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贛東北蘇區

鎖定
1927年12月,方誌敏等人領導了弋陽、橫峯起義,1928年4月,成立了中共弋(陽)、橫(峯)、德(興)中心縣委。5月上旬,在弋陽召開了第一次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建立弋陽蘇維埃政府。不久,橫峯縣蘇維埃政府也建立起來。1929年10月初,信江特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弋陽漆工鎮召開。會議通過了《信江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政府政綱》,正式成立信江蘇維埃政府,方誌敏任主席。1930年2月,贛東北蘇區範圍迅速擴大到兩倍以上,縱橫弋陽、橫峯、貴溪、餘江、萬年、鉛山、德興、上饒、樂平等縣200裏,人口由10萬增至40萬。
1930年7月,中共信江特委與原已成立的中共贛東北特委合併,成立新的中共贛東北特委,直接隸屬中共中央領導。與此同時,閩北崇安蘇區也與贛東北蘇區合併,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範圍擴大到閩北地區。1931年9月,中共贛東北省委和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先後成立。1932年11月和12月,原贛東北省委改名為閩浙贛省委,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也改名為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同時還成立了閩浙贛軍區。贛東北蘇區(以後發展成為“閩浙贛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六大蘇區之一,也被譽為中央蘇區有力的右翼和東北屏障。 [1-5] 
中文名
贛東北蘇區
基本信息
閩浙贛蘇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
組織建設
閩浙贛蘇區一經創立,
革命戰爭
當年在蘇區黨和方誌敏

贛東北蘇區根據地的創建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方誌敏受黨的委派,以全國農協特派員的身份,於9月由南昌回到江西省東北部的弋陽、橫峯地區,與邵式平、黃道等建立了20幾個黨支部,恢復了20多個農民協會和羣眾團體,重新點燃起弋橫地區的革命烈火。11月25日,方誌敏在弋陽九區窯頭村召集弋陽、橫峯、貴溪、上饒、鉛山(缺席)5縣黨員聯席會議。他在會上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出:“大革命已經失敗,但是中國革命要解決的問題,一個也沒有解決,革命形勢仍然存在。現在的辦法,只有重新革命,組織農民暴動,奪取政權,實行土地革命。”會議決定組織農民革命團,舉行年關暴動,制定了暴動綱領:“推翻帝國主義,打倒國民匪黨;剷除貪官污更,肅清土豪劣紳;廢債分田分地,建立勞農政府;如果中途變心,刀暫彈穿不救。”會議選出方誌敏、黃道、邵式平、方誌純等7人組成工作委員會,方誌敏任書記。同時成立暴動總指揮部,方誌敏任總指揮。這是一次重要會議,從此贛東北革命進人了武裝鬥爭的新階段,為弋橫起義作了重要的準備。
在湘贛秋收暴動計劃受挫的情況下,橫峯區委書記方誌敏首先組建起農民革命團,陽、橫峯的農民運動得到迅速發展。1927年12月,在方誌敏等的領導下,終於爆發了弋陽、橫峯起義。聲勢浩大的農民革命軍分五路向外發展,起義很快進人高潮。起義持續了兩個多月,區域縱橫百餘里,參加的農民達六七萬人。弋橫起義勝利後,農民羣眾熱情地歌頌:“湖塘塌塌嶺,出了個方誌敏,一心幹革命,為的是窮人。”
1928年4月,成立了中共弋(陽)、橫(峯)、德(興)中心縣委,方誌敏任弋陽縣委書記。正當弋橫起義取得勝利的時刻,江西軍閥朱培德派軍隊前來鎮壓,起義遭受挫折。根據新的形勢,方誌敏等決定改變鬥爭策略和組織形式,並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開始轉人以弋陽、橫峯、德興3縣交界的磨盤山為中心的游擊戰爭。方誌敏、邵式平等領導遊擊隊,與敵人在山上週旋苦鬥了一個多月。5月上旬,在弋陽召開了第一次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建立弋陽蘇維埃政府。不久,橫峯縣蘇維埃政府也建立起來。
在敵人殘酷搜山“清”的情況下,為了明確新的鬥爭方針,6月25日,在磨盤山主峯方勝峯的古廟裏,方誌敏主持召開了弋陽、橫峯兩縣常委聯席會議,黃道、邵式平、方誌純等20餘人參加。經過激烈的爭論,宣佈正式成立土地革命軍第2師14團1營1連。會議決定:一、由邵式平指揮40多名游擊隊員,打擊“清”之敵;二由方誌敏負責做爭取羣眾的工作,並帶6名游擊隊員鎮壓反動首要分子;三、派黃道等去貴溪一帶做秘密工作,負責開闢新的割據區域。方勝峯會議,是贛東北黨組織繼窖頭會議後的又一次重要會議,從此,贛東北由游擊戰爭轉為創造紅軍和蘇維埃運動的新局面。 [1] 

贛東北蘇區根據地的鞏固

在方誌敏等領導下,從1928年6月開始,經過1年時間,連續粉碎敵人4次搜山“圍剿”,增強了羣眾的鬥爭勇氣,擴大蘇區100餘里,人口8萬餘。1929年1月,剛剛當選中共江西省委執行委員的方誌敏,代表信江特委籌委會在貴溪汪家坪召開幹部會議,宣佈成立以黃道任書記的貴(溪)、餘(江)、萬(年)中心縣委。2月,方誌敏在弋陽九區主持召開信江地區中共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有弋陽、橫峯、貴溪、德興、鉛山5縣代表40餘人參加,成立信江特委,方誌敏為代理特委書記。從4月底開始,先後爆發了貴溪的周坊暴動,以及萬年、餘江的年關暴動,從而擴大了弋陽、橫峯、貴溪、餘江、萬年等縣蘇區,使幾塊割據區逐漸聯成一片。7月上旬,在周坊召開了貴溪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方誌敏在報告中總結了貴、萬、餘武裝起義的經驗。會議決定成立貴溪蘇維埃政府。會後,方誌敏以信江特委委員身份兼任貴溪縣委書記。
在弋陽、橫峯、德興、貴溪先後成立縣蘇維埃政府的基礎上,1929年10月初,信江特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弋陽漆工鎮召開。會議通過了《信江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政府政綱》,正式成立信江蘇維埃政府,方誌敏任主席。毛澤東當時十分重視贛東北蘇區的鬥爭經驗,指出:“朱德毛澤東式、方誌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經由鄉赤衞隊、區赤衞大隊、縣赤衞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紅軍這樣一套辦法的,政權發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的,等等的政策,無疑義地是正確的。”隨着軍事上的勝利,游擊隊逐步發展為“江西紅軍獨立團”。
1930年2月,贛東北蘇區範圍迅速擴大到兩倍以上,縱橫弋陽、橫峯、貴溪、餘江、萬年、鉛山、德興、上饒、樂平等縣200裏,人口由10萬增至40萬。3月,召開信江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方誌敏連任主席。5月,方誌敏兼任信江軍委主席。7月,紅軍獨立團一度攻佔離蘇區較遠的“瓷都”景德鎮,使蘇區擴大到縱橫500餘里,人口約100萬;獨立團也從1000餘人發展到4000餘人。 [2] 

贛東北蘇區根據地發展

與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領導開闢創建信江蘇區的同時,和贛東北地區旺鄰的浙西南、皖南和閩北地區,在中共領導下革命鬥爭也蓬勃開展起來。特別是閩北地區的崇安縣,1929年10月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十五團,建立了以崇安上梅為中心的紅色區域。1930年5月,崇安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崇安大部及建陽北部、浦城西部以及江西鉛山東坑地區,都成為蘇區,人口約有20萬。
1930年7月,中共信江特委與原已成立的中共贛東北特委合併,成立新的中共贛東北特委,直接隸屬中共中央領導。接着,成立贛東北特區革命委員會。與此同時,閩北崇安蘇區也與贛東北蘇區合併,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範圍擴大到閩北地區。
1931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設立贛東北省的決定,中共贛東北省委和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先後成立。可是,由於中央代表曾洪易竭力推行王明“左”傾錯誤路線,強制紅軍執行其“持久圍攻堡壘”的錯誤戰略戰術,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隊於1931年7月發起的對贛東北蘇區的第三次“圍”,蘇區受到損失。直到1932年4月,方誌敏等堅決衝破“左”的束縛,率領紅軍主力靈活作戰,才變被動為主動,新開闢皖浙贛邊的(開)化婺(源)德(興)蘇區,推動皖南、浙西地區革命鬥爭的開展。1932年9月,方誌敏、周建屏率領紅十軍第二次進軍閩北,與閩北紅軍獨立團緊密配合,殲滅和擊潰國民黨軍6個團,取得第四次反“圍”鬥爭第一階段的勝利。與此同時,贛東北紅軍在反“圍”鬥爭中得到新的發展,由原來的一個紅十軍擴編組成紅十軍(由原赤色警衞師升編)和紅十一軍(原紅十軍改編兩個軍)。紅十軍從閩北迴師,開到江西信江南岸,配合中央蘇區紅軍在撫河流域作戰。 [4] 

贛東北蘇區閩浙贛蘇區

鑑於贛東北蘇區範圍已擴大到閩北、浙西地區和皖南地區,經中共中央批准,1932年11月和12月,原贛東北省委改名為閩浙贛省委,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也改名為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同時還成立了閩浙贛軍區。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等機關駐江西橫峯縣葛源鎮。
1933年春,閩浙贛蘇區發展到全盛時期。其範圍包括贛東北的弋陽、橫峯、樂平、上饒、德興、玉山、萬年、餘干、餘江、貴溪、資溪、金溪、鉛山、廣豐、婺源、浮樑(景德鎮)、鄱陽、彭澤18縣,閩北的邵武、光澤、崇安、浦城、建陽、松溪6縣,浙西的開化、常山、江山縣,皖南的屯溪、休寧、石域、太平、祁門、至德、歉縣7縣。加上游擊區,整個閩浙贛蘇區範圍,地跨閩、浙、皖、贛4省邊境50餘縣,總人口達數百萬。
1933年4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和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決定以黎川為中心新劃設閩贛省。閩浙贛蘇區所轄的閩北蘇區和信撫蘇區,劃歸閩贛省管轄。這樣,閩浙贛蘇區的範圍有所縮小。但是,後來由於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閩北蘇區與中央蘇區閩贛省的聯繫被隔斷,1933年底,閩北蘇區又迴歸閩浙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領導。 [3] 

贛東北蘇區歷史評價

贛東北蘇區(以後發展成為“閩浙贛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六大蘇區之一,也被譽為中央蘇區有力的右翼和東北屏障。這塊根據地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項建設上曾顯示出生氣勃勃的景象,所以被毛澤東譽為“蘇維埃模範省”,因而也被蔣介石列為重點軍事“圍剿”的地區之一。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