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

鎖定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隨中原士族遷徙贛南而逐漸形成,遍佈會昌、上猶、于都等贛南各縣,其中尤以會昌縣的匾額習俗最具代表性。
客家門匾是贛南獨特的民俗文化之一,起源於漢魏時期的門閥制度。當時人們用匾額來標榜本族本户的功狀,將其作為崇尚祖訓、銘記歷史、注重家教、愛惜名節的傳統習俗,“衣冠南渡”後帶到南方並流傳下來。 [5] 
贛南世稱“客家搖籃”,南遷而來的中原世族大姓選擇聚族而居,為團結宗親、適應環境、抵禦外侮,每個村落建造了規模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並懸掛堂匾、功德匾、壽匾等匾額。經過歷代官方與民間鄉紳的共同努力,匾額習俗遂成為具有治理和教化功能的載體。 [3]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承與發展,集中體現了客家人崇尚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倫理觀念和價值追求,體現了客家人吃苦耐勞、開拓進取、崇先報本、和衷共濟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現象,贛南客家匾額習俗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廣泛的羣眾參與性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堪稱客家文化的一塊“活化石”。 [6]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於2014年11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4] 
中文名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
地理標誌
會昌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歷史淵源

匾額起源的時間甚早。《説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户冊。户冊者,署門户之文也。”額,即是懸子門屏上的牌匾。據段玉裁的《説文解字注》載,最早出現的匾額是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蕭何題寫的“蒼龍”“白虎”兩關之匾額。羊欣的《筆陣圖》中也記敍了此事:“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何使禿筆書。”翻看歷史文獻,有扁、額、牌等單稱的,也有匾額、牌額、牌匾等合稱的,匾額一般掛在門楣與檐頂之間,起到了封閉門上部到檐之間的空間的作用和點綴作用,它在宮廷、園林和祠堂中廣泛使用,因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而備受歡迎。
衣冠南渡”後,贛南成為客家先民駐足的第一站,匾額習俗也隨之帶到了贛南,並在贛南廣大客家地區得到了傳承和發展。贛南客家匾額文化的興盛與贛南鄉村聚族而居的地理形態有關。宋元以來,客家先民扶老攜幼來到贛南,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大多選擇聚族而居的繁衍與發展的生存方式,直到現今仍然保留着許多大姓聚居一村的現象。為了敦宗睦族,尋根問祖,凝聚宗族力量,贛南客家先民修建了規模不同或支系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各種祠堂都有掛堂匾和其他匾額的習俗。
匾額在贛南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一般來説,贛南客家匾額主要有堂匾、功德匾、壽匾三大類。堂匾一般體型較大,以長方形居多,字體亦較粗獷,匾飾相對簡潔,主要突出“某某堂”的標識功能。功德匾和壽匾的大小不一,形制多樣,講究書法、圖案、印、雕、色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
隨着大姓家族在基層社會的影響力日趨重要,贛南客家匾額逐漸成為了具有教化鄉邦和鄉村管理功能的主要載體,在歷代官方與民間鄉紳的共同努力下,利用匾額這種民俗文化,對鄉村治理與教化作用不斷得到充分的發揮。從宋元至民國近一千年來,贛南客家匾額這一民俗文化可謂長盛不衰。近年來,會昌縣十分重視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承與發展,興建了“百匾堂”,展出贛南客家有代表性的民間匾額130多方。匾額習俗體現了贛南客家敦宗睦族、崇文重教的文化特質,對鄉村治理髮揮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3]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規制和儀式

在贛南客家民間,掛匾是一件極其嚴肅的大事。為此,各個姓氏對於掛匾都作出了相關的嚴格規定,族人必須遵守,不得違反。據傳承人肖天長介紹,贛南客家匾額具有很強的民俗性,從規制到儀式都有一套獨特的程序。
製作中的匾額 製作中的匾額 [7]
贛南客家掛匾儀式包括資格規定、申請、定匾、遊匾、祭匾、揭匾、掛匾、辦酒席等一套程序,其中資格規定指各姓氏祠堂嚴格規定了哪些人有資格在祠堂內掛匾,申請要註明用途、類型等,定匾即當事人定製匾額,遊匾則於掛匾頭一天由當事人抬匾遊村,祭匾則在祠堂內殺豬祭匾,揭匾由本宗族德高望重的長者實施,掛匾又稱“釘匾”即把匾額懸掛在祠堂的椽子上,辦酒席則於當天中午由立匾人家邀集親朋歡聚。 [3] 
1.規定。哪些人有資格在祠堂內懸掛匾額,各姓氏祠堂都有嚴格的規定,大致是:年齡在80歲以上(含80歲)、夫妻圓滿60年、兄弟合計300歲、博士生或教授文憑、縣(團)級及縣(團)級以上職務、對祠內貢獻支持特別大的。凡以上幾種類型之一者,如子孫滿堂,晚輩孝順者,方可在祠堂內懸掛一塊木製的匾額。
2.申請。如果有以上所列的幾種類型之一者,本人可口頭向祠堂理事會人員提出申請。其內容包括匾額的類型、內容、時間等。本人申請後,理事會的人員會及時召集人員研究,並將討論研究的情況告知當事人。
3.定匾。理事會將討論研究的情況告知當事人後,當事人專程到做(寫)匾額的店鋪,詳細告訴店主匾額內容、款識和掛匾的大體日期等。匾額上的文字過去都是由本族中字寫得最好的人負責,如今一般由店主負責書寫。
4.遊匾。在懸掛匾額的頭一天,當事人就得敲鑼打鼓,派人去接匾。匾額接回後,整個房系的老前輩(60歲以上的)及叔伯兄弟歡聚一起,由兩個年輕後生抬着匾額,走在隊伍最前頭,一路上,鑼鼓聲、嗩吶聲、鞭炮聲響徹雲霄,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從村頭游到村尾。全村遊一大圈後,就將匾額供在祠堂的供桌上。
5.祭匾:執事將大肥豬抬入祠堂內宰殺,豬血抹在匾額上,稱之為“殺豬祭匾”。這時,鼓樂齊鳴,整個宗祠都洋溢着熱鬧喜慶的氣氛。
6.掛匾:又稱“釘匾”。事先將匾額的兩頭繫上長長的繩子,站在兩邊樓梯上的人同時用力,將匾額慢慢地往上升,按事先安排好的位置,把匾額懸掛在祠堂的櫞子上。在懸掛匾額時,鑼鼓聲、鞭炮聲、嗩吶聲響徹祠堂內外,震耳欲聾。大家肅立在祠堂內,不得大聲喧譁。
7.揭匾:立匾人家要請本宗族德高望重的長者,把事先蓋在匾額上的紅布揭開。
8.辦酒席:當天中午,本宗祠理事會成員、立匾人家本房的叔伯兄弟及親戚朋友,大家歡聚一堂,共同祝福主人家人丁興旺、吉祥如意!
此外,據匾額習俗的傳承人肖天長介紹,匾額的製作也有很多講究,從規格來説,一般要符合“三、六、九”之數,否則不吉利;從匾額的行文來説,匾頭按“富、貴、貧、賤”的順序來行文,一般要選“富、貴”二字,匾尾按“生、老、病、死、苦”的順序來行文,一般要選“生”字。這些規制務必遵守,否則就要鬧笑話,貽笑大方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重要價值

贛南客家匾額隨着千餘年來北方中原士族的多次遷徙贛南粵北閩西而逐漸發展,形成了通過送匾、掛匾等活動,表彰先進,樹立榜樣以教化鄉邦的客家傳統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承與發展,集中體現了客家人的優秀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倫理觀念和文化素養。體現了客家人開拓進取、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的高尚精神。客家先民的文化特質以及嘉言懿行都在匾額習俗中得以代代相傳,歷久彌香。 [4] 
1.社會價值
(1)樹立人格理想,增進人際和諧。匾額是一種文化生命的符號,象徵着主人的品格與理想,有利於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和啓迪後人、催人向上,更有利於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
(2)提升社會道德,加強華人團結。贈送匾額比物質嘉獎更能肯定人的品格與貢獻,是最為珍貴而純潔的贈品。同時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於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具有促進作用。
2.藝術價值。“以匾學書,可得筆髓”。客家匾額往往身攜墨寶,是書法藝術的珍貴載體。大多數精美的匾額,其四周有許多藝術雕刻以雅傳俗,以俗映雅,可謂珠聯璧合。
3.史料價值。“以匾研史,可以佐志”。對研究古代文書制度、封贈制度、官吏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可以參考的實物資料。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傳承與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匾額習俗以表彰先進、樹立榜樣的方式,標榜和稱讚了受匾人的嘉言懿行與優秀品質,重新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對熱心公益事業的,家族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取得博士學位的,等等,宗族理事會都通過贈送匾額給予表彰。此外,在客家姓氏接譜活動中,外地宗親往往會通過贈送匾額以示慶賀。匾額習俗獲得了新生命,賦予了新內涵,經歷了一千多年傳承發展的匾額習俗,代代傳承,歷久彌香。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保護措施

2014年11月,“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7]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會昌縣文化館(會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