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賨城

鎖定
賨城指的是早期宕渠所轄廣安的一座城池,境內有城池故名賨城,今人愛説“賨州”,古人卻愛説“賨城”。
中文名
賨城
拼    音
cóng cheng

目錄

  1. 1 解釋
  2. 記載

賨城解釋

清乾隆版《廣安州志》中,廣安知州陸良瑜為《州志》作序落款時,便如此寫道:“知廣安州事平江陸良瑜西白題於賨城官署之退思軒並書。”清嘉慶重修《州志》,時任廣安知州吳栻作序落款時也是如此:“題於賨城官舍並書。”
廣安歷史上確有賨城,《南充建置沿革》(1991年出版)記載: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始安縣為賨城縣,縣治在今廣安縣金廣鄉……隋末移縣治於今廣安縣肖溪鄉王家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賨城縣為始安縣。由此算來,賨城作為縣名僅20年時間,且距清朝已有上千年曆史,但清代官員仍以賨城代指廣安。儘管賨城縣歷史較短,但歷代官員們卻把“賨”作為了廣安歷史文化的標誌,以至於今天,一些文人還念念不忘地説着“賨州”。

賨城記載

古賨國、賨城是存在的歷史事實。賨城,歷史早有定論。《太平環宇記》載:“故賨國城在流江縣(今渠縣)東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國都也。”據國內權威專家們今日之考證,即今達州渠縣境內的城壩遺址。 [1] 
關於賨國都、賨城淵源雖有不同觀點,但關於賨國都、賨城存在的事實,文獻記載明晰,考古成果得到支撐。《華陽國志·巴志》“宕渠郡,蜀先祖置……長老言:‘宕渠蓋為古賨國,今有賨城、盧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宕渠縣“古賨國也,今有賨城。縣有渝水,夾水上下,皆賨民所居”。《太平寰宇記》載:“漢初置宕渠縣,即今流江縣北七十里,宕渠故城是也。其城,後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東晉末,為蠻獠所侵,因而荒廢……故賨國城,在縣東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國都也。”流江縣即今渠縣,文中的渝水指渠江,渠江流域便是賨人的聚集中心,今渠縣城壩遺址便是古賨國都、古賨城、漢宕渠城所在地。近年來的渠縣城壩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戰國至魏晉的墓葬以及兩漢時期的城牆、生活作坊,東漢時期的“宕渠”文字瓦當,證明了該遺址就是兩漢時期的宕渠城,亦即古賨國都、古賨城所在地。漢代的宕渠縣乃秦代的宕渠道。《續漢志·百官志》“凡縣主蠻夷曰道,皆秦制也”。裏耶秦簡8-657號顯示,秦代設宕渠道。説明宕渠因是“蠻夷”賨人聚居區而以“道”統之。有學者對宕渠縣轄區各地歷史沿革逐一考證後認為,今萬源、城口、宣漢、達縣、開江、渠縣、大竹、鄰水、廣安、嶽池、南江、巴中、通江、平昌、儀隴、營山、旺蒼17縣之地是古賨國的範圍,也是秦漢時期宕渠縣轄地,現渠縣城壩遺址便是處於故賨國都城位置的漢代宕渠城遺址。
賨城縣以古“賨城”名作縣名。民國《渠縣誌》載:“古渠(縣)、大(竹)、達(州)、廣(安)、南(充)、梁(平)等處,通號賨城,猶之通號宕渠也。”宕渠所轄範圍的區域多稱本地為宕渠、賨城,故有渠縣、廣安、開州、營山等5處賨城之説。而賨城並不見於西漢的《漢書》和南朝宋的《後漢書》,最早見於東晉的《華陽國志》和北魏的《水經注》,其真正意義上的賨城僅指現渠縣的古賨城。因古有賨城,故隋代將南朝梁設置的始安縣(廣安的第一個建置縣)改名為賨城縣,是以城名為縣名。清宣統《廣安州新志》載“今州北古賨城,非隋後之稱,蓋秦漢前之舊耳”。為此,人們習慣稱廣安賨城縣為廣安賨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