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賨州

鎖定
賨州,四川廣安市別稱,境內有賨城。今人愛説“賨州”,古人卻愛説“賨城”。
中文名
賨州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東北部
方    言
四川話
拼    音
cóng zhou

賨州人文背景

廣安城市風景
廣安城市風景(22張)
廣安四川省地級市,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故鄉。位於四川省東北部,東、南兩部分與重慶市墊江縣長壽區渝北區合川區接壤,西部與遂寧市蓬溪縣南充市嘉陵區高坪區相鄰,北部與南充市蓬安縣達州市渠縣大竹縣毗連。廣安是四川省唯一的“川渝合作示範區”和距離重慶主城區最近的地級市,重慶將廣安納入1小時經濟圈。
1993年7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安地區,1998年7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廣安地區設立廣安市。現總轄廣安區前鋒區嶽池縣武勝縣鄰水縣,代理管轄華鎣市,總面積約6344平方千米,市人民政府駐廣安區思源大道。
2014年“5.19”中國旅遊日主會場活動在廣安成功舉辦。

賨州名稱由來

廣安早期先民為賨人,境內有賨城。今人愛説“賨州”,古人卻愛説“賨城”。如:清乾隆版《廣安州志》中,廣安知州陸良瑜為《州志》作序落款時,便如此寫道:“知廣安州事平江陸良瑜西白題於賨城官署之退思軒並書。”清嘉慶重修《州志》,時任廣安知州吳栻作序落款時也是如此:“題於賨城官舍並書。”
這裏的“賨”,實指廣安的先民。根據史料所載,數千年前,生活在今湖北境內的一支部落的首領廩君,其後裔西遷至川東,在這一帶建立巴國。公元前11世紀,巴國軍隊參與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周滅商後,巴國被封為子國,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範圍為四川盆地東部嘉陵江流域和川東長江一帶,建都江州(今重慶市),其子民統稱巴人。而賨人為巴人分支,根據《四川州縣建置圖》,在秦朝時期,賨人主要生活在墊江縣(今合川)以北地區。據《廣安州志·兵紀》轉《華陽國志》記載,賨人又叫板楯蠻。
賨人之所以為“賨”,《太平環宇記》則載:“《晉中興書》雲:賨者,廩君之苗裔也……廩君子孫佈列於巴中,秦並天下,薄其賦税,人出錢四十,邑人謂賦為賨,遂名。”而《華陽國志》則載,劉邦稱帝后,特恩惠於賨民,並對羅、樸、昝、鄂、度、夕、龔這七姓賨民免予租賦。
廣安歷史上確有賨城,《南充建置沿革》(1991年出版)記載: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始安縣為賨城縣,縣治在今廣安縣金廣鄉……隋末移縣治於今廣安縣肖溪鄉王家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賨城縣為始安縣。由此算來,賨城作為縣名僅20年時間,且距清朝已有上千年曆史,但清代官員仍以賨城代指廣安,這是為什麼呢?記者認為,儘管賨城縣歷史較短,但歷代官員們卻把“賨”作為了廣安歷史文化的標誌,以至於今天,一些文人還念念不忘地説着“賨州”。
賨人的分佈範圍遠不止廣安,歷代廣安人樂把“賨”作為廣安的獨特標誌,這肯定不是僅20年曆史的賨城縣名所能影響的。記者分析,問題應出在他們對“賨城”二字的理解上——他們或許把“賨城”理解為賨人的都城了。
其實,賨人的都城,歷史早有定論。《太平環宇記》載:“故賨國城在流江縣(今渠縣)東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國都也。”據國內權威專家們今日之考證,即今達州渠縣境內的城壩遺址。
《太平寰宇記》是宋太宗趙炅時的地理總志,權威性較高,歷代多予採信,故清代新撰或增修《廣安州志》時常引用其中內容。若説廣安歷代的官人們從未關注過《太平環宇記》關於古賨國都的記載,或者説他們對這一記載持嚴重懷疑態度,都很難説得過去。那麼,廣安歷代官員對“賨城”有新解,一定是另有所據。
原來,依據仍然出自《太平環宇記》。除本文開頭所説《太平環宇記》有“渠江縣北十二里有古廢賨城”這一記載外,還載:渠江縣,本漢宕渠縣地,後漢又為賨城縣地。按此之説,賨城為縣名,早在後漢時就有了,而非《南充建置沿革》所載的隋開皇十八年。
因此,要破解“賨州”之説,還得從古賨城入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