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仄五銖

鎖定
赤仄五銖,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命令京師鍾官鑄“赤仄”(赤側)錢,面文“五銖”,以一當五行用,世稱“赤仄五銖”。
中文名
赤仄五銖
所屬年代
公元前115年-前113年
出土地點
陝西
文物介紹
赤仄五銖是武帝時期郡國五銖向三官五銖過渡時期的作品,行用兩年後廢止。
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平準書》中記載:“郡國多奸鑄錢,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鐘官赤側,一當五,賦官用非赤側不得行。......,其後二歲,赤側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
赤仄五銖 赤仄五銖
赤仄五銖鑄工精緻,銅質精良,顏色黃赤,幣面平整,形體較厚重,直徑多25 ~26毫米,五銖二字優美深峻,朱字上部筆畫方折,精修穿廓,背郭特徵顯著。
1.錢體厚重,工藝精整,銅色殷赤。基本上錢重達到4克。(注:以西漢一斤為250克算,一銖約0.65克,五銖約3.25克)過重或過輕都不是“赤仄”的標準。錢徑多在2.53釐米至2.57釐米,面穿廓極細,背穿廓寬厚清晰,穿寬多在0.9釐米至1釐米之間。2.鑄廓寬厚均勻,錢文點劃清晰。外廓厚度在0.2釐米左右,甚至穿上橫廓也筆實韻足,無一點含糊潦草之處。3.“五”字豎劃相交只取緩曲一種,“五”字上下兩橫或有出頭、筆劃纖細而流暢秀麗,觀之令人有賞心悦目之感。絕無“五”字扁體甚至如兩個“炮彈”相對者,更無粗劣錢文。“銖”字“金”旁四點作短豎而佈局疏朗,絕無字劃與穿廓擁擠模糊現象。
因“赤仄”五銖以一當五,並非在社會流通,只能用5個郡國五銖換1個“赤仄”五銖,充以賦税,“民不便,又廢‘赤仄’”,只鑄行了一年多的“赤仄”五銖,又於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改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三官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