施恩於新羅,因此新羅人就把他當作自己的神。稱之為“新羅神”大韓民國文化部、海運航海廳、全羅南道韓國文化藝術振興院編著的《張保皋》一書中説:“有關日本九州博多太守府的史書記載,圓仁弟子按照宗師遺囑建立的比睿山赤山禪院裏繪製的‘新羅神’臨近寺剎(例:圍城寺和三井寺)裏供奉的新羅國的‘大明神’等有關記載,都明確無誤地説明了張保皋人把日本比睿山赤山禪院裏供奉的‘赤山神’當作自己的神——‘新羅神’了。該書還説:“在博多太守府內,常駐有許多從事貿易的新羅人,而在此之前,就定居在九州一帶的新羅人,也多從事貿易業。”張保皋對日本的影響,在其後日益明顯,如前所述的赤山禪院比睿山周圍的寺剎裏,供奉的象徵着保護財富,帶來運氣,保護航海安全的“新羅神”(赤山神),説明新羅人以及張保皋所組織國防貿易船隊,是把“赤山神”當作自己神了。
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東瀛天台宗三世座主 圓仁(慈覺大師)隨 遣唐使赴唐求法數載,曾三赴赤山 拜謁。歸途中,於滄海 屢遭劫難,幸明神顯靈,方化險為夷,且保全經典數百卷。圓仁歸國,遂以赤山明神為天台宗庇佑之神供奉,其後弟子秉承其旨意,於京都修一寺院,名之曰:“赤山禪院”。而後,赤山明神漸為東瀛等國所崇拜,乃至波斯、大食等區域。至今,日本、韓國等寺院 仍多供奉赤山 明神,以福佑天下,普渡蒼生。

赤山赤山禪院

赤山禪院
赤山禪院(1張)
圓仁入唐求法館和赤山閣兩大部分組成,整個禪院依山而建,肅穆莊嚴,林茂水激,亭榭樓台,氣勢宏偉,迤邐壯觀。
圓仁入唐求法館設有五個展廳,分別是“心慕佛乘、苦海船筏、慈覺大師、求法巡禮、功成圓滿”。主要展示了隋唐佛教發展史、圓仁法師入唐求法及回國後在日本建立赤山禪院的過程。
圓仁生於公元794年的一個春天,故取名為春生,傳説出生時天布祥雲一片,被日本下野國都賀郡小野鄉大慈寺的和尚發覺後,告訴師傅廣智和尚,兩人急忙出去隨雲而找,來到都賀郡正在生孩子的驛所長壬生首麻呂家裏。春生五歲時,他的父親參加了起義軍,不幸戰死。九歲的時候,哥哥秋生將春生送到大慈寺廣智和尚那裏學佛,後拜日本天台宗創始人最澄為師,開始研究天台宗。由於他苦學精進,二十歲經官試及格,次年(公元813年)十二月即以“遮那業”得度。弘仁十三年(公元822年)最澄圓寂後,朝廷批准了在比睿山設立大乘圓頓戒壇,年方而立的圓仁繼承先師遺志,開壇弘法,成為日本天台宗的一位知名高僧。
由於天台宗起源於中國並由最澄傳入日本,在最澄圓寂後,仍有許多未解教義。圓仁多方求索不得其解,他立志要釋通這些教義。日本仁明天皇承和三年(836年),已四十五歲的圓仁,毅然隨日本遣唐使,攜帶着比睿山延歷寺未決的天台教義三十條,入唐求法。
圓仁入唐求法九年七個月,歷盡磨難,足跡遍佈現今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等七個省,他將所見所聞、所思所獲,都記錄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四卷中。現在這部書被稱為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是研究唐代社會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以及中日兩國關係的重要史料,具有廣泛的史料價值和非常深遠的歷史影響。
張保皋傳記館
張保皋傳記館(1張)
張保皋(公元790年?-841年),新羅(今韓國莞島郡)人,出身“側微”,自幼與大海相處,熟諳水性,性格粗獷豪放。少年時期就喜歡精研武藝,善使弓箭和長槍,具有俠義之心,成為當地有名的少年英雄。  8世紀末,新羅貴族之間鬥爭紛起,朝政鬆弛,徭役賦税加重,自然災害頻繁,政治經濟走向衰退,民眾怨聲載道,大量新羅人遷移到唐。同一時期的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全國形成藩鎮割據的政治局面,為討伐藩鎮,政府需要大量兵力。在這樣的社會政治背景下,張保皋和好友鄭年結伴入唐. 由於張保皋與鄭年武藝高強,在平定李琦的叛亂中嶄露頭角。
九世紀初,高麗人李師道入唐後以平定安史之亂的功勞功升至淄青節度使,獨霸山東,經過上下三代的發展,形成與唐對立的割據勢力,並屢次進犯徐州。公元818年,李謖為武寧軍節度使,奉旨大破李師道軍,並平定了叛亂,張保皋、鄭年隨軍轉戰,立下赫赫戰功。
李師道叛亂被平定後,因各有所志,鄭年離開武寧軍,投靠楚州軍,張保皋則以赤山為中心開展貿易事業,聚斂了大量財富,並在赤山建立了能夠凝聚新羅人法華院寺莊。法華院建有大殿及配殿、鐘樓、講經堂等,常住僧人多時達40餘人,長年講經,法會時達250多人,冬誦《法華經》,夏講八卷《金光明經》,在山東半島影響極大。
公元828年,為了禁止掠奪新羅人為奴婢,蕩平海盜張保皋回國奏請興德王撥兵一萬,在海上要衝——他的家鄉設立清海鎮,並任大使,全力開闢海上通道,建立海上國際貿易網絡,同時還設有造船業、製造業等。成為新羅顯赫的地方勢力。公元838年,上大人金明逼殺僖康王登上王位,金佑徵為報“殺君父之仇”避禍清海求助,承諾“獲居大位,則娶爾女為妃”,張保皋分兵五千於鄭年,擊破金明的軍隊,金佑徵順利登位,即神武王。張保皋因功被封為感義軍使,封食邑二千户。文聖王即位後,又拜張保皋為“鎮海將軍,兼賜章服。”
神武王即位僅六個月就病死後,其子文聖王欲納張保皋之女為妃,朝中貴族以其出身側微,予以阻諫。懼怕張保皋強盛勢力的文聖王和新羅貴族,借“欲謀亂、據鎮叛”為罪名,派閻長設計將其殺害。並對其部屬趕盡殺絕,最終於851年廢除了清海鎮。
張保皋不幸罹難,可是他在海上建立的霸業及至開展中、韓、日三國海上貿易,開闢了海上的“絲綢之路”。對繁榮東亞的經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赤山浦(今石島灣)唐代重要的貿易港口,今天,現代人的“黃金海岸”。
榮成民俗館 榮成民俗館
榮成民俗館位於法華院南,佔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總投資2000萬元,2002年12月工程始建,2003年5月主體工程竣工。該館主要展示具有榮成地方特色的民俗事象及風土人情,通過從民間收集而來的三千多件實物、照片、以及蠟像模擬等形式反映榮成近代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及傳承變化,經典再現膠東山海文化和中國北方漁業民俗文化。
第一展廳——“山海耕牧”,分為兩大部分“滄海弄潮”、“沃野追夢”,通過所展示的海上和田間作業的工具來展現榮成漁業和農業的發展情況。第二展廳--“城鄉情韻”,由“鄉舍問俗”、“古城尋風”兩部分組成,分別展現了過去農村和城市裏面的民生百態,以罕見的歷史老照片表現百年前的榮成風貌;第三展廳――“勞逸人生”,由“手上營生”和“逸情閒趣”兩部分組成,“手上營生”展區展現了過去的一些手藝活,有各種盛酒器具、練武器具、打鐵爐、織布機等;“逸情閒趣”展出的是一些民間收藏品,包括瓷器、陶器、青銅器等。展廳藏品豐富,文化內涵深厚,展品是花了3年時間從民間蒐集而來,是瞭解榮成歷史變遷和膠東民俗文化的民間博覽園。

赤山赤山由來

赤山因石紅而得名,以峯奇、洞異、泉清、石怪、寺古而著名。赤山自古是“佛”之勝地,站在經書石上東望,可見一座高約200米的山頭,酷似一尊大佛,坐北朝南,正襟危坐,兩腿各坐一個小佛像。在手掌撫摸着小佛像的頭頂,右胳膊摟抱着小佛像的肩部,凝視着遠方。當年張保皋選中赤山建法華院,正是覺得赤山與佛有緣。
赤山
赤山(1張)
赤山的歷史文化,據考古發掘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據文獻記載,秦漢以來史蹟可見。大自然的神功妙斧,雕塑的奇異怪石,遍佈赤山,並衍生出無數的神話和傳説,坐禪石、望鄉石、神龜石、佛指石、和尚石、僧帽石、經書石等,另外還有神秘的紅門洞,每一塊石頭都是一個故事。

赤山相關記載

赤山 赤山
石島灣西山上,即赤山法華院後山有塊巨石,像扇門一樣堵住一個洞口,名叫紅門,據説在洞里居住下一個山神,叫做赤山神。赤山神很有靈應,神通廣大,很得人們的崇信,逢年過節,周圍幾十裏的人都來燒香跪拜,祈求消災祛病,賜福保平安。
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唐政府幫助新羅(今韓國)打敗高麗百濟,統一了朝鮮半島,自此唐和新羅非常友好,關係密切。很多新羅人來到唐朝學習、做官、做生意、出苦力、當後兵、當船工、當奴婢,有的長期居住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和大運海沿岸地區。特別是和新羅僅一海相隔,相距不足200海里的海上交通樞紐赤山浦(石島灣),居住的新羅人就更多了。法華院宣講法華經時,“四方眾僧及有緣施主都來會聽,道俗老少尊卑都是新羅人(見《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
為了對新羅人進行管理,特設“勾當新羅所”。新羅人除去赤山法華院參拜佛主,祈求保佑外,他們也去紅門參拜赤山神,祈求賜福保平安,尤其在赤山法華院建立之前和拆毀之後,主要參拜的是赤山神。赤山神也就不分國界施恩於新羅,因此新羅人就把它當成自己的神,當作自己的保護神,稱之為“新羅神”。大韓民國文化部、海運航海廳、全羅南道、韓國文化藝術振興院編著《張保皋》一書中説:“有關日本九州博多太宰府的史書記載,圓仁弟子按照宗師的遺願,建立的比睿山赤山禪院裏繪製的‘新羅神’及鄰近寺剎(例:圍城寺和三井寺)裏供奉的新羅國的‘大明神’等有關記載,都明白無誤地説明了張保皋人把日本比睿山赤山禪院裏供奉的‘赤山神’當着自己的神‘新羅神’了。”
僧人石 僧人石
該書還説:“在博多太宰府內,常駐有許多從事貿易業務的新羅人,而在此之前,就定居在九州一帶的新羅人,也多從事貿易業。”張保皋對日本的影響,在其後日益明顯。如前述的赤山禪院比睿山周圍的寺剎裏,供奉的象徵着保護財富、帶來運氣,保護航海安全的“新羅神”(赤山神),説明新羅人以及張保皋所組織的國際貿易船隊,是把“赤山神”當作自己保護神了。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入唐巡禮求法的日本高僧圓仁兩次輾轉來到赤山法華院和赤山村,住留約有兩年九個月。在住留期間,圓仁和尚曾多次參拜赤山神,在回國前又特意參拜赤山神,祈求一帆風順保平安。在回國海上航行中突遇風暴,處境十分兇險,圓仁和尚遙拜赤山,虔誠祈禱,據説忽見赤山神出現在桅杆上,向空中射出一支白翎箭,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他們平安回到日本國
圓仁和尚回國後,被封為慈覺大師。圓仁認為入唐巡禮求法所以取得成功,全仗赤山神的保佑,他無限感激和崇敬赤山神,特別塑了赤山神像,供奉在京都御所(即皇宮)的表鬼門,受到各界人士的崇敬和參拜。圓仁和尚圓寂後,他的徒弟安存慧和尚繼承他的遺願,在京都小野山莊創建了赤山禪院,供奉着赤山神(新羅人即今韓國人稱之為“新羅神”)。據説凡參拜赤山神的人,請張神符在家裏,封住鬼門,就會保佑全家永享太平;凡想發財致富的人,一經參拜赤山神,財源就會滾滾而來;患病的人,一經參拜赤山神,請道神符帶在身上,不久就會不治而愈。因此,赤山禪院至今香火還是非常旺盛。
赤山神施恩於中、韓、日三國,為三國人民消災祛病,賜福保平安,成國三國人民的共同保護神,使三國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

赤山奇石傳説

赤山天書石

天書石 天書石
黃海之濱有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山上有高約二十米,寬約十米的長方形巨石,石面上雖無橫無豎無撇無捺,但祖稱是天書石
説起這天書石,還得溯源到春秋戰國時期。
據悉,孔子周遊列國,宣揚仁道,深得庶民敬仰,天下無不讚譽他為聖人。因為孔子讀遍人間羣書,可以説是經綸滿腹,懷如智囊,可他百尺竿頭——再進一步求學求知的慾望無止境。他在周遊途中聞悉石島赤山有一本鉅著——天書,那天書裏的內容豐富多彩,囊括了盤古開天地以來的所有知識。誰能得到這本天書就讀,誰就能叱吒風雲,扭轉乾坤,駕馭天上和人間的一切。
於是,孔子便對他三千子弟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爾等處世為人,最高莫過於苦讀為快也……聽説赤山有一本天書,誰能取來吾閲?
他的得意門生子路雲:愚生願前往取之。子路打點好行囊,風餐露宿,直赴赤山方向而去,途中他下榻驛館,夜夢中,他夢見了天書神官在赤山接待了他,説赤山天書是天書吏之大作,天機不可泄露,此大作已被點化成一大天書石聳立赤山,留作永恆的天寶,誰也別想得到此書……
子路一夢醒來,長長地嘆了一口粗氣,自言自語道:天數註定,要得到赤山天書,狂徒勞也……

赤山兒女石

兒女石 兒女石
赤山風景名勝區天門潭南行東拐不遠處有一巨巖傲立,可別小看了這塊石頭,説起它來當地無人不知,誰人不曉?它就是千百年來一直被遠近人們奉為求兒求女百試百靈的“兒女石。”
説起這塊兒女石,當地的人們都知道這樣一段故事。話説東海龍王太子時常因瑣事與妻子發生口角,難免慘遭龍太子的毒打,常常被打得遍體鱗傷。龍太子妻難以忍受這死去活來的虐待,便趁一個夜色沉沉的時分逃出水晶宮,流落在當時還淹沒在海水中的一塊礁石上……
東海龍王聞聽兒媳遭其子毒打逃離而失蹤的消息後,便火冒三丈,大發雷霆,把個龍太子罵得狗血噴頭,強令龍太子尋妻,説若尋不回其妻,就休想再進龍宮,貶到天涯海角終生服苦役……
龍太子尋了七天七夜,不見妻子蹤影,睏倦不堪,爬上他妻子曾經爬過的這塊礁石,懨懨欲睡,苦苦懺悔。陷入無限惆悵之中,禁不住淚水洗面,心似刀絞,不知不覺漸漸入夢。夢中見他妻子雙眸含怒,怒不可遏地言道:“你……你太慘無人道,心狠手辣,打死我我可以忍,萬不該打落我腹中的兩個可憐的小生命----孿生兒女。我在這礁岩上產下了兩塊“心頭肉”,我要帶着他們到人間尋一清靜之地,永世不回龍宮。
龍太子渾身顫慄,悲切切地睜開眼,醒來卻是一場夢,他拭了拭眸子。忽然瞧見礁岩上隱隱約約有三個字------兒女石。
他瞧來瞧去,反覆琢磨,心裏似油煎般地難受,分明是自己的孿生兒女生於此,他追悔莫及。
星轉鬥移,滄海桑田變幻,大海漸漸退卻,這塊礁岩顯露了出來,成了陸地上的一道奇觀,前來獵奇的人便紛至沓來,有繪描的,有賦詩的,也有來此許願的。
再説赤山浦外文登縣令之妻與縣令結緣數載,仍然無子。日子久了,縣令就對她日漸冷落。於是,她柔茹寡斷,失魂落魄,隔三岔五來到兒女石旁消愁解悶,雙淚滾湧,面上紅顏失卻,天碑石及至弱不禁風,慢慢地她絕望了,一不做二不休要告別人世。她緊閉雙眼,咬緊牙關,正要向兒女石上撞去。這時,忽然一隻手緊緊拉住他的衣服:“夫人,何故如此輕生?”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扯住她問。
夫人不言語,只是淚流不止,淚水打得衣衫濕透。許久,夫人便將自己不能生育,丈夫冷落自己的事説出,説自己生不如死,死了一了百了……
天碑石 天碑石
老翁聞罷,便道:“你若想生兒育女,我交給你兩枚銅板幣,這銅板幣只可投兩次,你站在那路邊往石巖上拋擲,只要正面朝上,便能生子,反面朝上,就是千金,而銅板幣若是在岩石上立不穩落下來,那便無兒無女了。此乃天機,不可泄露於他人。”
夫人聞之,將信將疑,她見老翁誠篤之至,厚道可信,便抖擻精神,將手中的銅板幣拋向岩石,“噹噹”兩聲脆響,銅板幣穩穩地在岩石上正面朝上是個兒子。夫人一陣心喜,再一次將銅板拋向岩石,又是穩穩站在岩石上,反面向上是個女兒。老翁哈哈一笑説:“夫人,你命中大富大貴,恭喜你啦!一年之後,你將鴻運臨門,喜得龍鳳雙胞胎……”
夫人聞之,喜上眉梢,樂在心頭,待她要致謝老翁時,老翁卻蹤影不見了。
一年之後,縣令夫人果然生下了一男一女雙胞胎,兩個小生命哇哇墜地不久,就會言語,通曉古今,成為當地奇談。
自此後,縣令與夫人和好如初,日月甜甜蜜蜜,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
縣令夫人拋銅板得龍鳳兒女之事傳出後,一些新婚夫婦紛紛前來拋銅板一試靈驗,百試百靈,無一錯者,這習俗一代一代沿襲至今,有詩為證:
千載滄桑兒女石,強骨壯筋固根基。
拋板只為求兒女,後代香火續萬世。

赤山仰天大佛

仰天大佛 仰天大佛
站在赤山法華院三佛寶殿殿門外南眺,對面山上可見一座高約80米,長約280米的山頭,其形狀酷似一尊大佛仰天而躺,一付高枕無憂、睡意酣暢的樣子,這便是令國內外來賓歎為觀止的奇觀——仰天大佛。
相傳東漢永平八年(公元65年),漢明帝夜寐寢宮,夢見一位高數丈、虎背闊肚的神人,身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口中唸唸有詞,但不知説的是什麼。漢明帝醒來一身冷汗,不知是吉是兇,是禍是福。便問臣下太史傅毅。傅毅説:“臣觀《周書異記》測西方將有得道者,號曰佛,福佑千秋萬代,不日將至此也。陛下所夢,吉也。實乃大富大貴,大吉大利。”
漢明帝聞之,喜不自勝,遂譴使者出使西域,拜求佛法。使者行至大月氏國,偶遇在當地遊説佛法的印度高僧攝摩滕、竺法蘭兩位大師,得見梵本佛經數十萬言及釋迦牟尼白氈佛像。東漢使者恭請兩位高僧赴漢弘法傳教。梵僧便用白馬馱佛經、佛像同返古都洛陽,明帝極為禮重二僧,視為坐上賓,躬親迎奉並請其禪居鴻臚寺。次年伊始,諭旨在洛陽都城西雍門外御道北端興建僧院,為褒獎和銘記白馬馱經不辭勞苦之功,便命名為“白馬寺”。塑釋迦牟尼巨幅大佛像供奉寺內。大佛像兩旁站立的是十大弟子之一的摩珂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佛寺興建竣工後,明帝親躬相拜,文武百官、庶民百姓跪者絡繹不絕,一時香火嫋嫋,瑞藹飄飄。
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説話的工夫到了公元446年,北魏道武帝為了鞏固以皇帝為首的封建中央集權制,維護統治,下旨全國毀寺拆院,禁絕佛教。頃刻之間,廟宇皆毀,攝摩滕的十代傳世弟子白馬寺主持達摩為護佛法,攜帶經文,連夜東逃。一路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一日來到赤山腳下,但見東方汪洋茫茫,巨浪滔天,擋住去路,西望諸峯相連,谷幽林深,匆忙間,他一頭扎進西山的小路。

赤山望鄉石

望鄉石 望鄉石
再説被姜尚封在此地的赤山明神,連日來一直心神不寧,此次毀佛之劫難,天數已定,他算來算去,近日必有一高僧避難到此,因而一直留意找尋,今見達摩到來,明神驚喜備至,急忙躬身相迎,説明原委,並設宴為達摩接風洗塵,達摩感激不盡,明神説:“佛之逢劫,深感痛惜,發揚光大之時指日可待,亦不必憂慮。”達摩言道:“佛教自傳入本國以來,屈指已有五個世紀了,遇此劫難,實屬不幸。今天你我相逢三生有緣,善哉善哉!”明神道:“大僧數日驚勞,且先安頓休養,蓄足精神,明日再作討教。”
是夜,達摩輾轉反側,想師祖師父傳教至今,悉心至極,而今突降禍患,措手不及,我等不能護法,還有何面目見師父,所幸傳下之經法尚還完好。明神為人豁達,坦誠可信,又樂施善道,佛經託付與他定萬無一失,待我明日向他説去。
第二天,達摩見了明神,將心中之事一股腦倒了出來:“佛教自問世以來深得人心,流傳廣泛。今皇帝大逆不道,國無寧日,佛無居地,我將此經法託管於你,還望你多多勞神,保存下來,待將來重見天日之時,傳入佛家,我等幸甚矣!”明神接言道:“護佛護法,責無旁貸,高僧儘可放心。赤山亦是山清水秀之處,人傑地靈之所,你不如暫棲於此,待機弘法也不遲。”達摩連連點頭表示讚許。
達摩住下以後,念念不忘佛祖。一日他登上碑石峯,眼望東方浩瀚無垠的大海,耳聽身邊陣陣的林濤聲,心中感慨萬千。正在此時,捲來一股狂飆,剎那間,天地一片昏暗,漫山遍野飛沙走石。颶風停後,不見了達摩,但見他站過的地方,一尊達摩摸樣的石像高高地仰天而躺,後人有詩云:
姿容安詳無慮憂,仰眠千載度春秋。
星轉鬥移滄桑變,佛祖心中依然留。
頂禮膜拜朝聖者,香火繚繞夜與晝。
善哉善哉響赤山,盛世萬代享永久。

赤山紅門石

紅門石 紅門石
紅門石位於赤山主峯南坡半山腰處,因石頭象一扇大門,緊緊關閉着,又因石呈紅色所以叫做紅門石。相傳很早的時候,紅門裏面住着一個小夥,他是受太上老君之命來此修煉的,待五百年功成圓滿之後方可離去,天長日久,有許多妖魔鬼怪伺機搶佔洞穴,然而最終都是無可奈何以失敗告終,因為小夥有開關門的秘訣。
一天傍晚,有位少女忽然來到這裏,不等小夥發問,少女便求小夥救救她,小夥得知少女的身世後,稍一猶豫,便決心救她,於是趁着沉沉夜色,送少女而去,等小夥回到紅門洞時,他卻無法開啓紅門,一時他心亂如麻,這時一道閃電劃破天空,緊接着一聲驚天動地的雷響,雷聲過後,小夥不見了,卻見南山上聳立着一塊如雲的碑石,人們都説那小夥惹太上老君發怒了,豎了一塊天碑,鎮住了紅門不能開啓,所以民間就有了“碑石不倒,紅門不開”的説法。
另外還有一種説法,傳説有一天,一遊人至此,見紅石移動,洞門敞開,信步入內,見一端莊少女,趕着毛驢,在石碾上碾小米(穀子)。一鶴髮老者出迎,摯勤相待。臨別,老者抓一把小米相贈。遊人行至山腰,認為小米不珍貴,攥着手掌走路又不方便,隨手將小米撒入山間,歸家,告妻,並看手掌,見手指縫中留下的小米殼閃閃發光,留神細看,卻為金屑。頓曉,小米乃是金豆子。立馬急返山洞,門已閉。正巧,有山民直來,就問何時再開。山民指着對面山頭的碑石説:“碑石歪,紅門開”。此刻,又有一放牛娃趕來,插嘴説:“碑石歪,也不 坐禪石
開”。誰知,一語觸犯天機,紅門從此不開。緊閉的紅門,給人們留下憧憬。傳言:“洞內藏有金箔十八片,得一片,置山東一半”。
由此,求富者頻頻前來燒香跪拜,叩門求寶。時至今日,洞旁松林不得生長,常因香紙引燃被燒得焦頭爛額。
傳説紅門石洞裏不僅有寶,還建有瓊樓玉宇,並可以登上通往天堂之路。有一僧人夜夢神人相告,紅門已開,可昇天。僧人立即起來,朦朧間夾着經書,披着緇服,急奔紅門。不想到了以後紅門關閉,僧人昇天心誠,久候,變成石人,人稱僧人石。當時,僧人急奔紅門,一路扔下的經書、僧帽、僧靴,也變成了石頭。此景在洞口以西的山腰均可見。

赤山景區美食

石島菜餚主要以魯菜為主,歷史悠久,以烹製海味而著稱,特別是海鮮、小海貨的製作更具有特色。石島菜餚特別講究刀工、拼擺花樣、火候和味道,以清鮮、脆嫩、原湯原味見長。烹調方法多采用扒、溜、炸、炒、煎、蒸、烤等,主要風味菜有紅燒海蔘、手扒對蝦芙蓉乾貝紅燒海螺、油爆“天鵝蛋”、薑汁螃蟹、清蒸加吉魚、油炸萬壽菜、石島清湯等。
在海上公園裏,有300多米長的垂釣港可供200多人同時釣魚。有情侶灣可乘小船遊弋在海面上,您還可去趕小海、捉來螃蟹、撿來海螺自己做海鮮宴。您還可乘船到海上釣魚、親自到養殖區撈出扇貝、牡蠣等在船上煮熟,在船上吃海鮮。在海上公園的岸邊,設有雅緻的餐廳,還有水上餐廳。在海上公園的岸邊,設有雅緻的餐廳,還有水上餐廳。
您如果喜歡,還可住在漁民家中,吃漁家飯、參與漁民的勞動,充分體會現代漁民的生活。為了豐富遊客的生活,定期在海灘舉辦篝火晚會,表演石島大鼓等。
石島飯菜的做法多種多樣,其稱呼更是繁多:
烀—將面直接貼在鍋上,如烀粑粑。
蒸—將麪糰隔水放在蓖簾上做熟,如蒸餑餑、蒸發糕
氽—將生食在開水裏滾熟,如氽丸子。
煎—食物下鍋熬至水乾,如煎雞蛋
熬—將米或菜於與生水一起下鍋燒熟,如熬韭菜、熬白菜。
煮—把生食放在水裏燒熟,如煮餃子,煮麪條,因多數是在水燒開之後放入生食,故又稱“下”,如下餃子。
餷—慢火長時間的水煮,為避免粘鍋,煮時要勤翻拌。
炸—用油將食物炸熟,如炸魚。
炒—不加水或少加水將食物燒熟,如炒肉絲。

赤山主食

饅頭餑餑---棗餑餑豆餑餑、糕餑餑)、包子(發麪、燙麪)、餃子(餶扎)、地瓜餅、火燒、油餅、餡餅、發麪餅、花兒、千層餅等)、稀飯(米湯、餌)、乾飯(米飯:大米乾飯、撈乾飯、胡秫米乾飯、)、麪湯(大滷麪、炸醬麪、涼麪炒麪片兒湯疙瘩湯、雜麪湯、)、地瓜(熟地瓜幹烤地瓜、)等。

赤山副食

蔬菜、野菜、海菜豆沫,大醬蝦醬鹹魚等古老的風味小吃,原汁原味
麪條魚餅、小白蝦氽蘿蔔絲、涼拌毛蛤、炸小蟹、喝海蜇
這的主要特產:大花生,海蔘,大對蝦海米、鮑魚
如今在石島,大江南北各色佳餚你都可以品嚐的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