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尾青竹丝蛇

蛇亚目蝮蛇科动物
收藏
0有用+1
0
赤尾青竹丝(学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蝮蛇科竹叶青蛇属的中小型毒蛇,台湾六大蛇类之一,又称赤尾鲐、福建竹叶青。其特征为三角形头部密布细小圆鳞,虹膜红色,通体草绿色,雌性腹侧具白色纵线,雄性另有红色纵线相伴,尾部末端呈砖红色,体侧具热感应颊窝 [1-3] [5]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栖息于树林、竹林、溪边灌木或农田等环境,昼伏夜出并借助保护色隐匿捕食,主要以蛙类、蜥蜴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1-4]。攻击时会颤动尾部,虽毒性较弱但为台湾咬人率最高的毒蛇 [1] [5]。繁殖方式为卵胎生,每胎产3-15条幼蛇。因栖息地与人类活动范围高度重叠,常因人为捕杀面临种群威胁 [1] [3]
外文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中文学名
赤尾青竹丝
中文别名
赤尾鲐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爬虫纲
圆鳞目
亚    目
蛇亚目
蝮蛇科
亚    科
赤尾青竹丝科
毒蛇、青蛇
分    布
赤尾青竹丝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

简介

播报
编辑
学名: Trimeresurus ste霉旬请jnegeri,台湾整盼才炒院拜热六大蛇之一。
赤尾青竹丝是台湾地区最常见,数量最多的毒蛇,又成为赤尾鲐。中小型蛇,属于蝮蛇科的毒蛇。头部为典型三角形,其上密晚员旬布著细小之圆鳞,屑局壳在野外很容易认射体出。全身樱章纸为草绿色、翠绿色或深绿色,尾巴末端为砖红色或暗红色。雌蛇在腹侧有白色或黄白色的细纵线,雄蛇除了此一白色的细纵线外,在其下缘另有一条砖红色的细线相接邻著。在鼻孔与眼睛之间有一明显的头窝,可感觉热以确定攻击对象。尾部短小,可缠绕在其他巴良物体上。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小型毒蛇,又名赤尾鲐,体色以绿色为主,常有人将其与无毒的青蛇相混淆,背鳞列数为21列。 [1]

栖息及生活环境

播报
编辑
赤尾青竹丝喜欢栖息在中低海拔的小山区和平地之树林、灌丛、草丛林、溪流、水田、果园和农作地等环境,适应力强,能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有时在山区住家附近的瓜棚或柴堆也可发现。因其体色与环境相似,保护色极佳,很不容易被发现。在本省,此蛇的咬人率占第一位,幸好其毒性较弱,致死率只有1~2%。白天夜晚均会活动,但以夜间活动较为频繁。性情凶猛,攻击性强,在攻击或防卫时,尾巴会颤动。以两栖类、蜥蜴、鸟类和老鼠为食物。卵胎生,可产3~15只小蛇。

广泛分布

播报
编辑
赤尾青竹丝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数量极为普遍。

品种介绍

播报
编辑
其与无毒的青蛇在形上可明显区分的特征是:
1.赤尾青竹丝的颈部细长,头呈明显的三角形;青蛇头部则为椭圆形。
2.赤尾青竹丝的身体两侧有一条自颈部延伸至尾的白色纵线;青蛇则无。
3.赤尾青竹丝之尾部为砖红色;青蛇则为通体绿色。大部分雄性赤尾青竹丝体侧的白色纵线下,尚有一条红色纵线。 [1]

生态习性

播报
编辑
赤尾青竹丝的族群数量很多,且栖地型态极为广泛,由平地到两千多公尺山区的各类型环境多能发现到它的踪迹。常缠绕于灌丛或矮树枝上休息或静待蛙、鼠、鸟类等猎物经过捕食之。

繁殖

播报
编辑
多于夜间活,卵胎生。刚出生的幼蛇其平均吻肛长为20.8cm,尾长为4.8cm,重约4g,其后腹部3到6列尚未愈合的腹鳞,一年左右这些鳞片会完全愈合,也就看不到这个肚脐的痕迹。
幼蛇诞生后即可四处游走,母蛇对他们并无特别反应。仔蛇会在产出后一星期内蜕第一次的皮。赤尾青竹丝幼蛇,若在成长初期给予等量的食物,两性个体的成长速率并无差异 ,在食物充足的生长条件下,雌雄两性个体均能分别于12个月和10个月左右达到性成熟体长,雄性的性成熟吻肛长约37cm,尾长约9cm,而雌性则分别为43cm和9.5cm。雄蛇的体侧有一白色和鲜红色的细纵带,而雌蛇的纵带则为白色,不过少数的雄蛇也只有白色的细纵带,而更少数的雌蛇是具有正常雄性的特徵。
成熟的雄性个体在夏季进入产生精子的高峰,而在其他季节内,输精管内依然可储存少量精子,因此雄蛇可能全年均可交配 。然而交配高峰期则发生于秋冬两季,在这两个季节雌雄两只蛇身体紧密相依,有时雄蛇会以体侧或头部摩擦雌蛇的身体,这样的行为常可达数小时以上。其它时候他们几乎都是单独行动。 幼体-赤尾青竹丝的幼蛇
刚孵化出的幼蛇,体型与构造与成蛇有些差别,型态的比例与身体的颜色都略有不同。

面临问题

播报
编辑
人为打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