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贊字鄉

鎖定
贊字鄉,隸屬於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地處乾安縣南部,距乾安縣城10千米。東與讓字鎮接壤,東南、南與安字鎮相連,西南與嚴字鄉毗鄰,西與道字鄉相交,西北與水字鎮相鄰,北與乾安鎮交界。 [1]  全鄉東西寬22.5公里,南北長15公里, [2]  行政區域總面積238.07平方千米。 [3] 
贊字鄉舊為蒙古族遊牧地;民國十三年(1924年),在此開荒聚落的有陶家窪子(後鞠字井);1983年8月,贊字公社改贊字鄉。 [1]  截至2018年末,贊字鄉有户籍人口21773人。 [3]  截至2020年6月,贊字鄉下轄16個行政村。 [4] 
2011年,贊字鄉農業總產值2.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600元。工業總產值3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 [1] 
中文名
贊字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
地理位置
乾安縣南部
面    積
238.07 km² [3] 
下轄地區
16個行政村 [4] 
政府駐地
贊字村
電話區號
0438
郵政區碼
131404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吉J
人    口
21773人(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 [3] 

贊字鄉建置沿革

贊字鄉舊為蒙古族遊牧地。
民國十三年(1924年),在此開荒聚落的有陶家窪子(後鞠字井)。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此開荒設井的有東贊字井、西贊字井、女字井、前鳴字井、後鳴字井、蓋字井、大率字井。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設贊字區。
1956年,贊字區改贊字鄉。
1958年,屬乾安鎮。
1961年5月,設贊字公社。
1983年8月,贊字公社改贊字鄉。 [1] 

贊字鄉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贊字鄉下轄16個行政村。 [4]  鄉人民政府駐贊字村。 [1] 
截至2020年贊字鄉行政區劃詳情
贊字村
競字村
父字村
敢字村
羔字村
景字村
前潔村
潔字村
後鳴村
鳴字村
女字村
豈字村
墨字村
大率村
前率村
鞠字村


贊字鄉地理環境

贊字鄉位置境域

贊字鄉地處乾安縣南部,距乾安縣城10千米。東與讓字鎮接壤,東南、南與安字鎮相連,西南與嚴字鄉毗鄰,西與道字鄉相交,西北與水字鎮相鄰,北與乾安鎮交界。 [1]  全鄉東西寬22.5公里,南北長15公里, [2]  行政區域總面積238.07平方千米。 [3] 
贊字鄉

贊字鄉氣候

贊字鄉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温熱多雨,冬季嚴寒少雪。光熱資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866小時,年均温度4℃,平均無霜期145天,土壤凍結期214天。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蒸發量為1870mm,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佔年降水量的72%。

贊字鄉自然資源

贊字鄉境內礦藏資源主要為石油、天然氣;贊字鄉是吉林油田主產區,年產石油150萬噸。 [1] 
贊字鄉地下總儲水量為2500萬噸/年,可開採量為1700萬噸/年,且水質好,深層地下水為重碳酸鈣型淡水,礦化度小於0.5克/升,灌溉係數大於6,酸度小於8,適合人類飲用及農田灌溉。

贊字鄉人口

2011年末,贊字鄉轄區總人口23038人。總人口中,男性13800人,佔60%;女性9238人,佔40%。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3000 人,佔99.8%;有蒙古、回、滿3個少數民族,共38人,佔0.2%。人口出生率4‰,人口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長率1‰。 [1] 
截至2017年末,贊字鄉有常住人口15313人。 [5] 
截至2018年末,贊字鄉有户籍人口21773人。 [3] 

贊字鄉經濟

贊字鄉綜述

2011年,贊字鄉農業總產值2.8億元,比上年增長47%;農民人均純收入8600元。工業總產值33億元,比上年增長45%,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比上年增長7%。 [1] 

贊字鄉農業

截至2011年末,贊字鄉有耕地面積22萬畝;大型農業機械100台(輛)。
2011年,贊字鄉農業總產值2.8億元,比上年增長47%;農民人均純收入8600元。
贊字鄉糧食作物以玉米、高粱為主,主要經濟作物為甜菜、蓖麻、紅辣椒、西瓜、香瓜、葡萄等。2011年,贊字鄉生產糧食8萬噸。
贊字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贊字鄉生產肉類180噸,畜牧業總產值0.9億元。生豬飼養量7萬頭,年末存欄4萬頭;羊飼養量6.5萬隻,年末存欄3.5萬隻;黃牛飼養量1萬頭,年末存欄0.8萬頭;家禽年飼養量70萬羽。
截至2011年末,贊字鄉累計造林5.3萬畝,林木覆蓋率9%。
2011年,贊字鄉水果種植面積1500畝,產量1850噸,主要品種有葡萄、李子、海棠等。
贊字鄉漁業以養殖鯽魚、胖頭為主。2011 年,漁業總產值900萬元。 [1] 

贊字鄉工業

2011年,贊字鄉工業總產值33億元,比上年增長45%,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2%。
2011年,贊字鄉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職工2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8.2億元,比上年增長12%。 [1] 
截至2018年末,贊字鄉有工業企業1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 [3] 

贊字鄉商業

2011年,贊字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比上年增長7%。 [1] 
截至2018年末,贊字鄉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綜合商店或超市94家。 [3] 

贊字鄉金融業

2011年,贊字鄉各類存款餘額5億元,比上年增長8%;人均儲蓄0.25萬元。各項貸款餘額0.5億元,比上年增長4%。 [1] 

贊字鄉郵政業

2011年末,贊字鄉有郵政局1個,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0千米,投遞點16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徵訂報紙、期刊0.5萬份(冊),業務收入23萬元。 [1] 

贊字鄉電信業

2011年末,贊字鄉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6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萬門,固定電話用户0.3萬户,比上年增加130户,電話用户普及率達到70%。移動電話用户1.5萬户,比上年增加0.2萬户,移動電話普及率為90%。寬帶接入用户0.26萬户,比上年增加500户。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20萬元。 [1] 

贊字鄉社會事業

贊字鄉教育事業

2011年末,贊字鄉有幼兒所1所,在園幼兒160人,專任教師10人。小學5所,在校生340人,專任教師7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00人,專任教師7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贊字鄉教育經費20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00萬元。 [1] 

贊字鄉科學技術

2011年末,贊字鄉有專業技術人才10人,經營管理人才2人,技能人才10人,農村實用人才300人。 [1] 

贊字鄉文化事業

2011年末,贊字鄉有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6個。各類文化專業户32個。各類圖書室11個,藏書20萬冊。文化健身廣場4個。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成員110人。
截至2011年末,贊字鄉廣播綜合覆蓋率100%。有中央1、中央2等39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户,有線電視用户1.9萬户,電視綜合覆蓋率95%。 [1] 

贊字鄉體育事業

2011年末,贊字鄉有體育場地2個。2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70%。 [1] 

贊字鄉醫療衞生

2011年末,贊字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6個,其中衞生院1個;病牀1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0.4張。專業衞生人員50人。
2011年,贊字鄉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萬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萬人,參合率90%;孕產婦死亡率為0。 [1] 
贊字鄉衞生院 贊字鄉衞生院

贊字鄉社會保障

2011年,贊字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67户,人數743人,支出55.2萬元,比上年增長2%;月人均61.9元,比上年增長1.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3人,支出9.2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62人,支出10萬元,比上年增長2.3%。農村醫療救助17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00人次,共支出100萬元,比上年增長7%。農村臨時救濟1000人次,支出20萬元,比上年增長3%。
2011年,贊字鄉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1人。社會福利中心1處,牀位50張,收養農村五保23人。年末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5300人,參保率53%。 [1] 

贊字鄉交通運輸

2011年,贊字鄉有縣鄉(鎮)級公路3條,總長60千米;有省道S301過境。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160輛,10噸位。 [1] 

贊字鄉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贊字鄉因鄉人民政府駐贊字村(贊字井)而得名。 [1] 

贊字鄉風景名勝

贊字鄉贊字鄉後鳴村“春捺缽”遺址羣

乾安縣“春捺缽”遺址羣分為後鳴字區、藏字區、地字區、滕字區4片。其中,距縣城約10千米的花敖泡東南岸的後鳴字區遺址,位於茫茫草原上,九百餘處台基高低錯落,綿延3公里,分佈範圍4.4平方公里,多為長方形。其特點是台基普遍高大,最高的近3米,最大的長方形台基長60餘米,其餘台基的規模均在80平方米以上。曾出土過六耳銅鍋、多處灶址、遼代輪齒紋陶片、粗白瓷片、金銀飾件、鐵器、石磨、獸骨、北宋銅錢等。 [6-7] 

贊字鄉靈山寺

靈山寺位於乾安縣贊字鄉後鳴村縣農職高中東側,周字泡西南側。靈山寺是應廣大信眾恢復重建三聖寺的要求,報請省宗教局批准建設,並更名為靈山寺。靈山寺名源於乾安縣海拔最高的靈丙山的“靈”字、“山”字,“靈山”寓意為乾安靈山秀水、人傑地靈;另為傳承乾安《千字文》地名文化,取《千字文》中第110句“畫彩仙靈”中的靈字;並接受松原市佛教協會會長釋明徹法師建議定名為“靈山寺”。 [8-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