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賨國

鎖定
賨國,賨人建立的國家,有七姓,以盧(或作羅)、樸(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龔等七個姓氏組成的酋幫,叫賨國。渠縣城壩在春秋戰國時代,曾是古賨人所建賨國的國都,秦滅巴蜀後在此置巴郡宕渠縣。
中文名
賨國
別    名
宕渠
類    型
國家
時    代
春秋戰國
所在地
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土溪鎮
在古老歷史
長河一段輝煌中

賨國簡介

古之賨國都、宕渠治——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土溪鎮,在古老歷史長河一段輝煌中,記錄着板楯蠻(賨人)的歷史變遷。
土溪鎮地處川東北盆周邊垂,雨量充足,氣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利於人們的生息繁衍;背靠巍巍米倉山與大巴山,峻嶺層疊,朔造着人們獷達豪爽、剛毅頑強的性格;腹貫滔滔州、巴二河與渠江,碧波洪流,培育了人們活躍奮發、聰慧敏捷的素質;界分川陝,脈通秦楚,尖鋭複雜的社會矛盾、接連不斷的政治衝突與武裝鬥爭,既給人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又為眾多傑出的英才提供了充分展露聰明智慧的舞台。
土溪鎮之四周,山不太高,而多峯峻嶺,雄壘峭壁;原不太廣,可平地星落,沃野銜連,江河如網,水運暢達,有利於農耕、養殖、商貿和興學。得天獨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正好有利於人才輩出!他們無論是出生於這方沃土而建功於外,還是來自他鄉而立業於此,都名垂於世。
土溪鎮現轄東安村、流溪村、天井村、青神村和漢碑村。它地處天府之東華鎣山北段西麓,渠江之濱;襄渝鐵路於境內東側華鎣山麓北來南去,兩個站台聳立其上;達成鐵路入境東來西往,一個快車站昂立土溪場頭,宛如銀練落地,蛟龍奔騰,長翼凌空,大鵬奮飛。往昔,這裏孕育和表現古代巴蜀文化的一方聖土。

賨國歷史變遷

賨國古之賨國都

現在的土溪,2萬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距今1萬年至5千年前,就有原始村落。1980年——1982年,土溪所在的渠縣大義鄉羅爾頂村、共和鄉清河村(今屬報恩鄉)出土石斧、石錛、骨針、陶網墜、陶紡輪;土溪本土的上游村採集到一件貝殼形的青石砍砸器,這些正是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勞動工具。土溪城壩村出土的漢陶雞、陶鴨、龜鵝畫像磚、用作盛酒漿或糧食的陶鍾,以及漢代陶水塘。陶水塘系一個長42釐米、寬21釐米的紅陶模型,其上有堤埂,有閘門,塘裏有泥螺6只、鱉1只,鰱魚、蟮魚、鯽魚各1條,由此可見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土溪城壩村現存有東漢時的陶水井43口,現有3口村民仍在繼續使用。其井一般深16米左右,井底順置空孔大陶缸,井壁用子母榫弧形磚圍砌,井徑1米左右,整個建造精美而適用。古代先民由漁獵到農耕。石器砍砸器等勞動工具的使用使當地的居民板楯蠻(賨人)定居,成為必然。由此,逐漸有了“城”的雛形,其形成至遲在約公元前1600年——前1047年的殷商中期;由此,有了“古之賨國都”,進而有了“宕渠城”,延至毀滅,歷經18個世紀。

賨國助周伐殷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武王親率大軍與各路會盟的人馬誓師牧野(今河南汲縣南),擺開與殷商決戰的威武陣勢,替天行道討伐暴虐之君紂。此役一舉潰滅殷商17萬人馬,近逼殷商國都朝歌,使紂王登鹿台投火自焚。史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鋭,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下,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華陽國志·巴志》)。

賨國漢初始稱賨

因作戰時常持這種木製盾牌,故稱“板楯蠻”。是古巴人的一支,稱“蛇巴”。後在漢初,始稱他們為“賨人”。“賨,南蠻賦也。”(依《説文解字》)“夷人歲出賨錢四十,謂之賨民”(據鄧少琴《巴蜀史蹟探索·巴史新探》)。古代賨人居住在川東地區嘉陵江、渠縣流域和長江北岸而以渠江流域為主要聚居地,常在西至閬中,東至雲陽,南至墊江(合川)一帶廣闊地區活動,而政治與軍事中心在宕渠,即今天的土溪。《華陽國志·巴志》有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誠。”此城即土溪城壩村古城遺址,就是“古之賨國都”所在地。這裏出土有戰國時的銅鍪、銅鉞及戈、矛、劍等兵器。

賨國秦置宕渠縣

公元前316年,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后元九年秋,秦遣大夫張儀、司馬錯舉兵伐蜀,冬十月,蜀滅。張儀貪巴富,順勢取巴,執王以歸。這裏所説的巴,就是包括嘉陵江與渠江流域的大片地域。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治地江州,今重慶市老城區),設宕渠縣隸之。治所宕渠城,就在今天的土溪城壩村“古之賨國都”。轄地包括今達州市、巴中市及城口、鄰水、廣安、營山等縣域,幅員近五萬平方公里。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到十一年(公元65年——68年)時任現令第五倫,全縣人口上萬户,為上縣。和帝永元年間(公元89年——105年)析宕渠縣之東置宣漢縣(志今達州市通川區)、析宕渠縣之北置漢昌縣(志今巴中市巴州鎮),宕渠縣轄今渠縣、大竹、鄰水、營山等縣域,治所未變。

賨國射虎刻石盟

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秦昭襄王時(公元前306年——前251年),白虎危害蜀、巴等郡,秦王重賞幕人除患,“國中有人殺虎者,邑萬家,金帛稱之。”重賞之下,勇夫豁出。賨人廖中藥、何射虎、秦精等做白竹弩於高樓,射虎,中頭三節。秦王嘉之曰:“虎歷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論功行賞時,秦王猶豫了:想兑現事前的許諾,又“嫌其夷人”——“南蠻西南夷”,還要“加官晉爵”?左思右想,終於有了新的嘉獎策略:“夷人”每户田在一頃以下者不交租税;雖有十妻也不交人頭税。

賨國九禾制佳釀

賨弓射虎,刻石為盟中的“黃龍”,即以黃金製成的龍形;“清酒”,即釀製時間較長、濃度較高、酒味較純的好酒。宕渠乃“酒鄉”之地,其腹心土溪至今還流傳着這樣的謠諺:“要吃酒,土溪走,土溪這方有好酒。”當時作為宕渠政治中心地域的土溪,所產“清酒”,正是“秦夷互不侵犯”的信物。《華陽國志·巴志》有記:東漢桓帝時(公元147——167年),宕渠出現了九穗之禾。此禾根豐、杆粗、葉茂,形似高粱的植物。射虎石盟當在公元251年,盟中有“夷犯秦,輸清酒一鍾”,此“鍾”乃古代計量單位,春秋時齊國的“公量”:四升為豆,四豆為區(甌),四區為釜,四釜為鍾,即640升。如今土溪城壩還留有陶水井43口(現有3口村民乃在繼續所用)、窯灶遺址,出土有戰國至兩漢的釜、甑、陶鍾(盛漿或盛糧食的器皿)、陶耳杯等文物。這告訴我們,以土溪為中心的宕渠,早在先秦就農業發達,糧食豐盛,善於釀造,超羣出眾。白酒中的土溪酒因以土溪獨特的泉水和酵土釀造而聞名巴山蜀水,價廉物美,暢銷不衰。“漢碑牌”38麴酒乃國家商業部優質產品,更是譽滿川內外。尤有以高粱為原料,經藥曲發酵精製而成的“咂酒”,甘美醇厚,更為一絕。過去農家蒸制,現已廠家釀製。咂酒把飲料和保健結合起來,以其高營養、高品位,走俏市場,瀟灑於宴席,有“渠縣咂酒,飄香神州”之譽。太平天國起義軍領袖石達開有詩詠曰:“萬顆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五龍抱住擎天柱,吸得黃河水倒流。”

賨國宕渠之淵源

宕渠,渠縣的古稱,始於戰國後期。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司馬錯和張儀滅巴蜀,公元前314年置郡縣,即有宕渠縣,隸屬巴郡(志江州,今重慶市區)。縣治古賨城,在今渠縣土溪鎮城壩村。轄地包括今達州、巴中兩市以及城口、鄰水、廣安、營山等縣,幅員面積近五萬平方公里。東漢明帝永平八年至十一年(公元65年——68年)時,人口上萬户,為上縣。和帝永元年間(公元89年——105年),析宕渠之東、北置宣漢縣(治今達州市通川區)、漢昌縣(治今巴中市巴州鎮)。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以當時所屬巴西郡(治閬中)東面的一片行政轄區,置宕渠郡,領宕渠、宣漢、漢昌三縣。東晉安帝時(公元397年——418年)地屬南宕渠郡(治今南充),東晉末(公元420年)毀於戰亂,縣治荒廢。南北朝劉宋(公元420年——479年)與蕭齊(公元479年——502年)時,仍屬南宕渠郡,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於郡裏置渠州。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改宕渠郡為流江郡。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渠州為宕渠郡,到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宕渠郡為渠州,宕渠作為縣郡行政區劃名稱,繼承了932年。隨後一千三百多年來,人們使用“宕渠”一詞,幾乎是“巴渠大地”的同義語。巴河西源是出自陝西南鄭縣米倉山南的渠江主源支流之一的宕水。源是宕水,流是渠江,顧源及流,就把這大片土地概括為“宕渠”。於是,就有了宕渠縣、宕渠郡……。
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宕渠賨人響應黃巾起義,被朝廷派遣的西園上軍別部司馬趙瑾屠殺。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定漢中,宕渠賨人李特的父親又率500家投歸。綜上,宕渠人口大量流失。東晉至成漢李壽、李勢時期(公元338年——347年),先後大遷原住貴州的僚人十萬餘户入蜀。據《北史·僚傳》記述,入蜀的僚人剛從原始社會末期進到奴隸社會初期,“散居山谷”,沒有統一的政權和首領。宋郭允蹈在《蜀鑑》中説,僚人“種類滋蔓,保據巖壑,依林履險,如履平地。性又無知,殆同禽獸,諸僚之中,最難以道義招懷也”。從東晉到南北朝,蜀中僚人最多時達到三四百萬口。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平蜀,成漢滅亡,僚人也遭到屠殺。東晉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僚人再覆宕渠,更施野蠻殘殺。於是“城邑空虛,士庶流亡”,“俘沒蠻僚,十不遺二”(《晉書》)。東晉末(公元420年),因僚人侵蜀的幾番踐踏,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古之賨國都”、赫赫宕渠城,已是一片廢墟,賨人徙遷他鄉,縣治荒蕪,縣署移理安漢(南充縣北)。經劉宋(公元420年——479年)和蕭齊(公元479年——502年),至南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於漢宕渠縣(治今土溪城壩)西南七十里置北宕渠郡,即今渠縣渠江鎮所在地。

賨國文獻記載

板楯蠻古居嘉陵江和渠江兩岸。《華陽國志·巴志》載:“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集解引郭璞曰:“巴西閬中有俞水,僚人(按指賨民,即濮人)居其上,皆剛勇好舞。”《華陽國志·巴志》“宕渠郡”下載:“長老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元和志》:“故賨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里。”《太平寰宇記》卷一三八:“古賨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國國都也。”流江縣為後來的渠江縣。板楯蠻初居此,當從嘉陵江東進而來。按盾又稱為渠,《國語·吳語》:“奉文犀之渠”,韋昭注曰:“文犀之渠,謂楯也。”宕渠、渠江等名稱,當由板楯蠻所居而得名。
《華陽國志·巴志》“宕渠郡,蜀先祖置……長老言:‘宕渠蓋為古賨國,今有賨城、盧城’”。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宕渠縣“古賨國也,今有賨城。縣有渝水,夾水上下,皆賨民所居”。
《太平寰宇記》載:“漢初置宕渠縣,即今流江縣北七十里,宕渠故城是也。其城,後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東晉末,為蠻獠所侵,因而荒廢……故賨國城,在縣東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國都也。”流江縣即今渠縣,文中的渝水指渠江,渠江流域便是賨人的聚集中心,今渠縣城壩遺址便是古賨國都、古賨城、漢宕渠城所在地。
《續漢志·百官志》“凡縣主蠻夷曰道,皆秦制也”。 [1] 
在商代中期(公元前1300年左右),以宕渠流域城壩為中心,建立了賨人部落聯盟上層七姓大族酋長國——賨邦國。
《華陽國志》載:“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鄰山重疊,險比相次,古之賨國都也”。即此。古賨國,轄今四川省達州市、廣安市、巴中市與營山、蓬安、旺蒼、城口等縣及陝南、鄂西南部分境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