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成"是汉语常用动词,读作zàn chéng,国际音标为ㄗㄢˋㄔㄥˊ,其核心语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对他人主张或行为表示明确同意,如"赞成大家意见";二是指协助促成某事的实现,如"赞成其计"。该词在古汉语中写作"讚成",最早可见于《魏书》中"明贤赞成"的用例,体现了帮助促成的引申义。现代汉语中,"赞成"的近义词包括"赞同""支持",反义词为"反对""反驳",常见于表态性语境中 [1]。叶圣陶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使用的"大家都赞成",展现了该词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2]。
- 拼 音
- zàn chéng
- 注 音
- ㄗㄢˋㄔㄥˊ
- 词 性
- 动词
- 近义词
- 赞同、支持
- 反义词
- 反对、反驳
- 繁 体
- 讚成
基本释义
播报编辑
作为动词使用时,"赞成"主要承载双重语义功能:
- 1.表态性用法:表达对他人主张或行为的认可,如"我不赞成这个方案" [1-2],这种用法强调主观态度层面的认同;
- 2.行动性用法:指实际帮助完成某项事务,如"赞成其计"的表述既包含对计策的认可,也隐含促成实施的含义 [1]。
语义演变
播报编辑
从字源考察:
- 单字解析:繁体"讚"本义为赞美,"成"表示完成,二字组合后产生复合词义
- 古汉语用例:在《文明小史》第三十一回"一力赞成"的表述中,凸显了襄助完成的语用特征
- 现代转型:随着语言发展,第二语义逐渐弱化,主要保留表态性功能,如当代例句'赞成大家意见'更侧重态度表达
用例分析
播报编辑
典型语境应用呈现以下特点:
- 1.语法结构:
- 直接接宾语:"赞成改革方案"
- 搭配程度副词:"全力赞成""勉强赞成" [2]
- 2.语体差异:
- 书面语中保留襄助义,如文献记载"明贤赞成"
- 口语中多用于即时表态,如"我赞成这个提议" [1]
近义辨析
播报编辑
与相关词语存在细微差别:
- "赞同":更侧重理性认同,如"赞同学术观点",而"赞成"可包含感性支持
- "支持":语义范围更广,包含物质帮助,而"赞成"侧重精神认同 [1]
- "附和":常含被动意味,与"赞成"的主动性形成对比
学术研究
播报编辑
语言学界对"赞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 1.语义二重性:《现代汉语正误辞典》强调需根据语境区分表态与促成功能 [2]
- 2.感情色彩:《现代汉语褒贬用法词典》将其归为褒义词,但中性化使用趋势明显 [2]
- 3.历时演变:《辞源续考》考证其从具体行为支持到抽象态度认同的语义迁移过程 [2]
文化影响
播报编辑
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特殊表达模式:
- 表态机制:成为会议表决的标准用语,如"赞成的请举手"
- 成语衍生:催生出"一力赞成"等固定搭配,体现语言活力
- 跨文化对比:与英语'approve'存在语义不对等现象,后者缺少帮助促成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