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贈長沙公

鎖定
《贈長沙公》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共四章,詩人以長者的身份,一方面感嘆宗族的悠久歷史,讚美宗族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讚揚長沙公能繼父業,並勉勵其不斷進德修業,希望日後常通音訊。全詩在態度和藹、言懇意切之中,體現了詩人重視立身處世的積極人生觀和一種長者的風度。
作品名稱
贈長沙公
作品別名
贈長沙公並序
作    者
陶淵明
創作年代
東晉
作品出處
陶淵明集
文學體裁
四言詩

贈長沙公作品原文

贈長沙公(並序)
餘於長沙公為族,祖同出大司馬。昭穆既遠,以為路人。經過潯陽,臨別贈此。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
慨然寤嘆,念茲厥初
禮服遂悠,歲月眇徂
感彼行路,眷然躊躇
於穆令族,允構斯堂
諧氣冬暄,映懷圭璋
爰採春華,載警秋霜
我曰欽哉,實宗之光
伊餘雲遘,在長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東
遙遙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遠,行李時通
何以寫心,貽此話言
進簣雖微,終焉為山
敬哉離人,臨路悽然
款襟或遼,音問其先 [1] 

贈長沙公註釋譯文

贈長沙公詞句註釋

①長沙公:指陶延壽
②於:猶“與”。族:宗族,家族。
③祖:陶延壽是陶侃的玄孫,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非嫡系),這裏的“祖”兼指對方的曾祖父輩與自己的祖父輩。大司馬:東晉名臣陶侃,曾任太尉,封長沙郡公,後拜大將軍,死後追贈大司馬。
④昭穆:指同宗世系;古代貴族宗廟制度,二世、四世、六世居於左,叫作昭;三世、五世、七世居於右,叫作穆。既遠:指世次相隔已遠。
⑤路人:過路之人,指關係疏遠,彼此陌生。
⑥潯陽:地名,在今江西九江市,這裏是陶淵明的家鄉。
⑦同源分流:同一水源分出的支流,比喻同一宗族的不同後代。
⑧人易:人事變更。世疏:世系疏遠。
⑨寤:通“悟”,覺悟,醒悟。
⑩厥初:當初的始祖。語本《詩經·大雅·生民》:“厥初生民,實維姜源。”厥,其。
⑪禮服:服喪的禮服,這裏指宗族關係。古人因血緣親疏關係不同,喪禮之服也有別,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綢麻等五種。悠:遠,指關係的疏遠。
⑫眇(miǎo)祖:指年代久遠。眇,同“渺”。
⑬行路:行路之人。
⑭眷然:戀慕的樣子。躊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
⑮於穆:讚歎之辭。《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毛傳:“於,嘆辭也;穆,美。”令:美,善。
⑯允構斯堂:指兒子能夠繼承父業。允,誠信,確能;堂,正室,喻父業。《尚書·大浩》:“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若考:其父。底法:屋基的大小寬長;厥子:其子;矧:況且,何況。)意思是説,父親已經奠定建房的規模,兒子不肯為堂基,又怎肯繼續建造房屋?這裏是反用其意。
⑰諧氣:和諧的氣度。冬暄(xuān):像冬天的陽光般和暖。暄,暖和。
⑱映:輝映。懷:胸懷。圭璋:寶貴的玉器。這句是説長沙公的胸懷與可與美玉相映生輝。
⑲爰(yuán)採春華:光彩如同春花;這裏是形容長沙公風華正茂,功績卓著。爰,語助詞;採,光彩;華,同“花”。《宋書·高帝紀》載:“義熙五年(409),慕容超率鐵騎來戰,命諮議參軍陶延壽擊之。”可知陶延壽於義熙間頗立功業。
⑳載警秋霜:惕於秋霜之微;是説長沙公立身處事機敏練達而小心謹慎。載,通“再”,又;警,惕。
㉑欽:敬。
㉒實宗之光:實在是宗族的榮光。
㉓伊、雲:語助詞。遘(gòu):遇。
㉔長:長輩;指作者為長沙公的長輩。同:指同宗。
㉕逝:往,去;這裏指分別。
㉖三湘:泛指湖南,這裏指長沙公將返封地長沙。
㉗九江:指作者所在地。
㉘行李時通:經常互通音訊。行李,使者。
㉙寫:抒發,傾泄。
㉚貽:贈送。
㉛簣(kuì):盛土的竹器。
㉜為山:指建立功業。這裏是勉勵長沙公不斷進德修業,最終可以建成偉大的功業。
㉝敬:有“慎”的意思。離人:離別之人,指長沙公。
㉞臨路:上路,登程。
㉟款襟:暢敍胸懷。款,誠,懇切。遼:遠。
㊱音問其先:意謂可以常通音訊。 [1]  [2]  [3] 

贈長沙公白話譯文

與長沙公是同一宗族,祖先都是大司馬陶侃的後裔;由於世次相隔已遠,彼此也互不相識;這次路過温陽而得相會,臨別之際,以此詩相贈。
同一源頭分支流,世系漸遠人相疏。
感悟此理深慨嘆,因念彼此同初祖。
血緣宗親漸疏遠,歲月悠悠不停仁。
感嘆族親成陌路,猶豫徘徊心戀慕。
君為同族美名揚,弘揚父志功輝煌。
温文爾雅謙和態,美德生輝映圭璋。
風華正茂光燦燦,立身謹慎防秋霜。
可欽可佩令我贊,君為我族增榮光。
彼此偶然一相逢,我愧輩長忘同宗。
笑語歡言尚未久,君將離去各西東。
三湘遙遙君歸處,九江滔滔我意濃。
遠隔山川路途阻,頻將音訊互為通。
如何表達我心意,且送幾句肺腑言。
積土可以成高山,進德修業是聖賢。
願君此去多保重,相送登程意悽然。
路途遙遠難再晤,願得音訊早早傳。 [3] 

贈長沙公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長沙公原是晉大司馬陶侃的封號。據《晉書·陶侃傳》載,陶侃的五世孫陶延壽繼承了長沙郡公的爵位。陶淵明與他是同一宗族,比他長一輩。由於世次相隔已遠,彼此互不相識。兩人路過温陽而得相會,臨別之際,陶淵明以此詩相贈。 [1]  [2]  [3] 

贈長沙公作品鑑賞

贈長沙公整體賞析

這首詩共四章,詩人以長者的身份,一方面感嘆宗族的悠久歷史,讚美宗族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讚揚長沙公能繼父業,並勉勵其不斷進德修業,希望日後常通音訊。
陶淵明與長沙公雖然同宗,但由於支系略遠而形同路人,這不禁使頗重親情的陶淵明有些失意,“眷然躊躇”。但臨別之言,作者並無抱怨而是以長者口吻,述先祖之洪烈,贊宗族之美德,而長沙公又能“允構斯堂”,“實宗之光”,頌揚其繼承祖業的才識與功績。這是一種長者的期盼與肯定。“笑言未久,逝焉西東”道出即將離別的不捨,二人言談相投,惜別之情自然而生,“逝焉西東”乃見聚散匆匆,失意與悵然交滲其中。臨別寄殷勤之意這是必然,更何況二人又是同宗之親。此地一別有“三湘”“九江”阻隔,路途遙遠,希望能書信相通,聊慰相思之情。“進簣雖微,終焉為山”是作者對長沙公的勸勉,雖為臨別之言,但能見出作者勉勵長沙公繼續進德修業再榮宗族的真誠。
全詩以長者口吻娓娓道來,既道出自己與長沙公的宗族親情,又體現長者對晚輩的殷切關愛,語氣和藹,態度懇切,體現了詩人重視立身處世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對親情關係的敬重。 [1]  [3] 

贈長沙公名家點評

宋代楊萬里:“‘同源分流,人易世疎。慨然寤嘆,念茲厥初。’老泉《族譜》引正淵明詩意。而淵明字少意多,猶可涵泳。”
現代龔望:“至情敍來,使人不堪悽然。”(《陶淵明集評議》) [4] 

贈長沙公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着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5] 
參考資料
  • 1.    陳慶元等編選.陶淵明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9-13
  • 2.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3-17
  • 3.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9:15-19
  • 4.    龔 望.陶淵明集評議.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7-8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