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贈李愬僕射二首

鎖定
《贈李愬僕射二首》是唐代詩人王建組詩作品。這是作者贈給當時戍邊名將李愬的兩首七絕,全詩包舉唐朝的平蔡戰役,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地記錄了“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奇襲過程。
作品名稱
贈李愬僕射二首
作品別名
贈李愬僕射
作    者
王建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贈李愬僕射二首作品原文

贈李愬僕射二首
其一
和雪翻營一夜行⑴,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⑵,知是先鋒已上城。
其二
旗幡四面下營稠⑶,手詔頻來老將憂⑷。
每日城南空挑戰,不知生縛入唐州⑸。 [1] 

贈李愬僕射二首作品註釋

⑴和(huò)雪:大雪紛飛,人與雪混在一起。
⑵火號:舉火為信號。
⑶下:一作“著”。
⑷憂:一作“愁”。
⑸唐州:唐代地名,在今河南省境內。 [1]  [2] 

贈李愬僕射二首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彰義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割據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帶),與朝廷相對抗,嚴重地影響了唐王朝的鞏固和統一。元和十二年十月的一個風雪之夜,著名將領李愬發兵九千,以降將李祜、李忠義率三千精兵為前驅,急行軍六十里,首先襲擊了軍事要地張柴村,然後取道一條從沒有走過的險路,冒着大雪行軍七十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僅在一夜間,就攻下了頑敵老巢蔡州城,生擒了吳元濟。《新唐書》稱其“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王建這首詩就是描寫這次戰役的。 [3] 

贈李愬僕射二首作品鑑賞

這首詩以平蔡戰役為題材,抓住天氣的極端惡劣與部隊紀律的高度嚴明這兩個特點,着力刻畫,寫得生動形象,不落俗套。“和雪翻營一夜行”,“和雪”,與雪攪和在一起,説明是在大雪中行動;“翻營”,傾營出動,足見規模之大;“一夜行”點明是夜晚奇襲。這句詩七個字,分為三層,一層一轉,不但讀來鏗鏘有力,而且以詩句強勁的節奏再現了部隊頂風冒雪夜間急行軍的情景。“神旗凍定馬無聲”,緊承上句,軍旗都已經被冰雪凍得僵硬,不能飄揚。在如此奇寒之中,讀者會想到人該會怎麼樣。但接下去卻沒有寫人,而出人意外地寫了馬,他是以“馬無聲”來引導讀者去想象人的無聲。試想九千人的部隊在一夜之間要行軍一百三十里已屬不易,竟能做到人馬無聲,不但表現了軍紀的嚴明,也反映了將士的鬥志。“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這兩句沒有具體寫戰鬥的如何英勇激烈,只擷取了一個“遙看”的鏡頭:先頭部隊已舉火攻下了蔡州城,預先約好的火號到處燃起,照亮了州城的夜空。這一筆給讀者充分的想象餘地,展開了一幅壯闊的畫面。詩人不寫攻城的先頭部隊怎樣戰鬥,而寫後續部隊遙望城內的變化,不寫勝利後的喜慶,而寫標誌着勝利的燭天火號,這是經過精心構思,精心選材的。如果寫城上的戰鬥廝殺,則不免失於露,且寥寥數字不易概括傳神;如果寫勝利後的喜慶,則不免使人有曲終意盡之感,不能給讀者留下足夠的回味餘地。現在這樣寫,可謂恰到好處,説明詩人善於捕捉生活中最富於表現力的細節,而且妙於結構安排,使全詩生動真實而又韻味悠長。寫後續部隊是從“遙望”中看到連營大火獲得全勝消息的,説明他們尚未投身戰鬥,這就愈加使人感到戰鬥進行的順利和迅速,從而反襯出準備的充分和籌劃的精到。這一切,對策劃、指揮這場戰鬥的李愬來説,就是最好、最具體的讚頌了。
這首詩在結構上張弛有度。前兩句寫急行軍,節奏急促,情節變化快捷;後兩句寫勝利的火號,虛中見實,把戰鬥發展的高潮隱含在畫面中,別具匠心。 [3] 

贈李愬僕射二首作者簡介

王建(768—827),字仲初,穎川(今河南許昌)人。大曆十年進士。授渭南尉,調昭應縣丞,長期沉淪下僚,文宗時官終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後歸居成陽原。詩工樂府,與張籍齊名。所作《宮詞》百首別具一格,在傳統宮怨題材之外,又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今存《調笑令》詞四首,情韻悽怨悠長。有《王司馬集》。 [4]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60
  • 2.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446-447
  • 3.    絳雲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72-773
  • 4.    (清)朱孝臧編選;方青羽編,宋詞三百首彩圖館,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03,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