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質量標準

鎖定
質量標準是指對產品的結構、規格、質量、檢驗方法所作的技術規定。按照《標準化法》和《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我國的標準體系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等構成,同時採用和轉化使用國際標準。對企業來説,為了使生產經營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則從原材料進廠,一直到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必須有相應標準作保證。它不但包括各種技術標準,而且還包括管理標準以確保各項活動的協調進行。 [1] 
中文名
質量標準
依    據
產品生產,檢驗和評定質量
表    示
定量
包    括
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

質量標準主要參數

產品質量標準是產品生產、檢驗和評定質量的技術依據。產品質量特性一般以定量表示,例如強度、硬度、化學成分等;

質量標準內容

完整的產品質量標準包括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兩個方面:

質量標準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是對技術活動中需要統一協調的事物制訂的技術準則。根據其內容不同,技術標準又可分解為:基礎標準產品標準方法標準三方面的內容。
1、基礎標準:是標準化工作的基礎,是制訂產品標準和其他標準的依據。常用的基礎標準主要有:
通用科學技術語言標準; 精度與互換性標準; 結構要素標準; 實現產品系列化和保證配套關係的標準; 材料方面的標準等。
2、產品標準:是指對產品質量和規格等方面所作的統一規定,它是衡量產品質量的依據。產品標準的內容一般包括:
產品的類型、品種和結構形式; 產品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 產品的包裝、貯運、保管規則; 產品的操作説明,等等。
3、方法標準:是指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證工作質量為目的,對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主要工作程序、操作
規則和方法所作的統一規定。它主要包括檢查和評定產品質量的方法標準、統一的作業程序標準和各種業務工作程序標準或要求等等。

質量標準管理標準

所謂管理標準是指為了達到質量的目標,而對企業中重複出現的管理工作所規定的行動準則。它是企業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的依據和手段。管理標準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生產經營工作標準。它是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具體工作的工作程序、辦事守則、職責範圍、控制方法等的具體規定。
2、管理業務標準。它是對企業各管理部門的各種管理業務工作要求的具體規定。
3、技術管理標準。它是為有效地進行技術管理活動,推動企業技術進步而作出的必須遵守的準則。
4、經濟管理標準。它是指對企業的各種經濟管理活動進行協調處理所作出的各種工作準則或要求。

質量標準標準類型

我國現行的產品質量標準,從標準的適用範圍和領域來看,主要包括: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部頒標準)和企業標準等。

質量標準國際標準

國際標準是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以及其它國際組織所制定的標準。
其中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它成立於1947年,到2002年它已有117 個成員,包括117個國家和地區。ISO現已制訂10300多個標準,主要涉及各個行業各種產品的技術規範。IEC也是比較大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它主要負責電工、電子領域的標準化活動。

質量標準國家標準

國家標準是對需要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訂的標準。1988年,我國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87年發佈的 《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等國際標準仿效採用為我國國家標準,編號為GB/T10300系列.它在編寫格式、技術內容上與國際標準有較大的差別。
從1993年1月1日起,我國實施等同採用ISO9000系列標準,編號為:GB/T19000-ISO9000系列,其技術內容和編寫方法與ISO9000系列相同,使產品質量標準與國際同軌,以利於適應“復關”形勢。我國的國家標準是採用等同於現行的ISO9000:2000標準,編號為GB/T19000-2000系列。

質量標準行業標準

行業標準又稱為部頒標準,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並報國務院標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在公佈國家標準之後,該項行業標準即行廢止。當某些產品沒有國家標準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範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則可以制定行業標準。

質量標準企業標準

企業標準主要是針對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企業標準作為組織生產的依據而產生的。企業的產品標準須報當地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已有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國家鼓勵企業制定嚴於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企業標準只能在企業內部適用。
規定產品質量特性應達到的技術要求,稱為產品質量標準。產品質量標準是產品生產、檢驗和評定質量的技術依據。
產品質量特性一般以定量表示,例如強度硬度化學成分等;對於難以直接定量表示的,如舒適、靈敏、操作方便等,則通過產品和零部件的試驗研究,確定若干技術參數,以間接定量反映產品質量特性。
參考資料
  • 1.    侯麗豔.經濟法概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