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賴姓

鎖定
賴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1]  主要出自姬姓姜姓。姬姓賴氏源自黃帝,出自國名。 [1]  姜姓賴氏源自炎帝,亦出自國名。
先秦時期,賴姓主要的活動地區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秦漢兩晉時,賴姓已經播遷到江南各地。宋朝時期,賴姓人口稀少,主要集聚在福建。明朝時期,賴姓大約有13萬人,主要集中於江西、廣東兩省,其次分佈於福建、四川。明末清初,賴姓進入台灣省。 [2-3] 
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76位。 [1]  據2013版《中華百家姓》,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0位的大姓,以廣東居多,約佔全國漢族賴姓人口的54%。 [3] 
中文名
賴姓
得姓方式
出自國名
得姓始祖
叔穎 [2] 
主要郡望
潁川郡、南康郡、河南郡、河內郡、松陽郡等
主要堂號
潁川堂、秘書堂、南康堂、河南堂等

賴姓歷史發展

賴姓姓氏源流

1、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烈山氏,屬於以國名為氏。
賴姓始祖叔穎 賴姓始祖叔穎
據《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記載,炎帝后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通厲,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 [1]  古時的烈山氏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名為氏,稱賴氏。 [3] 
2、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叔穎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等資料所載,周武王姬發有弟姬叔穎,是周文王姬昌的第19個兒子,他在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年)被封於賴(今河南潁川),子爵,後建立賴子國,史稱“賴子”。後遷都於汝寧(今河南息縣褒信鎮)。“賴”字在春秋時期字義與讀音和“厲”字相通,同音通假,因此賴子國也被稱為厲子國。至春秋時期周景王姬貴七年(楚靈王羋圍三年,前538年),賴子國為楚靈王熊虔(羋圍)親率大軍所滅。其王族後裔以及部分國民以故國名為姓氏,稱賴氏、厲氏,該支賴氏史稱賴氏正宗,是為河南賴氏,正確讀音作li,今讀作lai亦可,與息州厲氏同宗同源。 [1]  [3] 
3、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 
4、源於阿昌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阿昌族賴氏,一部分源出阿昌語“喇來”,因其尾音與漢語“賴”字諧音,故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冠以漢姓為賴氏;另有一部分是川、滇一帶的賴氏族人因避戰亂而融入阿昌族,將賴姓帶入阿昌族,世代相傳至今。 [1] 
5、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滿族賴布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後多冠漢姓為賴氏、欒氏、布氏等。 [1] 
6、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台灣省土著少數民族中有賴氏族入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士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賴氏,或內地賴氏族人因避戰亂逃至台灣省後融入土著族,或長者賜姓為漢姓賴氏,世代相傳至今。 [1] 

賴姓得姓始祖

賴姓得姓始祖是姬叔穎。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叔穎於賴,建立賴子國。到了周景王七年(前538年)癸亥,賴子國被楚靈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即賴姓,尊叔穎為始祖。 [2]  [4] 

賴姓遷徙傳播

據《姓氏考略》所載,最早的賴姓家族,居於古代潁川一帶,為周武王之弟叔穎後裔。秦漢時期,賴姓已有遷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載:“漢有交趾太守賴先,蜀零陵太守賴文。”這一時期,居於潁川的賴姓發展最旺,是為“潁川郡”。魏晉南北朝時,賴姓加人了為躲避紛亂由北方而南遷的隊伍之中,今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蘇、廣東等省均有賴姓足跡。宋元時期,賴姓又有大量南遷者。明朝末年,賴氏在台灣出現。 [3] 
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0位的大姓,以廣東居多,約佔全國漢族賴姓人口的54%。 [3] 

賴姓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960—1279年),賴姓人口稀少,福建是賴姓的主要集聚之地。 [2] 
明朝時期(1368—1644年),賴姓大約有1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二位。江西為賴姓第一大省,佔賴姓總人口的72.4%,佔江西總人口的0.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廣東(14.8%)兩省,這兩省賴姓大約佔賴姓總人口的87%;其次分佈於福建、四川,這兩省的賴姓又集中了10%。全國賴姓的人口聚集中心在贛粵閩地區。 [2] 
當代賴姓的人口已達到216萬,為全國第九十八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8%。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賴姓人口由13萬激增到216萬,增長了近16倍多。賴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1000年中賴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兩省,大約佔賴姓總人口的69%;其次分佈於四川、台灣、貴州,這三省又集中了21%。廣東為當代賴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賴姓總人口的54%,佔省總人口的1.5%。長江以南多賴姓,形成了以廣東為中心的華南賴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賴姓人口主要由東南部向華中和華南遷移。 [2] 
賴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是在兩廣、海南、台灣、閩贛湘貴四省大部、四川中部和東南,每平方公里的賴姓人口達到0.5人以上,特別在兩廣交會地區和海南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賴姓人口在3人以上。賴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0.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佔國土面積的12.8%,賴姓人口大約169.4萬;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87.2%,賴姓人口大約76.6萬。 [2] 
賴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賴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地區。在廣東大部、福建大部、台灣、海南、江西南部、浙江南端、湖南東南、廣西東南、貴州西北地區,賴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6%以上,其中台灣、海南、閩粵的中心地區,這一比例在0.72%以上,這部分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6.2%;在廣東西北、廣西大部、湖南大部、貴州大部、四川中部和東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內蒙古東北角地區,賴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36%,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2%;其他地區賴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以下,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81.8%。 [2] 

賴姓姓氏文化

賴姓郡望堂號

  • 郡望
賴姓郡望主要有南康郡、松陽郡,此外還有:潁川郡”、河南郡”、河內郡”。 [4] 
南康郡:亦稱南野縣、南楚縣。三國孫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南野立南安縣。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南康縣,太康三年(282年)屬南康郡,治所在雩都縣(今江西于都)。東晉時期移治到贛縣,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康、贛縣、興國、寧都以南地。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南康國。齊、梁、陳、隋屬南康郡。唐朝時期又改為虔州,宋朝時期屬南安軍,元朝時期屬南安路。明、清時期屬南安府。
松陽郡:亦稱縉雲郡,松陽縣。西漢時期屬回浦縣地,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廢州復縣。唐乾元二年(759年)析南鄉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定,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東南部遂昌縣一帶。唐朝貞元年間,縣治由古市遷今址。 [4] 
  • 堂號
賴姓堂號主要有松陽堂、潁川堂、秘書堂,以望立堂的還有:南康堂、河南堂、河內堂、西川堂。此外還有:五常堂、五美堂、錫美堂、懷德堂、思敬堂、水聲堂、積善堂。
松陽堂:以望立堂。松陽在浙江西南。東晉孝武帝時有賴莊公官拜處州太守,遷居浙江松陽。莊公之子遇公,官拜江東太守,奏請松陽為賴氏郡望,晉安帝親書“松陽郡”三字以賜之。故賴氏有“松陽舊家”之譽。
潁川堂:以望立堂。賴氏族譜載:“賴氏之先本姬姓, 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孫穎公。宣王時賜封潁川,是為賴國。潁公之後,計十四世而國並於楚,子孫遂隱居潁川,以賴為姓,以潁川為郡焉。”故潁川為賴氏發祥之地,堂號“潁川”源此。潁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秘書堂:唐朝賴柴,從小聰明,七歲會寫文章,二十歲通九經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進士,拜崇文館校書郎。他不願擔此職,退居鄉里,人們把賴柴家叫作“秘書裏”。 [4] 

賴姓宗祠楹聯

  • 宗祠
賴姓宗祠
東圳牛肚灣賴氏宗祠(賴氏書房) 東圳牛肚灣賴氏宗祠(賴氏書房)
東圳牛肚灣賴氏宗祠(賴氏書房),雲安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雲安區白石鎮東圳村委牛肚灣村,是清、民國建築。 [5] 
武義和尚寮村賴氏宗祠 武義和尚寮村賴氏宗祠
和尚寮村賴氏宗祠始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期間於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焚燬,後賴姓子嗣於2012年籌資80餘萬元,重修了賴氏宗祠,恢復其原先三進三廳的原貌。 [6] 
增城小樓鎮臘圃村賴氏報德祠 增城小樓鎮臘圃村賴氏報德祠
據清《增城縣誌》記載,因賴麒卿屢立戰功,後遭敵軍暗算遇難增江河中。邑人吏部尚書張度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在邑中建廟祀之,名為報德祠。由宋代的寺、明代的祠、清代的塔組成,分為報德祠、倉沮聖廟、景星塔三部分。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臘圃村賴梓、賴維城、賴道中等人倡議下,三處合一,重新修葺,更名為報德祠。報德祠額匾是明萬曆兩廣參知邢祚昌題,匾下兩旁楹聯是清代著名學者、詩人俞樾所撰,儀門上的“明皇恩報德”是洪武皇帝誥封,它與殿、堂上的洪聖殿、穎川堂、武德閣互相輝映,透露出賴麒卿的功德。 [7] 
  • 楹聯
秘書歸裏;御史敢言
——上聯典指唐代雩都人賴渠,字忱甫,7歲能寫文章,15歲通曉九經及諸子百家。乾元年間中進士後,授官崇文館校書郎,不去就任,退居田裏,人稱他住的地方為“秘書裏”。明代廣昌人賴瑛,字世傑,永樂年間進士,官御史,剛直坦正,遇事敢言。後官至參政。
秘書世第;積善家聲
——賴氏宗祠通用堂聯。
秘書世德;御史家聲
——賴氏宗祠通用堂聯。
松陽世德;穎水家聲
——賴氏宗祠通用堂聯。
志匡王室;名噪秘書
——典指明賴瑛唐賴慄事典。
水源木本;聲遠韻長
——廣東羅定市賴氏宗祠“水聲堂“通用聯。
好古家聲遠;秘書衍族長
——賴氏宗祠“秘書堂“堂聯。
秘書遺後家聲遠;好古傳芳世澤長
——賴氏宗祠“秘書堂“堂聯。
思親篤念光前哲;敬祖虔誠蔭後賢
——賴氏宗祠“思敬堂“堂聯。
致信致誠,秘書世德;愛親愛族,好古家聲
——福建省賴氏宗祠“秘書堂“大廳正柱聯。
追本溯源,千秋思祖德;承前啓後,萬代念宗功.
——賴適中撰賴姓宗祠通用聯(福建省賴氏宗祠)。
穎水周封,綿延萬里裔孫傳四海;松陽晉敕,勃發千秋業績布九州
——福建省賴氏宗祠“秘書堂“大廳口柱聯。
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綱常大節;囑後裔繼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
——台灣省台中市賴氏家廟“錫美堂“聯。 [8] 

賴姓家譜文獻

江西萬載賴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外二卷,(清)賴永芳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宋)賴五郎
湖南平江賴氏祠譜四卷,首一卷,(民國) 賴紹先等纂修,民國三年(1914 年)木刻活字印本。 [9] 

賴姓姓氏名望

賴姓綜述

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賴姓歷代名人17名,佔名人總數的0.04%,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八十位;賴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7%,排在並列第一百六十七位。 [2] 

賴姓各代名人

  • 先秦兩漢
賴先:漢代交趾太守。 [10] 
賴丹:漢代校尉。 [10] 
  • 魏晉南北朝
賴恭,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人物。曾建言劉備稱帝。其子賴雄,曾任丞相諸葛亮的西曹令史。 [11] 
  • 隋唐五代
賴裴,江西省雩都(今于都縣)人,唐乾元年間進士,被任命為崇文館校書郎,未赴,退居鄉里,人稱其所居之地為“秘書裏”。 [12] 
  • 宋元
賴布衣(1101—1126),原名賴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故也稱賴布衣,又號稱“先知山人”,宋朝風水學家。 [9] 
賴祿孫,元朝寧化人(今屬浙江省),大孝子。延佑年間贛寇作亂,欲殺其母,祿孫以身蔽母曰:“寧殺我,勿傷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祿孫含唾煦之。 [12] 
  • 明清
賴世隆,明朝清流人,宣德進士,官編修,曾獻策平定鄧茂作亂,招集散亡盜賊十餘萬,功勳卓著。 [12] 
賴禮,明代政治人物、進士。南康(今江西贛州)人。永樂二年中進士,後歷任武功縣、興寧縣、沅江縣知縣,死於任上。 [12] 
賴鏡,清代畫家,詩、書、畫俱精,時稱“三絕"。 [12] 
賴漢英,清代太平天國將軍。 [10] 
賴文光,太平天國將領,封遵王。金田起義時任文官,後改任將領;天京失陷後,成為東捻軍的首領,後兵敗被清軍俘殺。 [11] 
  • 近代以來
賴傳珠上將 賴傳珠上將
賴傳珠(1910.4.3-1965.12.24),江西省贛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新四軍主要領導人之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指揮員和政治工作領導幹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3] 
賴毅(1903-1989),原名賴玉生。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4-15] 
賴達元(1917.10-2010.07),江西石城人。曾參加百團大戰和上黨、淮海、西南等戰役。1961年晉為少將。 [16] 
賴光勳(1914-2003),永定縣仙師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7] 
賴春風(1913—1993),江西寧岡人(今屬井岡山市)。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唯一的一名井岡山籍開國將軍。 [18] 
賴金彪(1906—1935),廣東大埔縣人,1906年出生於福建長汀,閩東工農遊擊第七支隊創建者,革命烈士。 [19] 
賴寧(1973—1988), 原名賴麟,四川石棉人,1988 年5月獲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授予的“英雄少年”稱號。 [9] 

賴姓研究考證

姓氏考略》:“《風俗通》曰,春秋時有賴國,其後以國為氏,望出潁川、南康、河南。”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