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賣火柴的小女孩

(丹麥安徒生著童話)

鎖定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童話故事作家安徒生創作的童話故事,發表於1846年。
《賣火柴的小女孩》以“賣火柴—擦火柴—人死去”為線索,講述了大年夜的街頭又黑又冷,一個乖巧、美麗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飢餓、寒冷、孤獨中五次擦燃火柴,在火光中看到不同的幻像,最後在大年夜,在幻想中微笑着凍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對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9]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被譯成了一百多種文字,而它在中國,則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户曉。 [6]  《賣火柴的小女孩》用於演劇、芭蕾、木偶戲,廣播劇、動畫片等聲音製作訓練,具有絕對的影響力。《賣火柴的小女孩》改編的動畫片作品,有丹麥、冰島、英國、俄國、捷克、日本、韓國等多個版本。 [10] 
作品名稱
賣火柴的小女孩
作    者
【丹麥】安徒生
文學體裁
童話
發表時間
1846年
字    數
1400

賣火柴的小女孩內容簡介

《賣火柴的小女孩》講述的是一個在聖誕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因為沒有賣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沒有吃東西。她又冷又餓,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見了温暖的火爐;她擦亮第二根火柴,看見了噴香的烤鵝;她擦亮了第三根火柴,看見了美麗的聖誕樹;她擦亮第四根火柴,看到了久違的祖母。她害怕火柴熄滅,祖母就會和火爐、燒鵝、聖誕樹一樣消失不見,就擦亮了一整把火柴,想讓祖母留在自己身邊。最後小女孩嘴角帶着微笑死去,沒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後一刻看到的美好情景。 [1] 

賣火柴的小女孩創作背景

賣火柴的小女孩時代背景

根據丹麥歷史學家克努特·J.V.耶斯佩森在《丹麥史》中的記錄,在拿破崙戰爭後的貧困日子裏,丹麥在歐洲雙重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中插翅高飛、迅速改造社會的時候被打得遍體鱗傷,很長時間處於危機之中,有時似要將農業改革掀起的現代化浪潮倒退回去。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幾十年裏步履蹣跚的丹麥社會踉踉蹌蹌地徘徊在深度絕望和對未來抱樂觀信念、充滿逆流而上的決心之間。“國土又窮又小”並不是丹麥人杞人憂天的理由,相反卻是值得慶祝的原因,因為“當人們抱成一團努力工作時,事情就會辦得很好”。這樣的樂觀心態在安徒生童話中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儘管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後凍死街頭,但火柴之光是熱量的來源,是光明與希望的化身,火柴的光亮引導她死前看到那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是多麼光榮地跟祖母在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因此《賣火柴的小女孩》寫成後,發表在1846年的《丹麥大眾曆書》上,此後被翻印不絕。 [11] 

賣火柴的小女孩個人背景

賣火柴的小女孩漫畫
賣火柴的小女孩漫畫(17張)
1845年10月,安徒生再次訪問意大利。在聖誕節即將到來的時候,格洛斯頓城的朋友們再三邀請安徒生去那裏過聖誕節。安徒生興沖沖地坐上了去格洛斯頓的馬車。在格洛斯頓城,他看到馬路旁掛着“歡迎安徒生先生到來”的條幅,書店裏擺滿了他創作的童話。安徒生的馬車在格洛斯頓的街道上緩緩前進,他要體會一下城市裏的聖誕節氣氛。然而,就在熱鬧的街道盡頭,他看到一箇中年婦女手臂上掛着一個籃子,揹着個瘦弱的嬰兒,有氣無力地乞討着。不遠處,一個只有五歲左右的小女孩,正在賣火柴,她的手都凍僵了。可是,路過的人已經不多了,金髮小女孩的火柴一根也沒有賣掉。安徒生回去以後就寫了《賣火柴的小女孩》。 [2] 

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介紹

小女孩
作者在童話中塑造了小女孩這個典型人物,小女孩的形象實在惹人憐愛。
一是“大”拖鞋與“小”女孩的對比。“那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麼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她的確窮得連鞋都穿不上。即便這樣,最令人覺得可憐的是,這麼“小”的一個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光着頭赤着腳、孤苦伶仃地在街頭賣火柴。
二是,小女孩光着頭赤着腳與美麗的金黃的長髮對比。文中這樣寫“雪花落在她的金色的長頭髮上,那頭髮打成卷兒拉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讀到這裏,誰都覺得小女孩長得實在美麗可愛,但她自己因為又飢又冷,根本不會注意這些。 [3] 

賣火柴的小女孩作品鑑賞

賣火柴的小女孩主題思想

對社會的控訴
真實是文學作品感人的生命力,任何虛假的演示和一切虛偽的誇張都不足以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安徒生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對這個可憐小女孩不幸命運描寫的同時,也對這個孩子在飢寒交迫、孤立無助的情況下,對她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細緻描寫,尤其是寫她對美食、温暖和親情的幻想。作家細緻地描寫了小女孩關於温暖的火爐、肥美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和慈愛的奶奶這四個幻想片段,而這樣的幻想,恰恰是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貧苦民眾的難以實現其美好願望,無法保障温飽的心理反應。而這樣的幻想卻有別於童話世界中那些銅頭鐵臂、青面撩牙、飛沙走石般的幻想式的描寫,她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是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現實的最真切反映,人物是隨處可見的,故事是隨時都可以發生的。
悲劇的力量在於把美好撕破給人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對一個花季少女純潔靈魂的摧殘,這個可憐的女孩連最起碼的温飽都失去的一瞬間,仍然保持着對美好情境的嚮往,這或許就是人性的本真所在,而作家安徒生恰恰是把這個弱小生命的悽苦和悲慘命運與她對美好情境的嚮往與破滅疊化在一起描寫的,這增強了人物形象的藝術感染力。文章這樣描寫到“兩腮通紅,嘴上帶着微笑”,在幻景中看到過“温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愛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飛向天國去尋找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生活。作者把小女孩美麗的幻景與她面臨的冷酷的現實疊化在一起描寫,對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4] 

賣火柴的小女孩藝術特色

對比手法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故事描述了當時冷酷的現實與女孩美妙的幻想交織的畫頁。文章採用對比的藝術手法,記敍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之夜凍死街頭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明亮與黑暗的反差、温暖與殘酷的對比,將整部作品引入一種令人心碎的悽慘境地。
這篇童話為了更好地反映出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作者把故事安排在大年夜這個特定時間裏來展開是很有深意的。大年夜正是家人閤家歡聚,尋歡作樂之時;而可憐的小女孩。在這個又冷又黑的晚上,孤苦伶仃流落街頭賣火柴,最後凍死街頭。 [3] 
“天冷了,下着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街上到處飄來富人家的烤肉香味。有錢人家的聖誕樹是那麼大,那麼美,掛着許多幅美麗的彩色畫片。可是,就在這樣一個令人難忘的夜晚,小女孩卻光着頭、赤着腳在街上賣火柴。這時間,氣氛與小女孩的年齡、行動、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在文章中,作者十分善於利用環境對比來襯托出悽慘的氣氛。一邊是“每個窗子裏透出燈光來,街上飄着一股烤鴨的香味”,一邊是“小女孩的家只有房頂,破裂的四壁可以漏出風來,家裏跟街上一樣冷。”
同時,在貧富對比懸殊的社會環境中,少爺的馬車在街上橫衝直撞,小女孩為了躲避飛奔而來的馬車,不小心把媽媽給她穿的大拖鞋跑丟了一隻,當場有人撿起來嘲笑説,將來等他有了孩子可以把它當搖籃。這説明在當時的社會里,富人的幸福與快樂是建立在窮人的痛苦上。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雙重對比,更顯出當時社會貧富懸殊。 [3] 
在文章結構上,作者匠心獨運,這主要表現在新年的美好快樂與小女孩凍死街頭的對比。在一般人民裏,新年是一片歡樂祥和的,生活是幸福快樂的,但沒人會想到有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凍死街頭。這一強烈的反差,誰都會打一個冷顫。其次是温暖的陽光與小女孩冰冷的屍體對比,温暖的陽光照不到小女孩的身上,這正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真實寫照。小女孩的悲慘結局是當時千千萬萬窮苦孩子的縮影。
作者通過描寫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像與冰冷的現實作對比。第一次幻象,小女孩看到了大火爐,是因為她在現實中寒冷,説明她飢寒交迫。第二次,小女孩看到燒鵝向她走來,是因為她在現實中飢餓,説明她渴望美食。第三次,小女孩看到聖誕禮物,是因為她沒有快樂,説明她嚮往快樂。第四次,第五次她看到了奶奶,還帶着她飛走,是因為她沒人愛撫,説明她渴望得到愛撫。
通過這樣的對比分析,不難看出,小女孩什麼都沒有,只能一次次擦燃火柴,一次次地在幻像之中尋覓。她的美好願望和幸福憧憬只是寄託在她的幻像之中。除此之外,她只有寒冷、飢餓和痛苦。作者通過這種想象和現實的反差對比,揭示了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控訴了那個造成貧富不均的社會制度。 [3] 
隱喻
該童話中 的時間具有特殊性,在西方傳統文化體系中是一個 重要且特殊的節點。童話一上來就鋪墊了敍事的時 間和氛圍“天冷極了,下着雪,又快黑了”,接着就引 出了一個特殊的節點“大年夜”。這裏的“大年夜”與 我國的傳統“春節”還不一樣,是西方的節日,指的 是“聖誕節”前夕的“平安夜”,當然這種節日在西方 人的心中與我國的“春節”有着同樣的地位。西方非 常重視“聖誕節”,他們也會像我們一樣,張燈結綵, 一家人喜氣洋洋的準備各種美好的食物慶祝節日 的到來,而在童話中一上來就簡明扼要的交代了故 事發生的時間和節氣,賦予其獨特的意涵和隱喻。
在西方聖誕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是 為了慶祝耶穌的誕生而舉行的節日,這一天人們通 常會製作聖誕樹,上面掛滿祝福和禮物。在西方傳 統文化體系中,耶穌是至高和神聖的存在,代表着 光明和祝福,象徵着愛與希望。而這些東西都是小 女孩最渴望得到的物品,因此她才會一次次點亮火 柴,感受那微弱的光明和温暖。而這裏的“平安夜” 和“聖誕節”不僅僅是一個特殊的節日和節點,更重 要的是被安徒生賦予了符號化的意涵和象徵。 [12] 

賣火柴的小女孩作品影響

社會影響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被譯成了一百多種文字,而它在中國,則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户曉。1923年,《賣火柴的小女孩》被選入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中,自此,這篇童話多次入選各種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賣火柴的小女孩》也因此成為家喻户曉的童話作品中的經典名作之一。從最初的周作人的譯本,到後來有了葉君健、翟國欣及楊燦等更多的翻譯版本。 [6]  [13] 
衍生作品
2006年,由《賣火柴的小女孩》改編的同名動畫短片上映。 [7] 
2021年9月,百老匯音樂劇《賣火柴的小女孩》在深圳上演。 [8] 

賣火柴的小女孩作者簡介

安徒生像
安徒生像(15張)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年—1875年)是一個將民間傳説、道德説教和幽默詼諧與他自己的非凡想象力結合起來的丹麥作家,他創作的童話故事不僅對兒童而且對成年人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他出生在歐登塞城的貧民窟。他的父親是一名鞋匠,但受過良好的教育。
1837年,安徒生的第三卷童話故事包括了《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和《皇帝的新裝》(The Emperor's New Clothes)。安徒生其它著名的童話故事有《醜小鴨》、《打火匣》(The Tinderbox)、《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LittleClausand Big Claus)、《豌豆公主》、《白雪皇后》(The Snow Queen)、《夜鶯》(The Nightingale)、《堅定的錫兵》(The Steadfast Tin Soldier)。 [5] 
參考資料
  • 1.    重温賣火柴的小女孩電影悲情動人引人深思  .鄂東網.2015-09-27[引用日期2015-10-23]
  • 2.    萬有圖書編繪,安徒生[M].北京:天地出版社,2015.05,第107-109頁
  • 3.    吳美瑩.兒童文學中的對比藝術: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淺析[J].商場現代化,2012,(第21期).
  • 4.    薛美娟.《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形象塑造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3,(第34期).
  • 5.    安徒生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4-10-12]
  • 6.    丹麥,安徒生.統編教材名家人文經典叢書  安徒生經典.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05:第69頁
  • 7.    Mtime時光網 —— 影片  .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4-07]
  • 8.    綻放 | 外百老匯音樂劇《賣火柴的小女孩》即將閃亮登場,盤它  .深圳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4-07]
  • 9.    馬正海. 《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描寫分析[J]. 新課程(上), 2019, (6):96-97.
  • 10.    下牧建春.電影聲音之美  電影公開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05:第130頁
  • 11.    王曉林. 異國的“丹麥詩人樹”——《賣火柴的小女孩》創作緣起[J]. 世界文化, 2016, (6):41-42.
  • 12.    曹天英.《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細節與隱喻藝術[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第20期).
  • 13.    路雲霞, 王雪麗. 從細節處品讀“愛” ——《賣火柴的小女孩》重讀[J]. 今古文創, 2021, (47):16-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