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賈湖骨笛

(文物)

鎖定
賈湖骨笛 [6-7]  出土於中國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距今7800~9000年,用鶴類尺骨製成 [8]  ,是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樂器。 [19] 
賈湖骨笛的發現也將中國音樂文明起源的時間,從距今5000年左右傳説中的黃帝時期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 [9] 
中文名
賈湖骨笛
館藏地點
河南博物院
出土時間
1987年
所屬年代
新石器時代,距今7800年~9000年
出土地點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M282號墓 [5] 
器物規格
長23.6釐米 [5] 

賈湖骨笛基本介紹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對當下所有中國人而言,最早認識“羌”字,幾乎都是從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開始的;對漢、唐之後所有中國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發明創造,並非華夏族原有的樂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製成的骨笛,相繼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陽賈湖遺址破土而出——而賈湖遺址,卻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華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遺址。
賈湖骨笛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但賈湖骨笛能夠改寫的,遠非整部中國音樂史那麼單純簡單。更為重要的是,賈湖骨笛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矇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瑪峯,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道教,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文明的重要影響,恐怕語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2] 
賈湖骨笛2 賈湖骨笛2
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
該骨笛是用類尺骨管制成。磨製精細,7孔。在第六孔與第七孔之間有一小孔,經測音可以發兩變音,應為調整第七孔發音而鑽的調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出土有兩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據測音研究,它們是一雌一雄,印證了中國自古雌雄笛的傳統。
此笛經試奏,證明是一種豎吹骨笛,也是後世豎笛洞簫類樂器的祖型。當時的人們利用此笛吹奏出有節奏的音符,以此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神靈的尊敬;現代音樂家們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聲階的曲子《小白菜》。
賈湖骨笛 賈湖骨笛
用鶴的尺骨製成,多為七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豎吹方法測試,可奏出六聲音階的樂音,反映了我國史前音樂文明的高度發達。經過探索,音色明亮、古樸,有着原始風格的古樂之聲已經從賈湖骨笛“散入”現代人的耳鼓。
“它有兩個八度的音域,並且音域內半音階齊全。這意味着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中原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樂曲。”李宏説,“這種實踐,讓我們清楚了賈湖骨笛在音樂文化中所具有的意義。賈湖骨笛已經具備七音階甚至變化音級,而與之同時期的其他旋律樂器卻處於三聲以內的音域範圍,而七音階的產生,無疑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而我們的實踐,強烈衝擊了曾經認定的傳統音樂以五聲為主幹的觀點,也讓我們折服於史前先民那不可思議的創造力!”
1986-1987年間,賈湖遺址出土20多支精緻的骨笛,分別有5孔骨笛、6孔骨笛、7孔骨笛和8孔骨笛 [1] 
賈湖骨笛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
賈湖骨笛,改寫了中國音樂史。有關賈湖骨笛的學術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古物》,引起廣泛關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顯要位置展示了賈湖骨笛。 [2-3] 

賈湖骨笛樂器定名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黃翔鵬曾就賈湖骨笛的定名提出一種觀點,他認為一個祖先有很多後代,不應以其中一種後裔之名給祖先定名。賈湖骨管是中國管樂器的祖制,不應該用晚出現的名稱為早出現的樂器定名。但他提出不必苛求某一種後代的名字,就以當下最自然、最簡單的命名,稱“笛”即可。就此中止了當時對賈湖樂器定名的討論。但劉正國認為,以笛來命名,顯然同樣難逃“以後裔之名為祖先定名”之嫌。 [13] 

賈湖骨笛文物特徵

賈湖骨笛造型

在造型方面,賈湖骨笛主要表現出五個方面的特徵。第一,精美細緻。賈湖骨笛的製作非常精細,其表面常常雕刻着各種圖案,如龍、虎、鷹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充滿濃郁的藝術氣息。第二,長短不一。賈湖骨笛的長度和大小也有很大差異。有的只有數寸長,有的則長達數尺之長,這種長度變化也對其演奏音色和音高產生了不同影響。第三,管身鑽孔數量不同。賈湖骨笛的鑽孔呈現出橢圓形或者圓形,骨笛管身的同一側分佈着數量為4—8 個的孔,目前比較常見的是5 孔賈湖骨笛和7 孔賈湖骨笛。第四,彎曲多變。賈湖骨笛的笛身往往呈現出彎曲多變的形態,比較常見的是S 型、Z 型等,這種造型不僅美觀,還有助於調節音色和音高。同時,賈湖骨笛仍然以尺骨造型為主,骨笛兩側稍微翹出,而骨身中間部位則凹陷進去,骨笛整體呈現出弧形形狀。從整體上看,賈湖骨笛的線條非常流暢和柔和,觸摸起來也非常順滑,具有較好的美感和觸感。 [10] 

賈湖骨笛材質

賈湖骨笛作為一種古老的吹奏樂器,其材質主要選用動物骨骼和角質等天然材料製成。具體來説,賈湖骨笛的材質有以下幾種。第一,動物骨骼。動物骨骼是賈湖骨笛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如豬骨、牛骨、羊骨等均是骨笛的製作材料。這些骨骼的質地堅硬、紋理清晰,適合製作樂器,同時也具有較好的音質表現。第二,角質。除了骨骼,賈湖骨笛也可以選用角質作為材料。角質是一種含有大量角蛋白的生物質材料,具有硬度高、韌性強等特點,可以製成各種形狀的樂器。第三,石灰化骨骼。賈湖地區的一些骨笛也可以選用石灰化骨骼作為材料。這種骨骼經過自然沉積作用,已經形成了石灰化狀態,質地較硬,適合製作樂器。之所以選擇以上述材料為基礎製作賈湖骨笛,一方面是因為古人可以選擇的材料比較少,直接以自然生物的骨骼為原材料進行設計,做到了物盡其用,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步驟;另一方面,這種以骨骼為基礎製作的骨笛所發出的聲音符合人的聽覺習慣,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而從歷史文化發展角度來看,這種以骨骼或者堅硬物體為載體制作的樂器具有較強保存屬性,即使經歷了數千年時間沉澱後,人們仍然能用賈湖骨笛演奏出動聽的曲調。並且,賈湖骨笛所選用的材質具有紋理清晰、質地堅硬等特點,經過精細加工和雕刻後,可以呈現出豐富的紋理和質感。 [10] 
賈湖骨笛 賈湖骨笛 [19]

賈湖骨笛工藝

賈湖骨笛材質非常堅硬,古人在加工這些材質時面臨很多困難,因為當時沒有先進機器,只能使用堅硬的材料作為鑽頭,然後依靠人力來鑽出笛孔。在開展骨笛製作工作之前,需要做好測量計算工作,要在骨笛管身留下特定記號,然後再進行開孔,製作流程非常規範。有一些骨笛在主音孔旁邊還留有一些小孔,據專家考證,這些小孔是調音孔。通常情況下,做好了開孔工作後,要接着進行試音,當出現音律不準的情況後,可以通過開設小孔進行略微調整。古人當時使用的開孔工具是由石頭或水晶製作而成的鑽頭,通過鑽頭進行螺旋往復轉動而開設出鑽孔。骨笛中每根尺骨直徑和長度都是不一樣的,另外鶴骨和鷹骨的質感存在一定差別,這也加大了骨笛製作難度。古人在每一次製作過程中都要重新度量材質尺寸,因為不同的材質在音律和音色方面存在差別,所以要多次調整孔的位置。賈湖骨笛一般會刻有紋案和圖案,有一些笛身上還留有製作者的題字。鑽孔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它只是一種往復性運動,雕刻的難度就比較突出了,因為要在光滑且堅硬的骨頭上雕刻,非常考驗匠人技巧。製作好骨笛之後,一般不能直接進行吹奏,而要把製作好的骨笛放到房柁上,要經過鑲坑內煙氣薰染,大概半年之後笛身會變成細膩精緻的暗紅色,然後才可以把它從房陀上取下來,這就可以進行吹奏了。從這複雜的製作流程可以發現,製作賈湖骨笛不僅需要高超技巧,而且需要十足的耐心。 [10] 

賈湖骨笛文化內涵

鶴的美好象徵寓意
賈湖骨笛所用的材料為鶴骨,鶴在中國傳統文化上是一種高貴的動物,象徵着長壽、高雅、聖潔。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的《尋雍尊師隱居》中這樣寫到:“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鶴眠。”賈島的《宿山寺》中也有類似的描寫:“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羣。”從這些詩句就能看出中國古人經常把松和鶴放在一起,並且在人跡罕至的高高的山峯之上,鶴卻能飛到這裏,有種高雅聖潔、遺世獨立的清高孤傲感。另一方面,鶴代表着長壽,按照中國道家思想,鶴被認為是仙鶴,是仙人們的坐騎,所以老人去世一般叫做“駕鶴西去”,這是一種對自我的安慰,認為人死之後能夠成為仙人,同時也是一種美好的寄託。所以賈湖骨笛運用鶴骨作為材料,有一種美好的象徵寓意。
道家思想“天人合一”
賈湖骨笛也體現了中國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天即是自然,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春秋時期,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形成了完整的體系,道家思想就是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賈湖骨笛運用的原材料是鶴類尺骨,在造型方面沒有加工直接運用尺骨原來的形狀,是一種對自然的尊重。而現代社會隨着科技水平的進步,產生的污染也日益增多,對大自然的破壞也日益嚴重。賈湖骨笛的出土也給世人敲了一個警鐘,人類只有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才能構建和諧的生態平衡,人類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 [11] 

賈湖骨笛演奏方式

1989年,黃翔鵬先生提出的斜吹法發聲,劉正國先生對賈湖骨笛進行了測音吹奏和實際演奏,並對豎吹法和斜吹法做了對比實驗和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賈湖骨笛“其吹法既不同於橫吹之笛,也有別於豎吹之簫,它是以骨管的一端作吹口,管身斜持,管口與吹奏者的嘴唇呈45度左右的斜角,——貼着管端(細則半含管端)緩緩吐氣,氣入管端內壁摩擦震盪發音,此即所謂斜吹。這種獨特吹法具有厚重的原始感”劉先生在演奏測試中證實,斜吹法可使氣流更好地摩擦震盪管壁發音,以發出非常清晰悦耳的樂音,並可輕鬆演奏出兩個八度,這是豎吹法難以實現的。在斜吹和豎吹的對比測音中,其聲強的曲線對比可以清楚看到,斜吹法聲強明顯大於豎吹法。而在進一步的聲譜圖比較也可看到,斜吹法吹出的倍音更清晰,數量也更多,這説明斜吹法不僅發出的音量大,而且音色也更加圓潤﹑飽滿, 不同於豎吹時的那種尖細﹑刺耳或微弱的聲音,這也和我們的實際聽覺感受是一致的。雖然在實際測音方式中,特別是《舞陽賈湖》考古報告中的測音結果,似多以直觀的豎吹法獲得,發佈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站上的骨笛音樂,也是豎吹法的演奏錄音。但在演奏實踐中,斜吹無疑是最佳的原始發聲方法,也應當是骨笛常用的演奏發聲方法。 [12] 

賈湖骨笛年代與分期

賈湖出土的26支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先後相差很大。根據地層關係和碳十四測年,賈湖文化遺存可以分為三個大的發展階段,18支骨笛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與賈湖文化的分期基本一致。
賈湖骨笛
賈湖骨笛(2張)
賈湖遺址中出土的中期骨笛,在公元前6600年-6200年期間,這個時期出土的骨笛都是管開七孔,它們不但能吹奏出完備的五聲音階,而且已經能夠吹奏出六聲音階和七聲音階,這個時期的骨笛與初期比較,已進入成熟期,並發展到骨笛製作的精品時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82號墓出土的20號、21號2支骨笛,標誌着賈湖音樂文化的高峯。
賈湖晚期的骨笛,大約在公元前6200年-5800年之間的四百年時間,這一時期的骨笛除了一部分保持了中期的七孔骨笛的形制之外,還出現了八孔骨笛,不僅能吹奏出七聲音階,而且還出現了變化音,反映了賈湖先民精神生活的多姿多彩。
如果將三個時期的骨笛以音階的形式排列,可以清楚地看到賈湖骨笛在三個時期的音階變化。

賈湖骨笛其他骨樂器

再有就是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時期骨哨。這批骨哨有一百六十件,距今大約有七千餘年的歷史。所謂骨哨,就是以大型禽鳥的肢骨,截去兩頭,在骨管上磨出一、二個或兩、三個吹孔,就製成了。這種骨哨可以吹出幾個簡單的音。”骨哨是用來誘捕獵物還是用來吹奏樂曲的?“這一直是現代人正在思考的問題。從原始人的生產發展情況來看,骨哨可能是兼用的。既用來誘捕獵物,也不妨在閒暇時吹來取樂,當然骨哨的作用還是應該以前者為主。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樂器,還不是最早產生的樂器。

賈湖骨笛歷史意義

賈湖骨笛,不僅遠遠早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陶製器皿狀笛子和在化妝版上刻畫的類似後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1999年時據華聲報報道,賈湖骨笛“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 [1]  ,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八千年前。(但在國際上另有觀點認為,1995年被發現於斯洛文尼亞西北部的“Divje Babe flute”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Divje Babe flute”被認為至少有三萬年的歷史。 [4] 
賈湖骨笛是中國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發明,它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家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賈湖地區就開始了骨笛的製作和使用,這一點可以通過賈湖遺址出土的大量骨笛和笛身零部件得以證明。隨後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賈湖地區骨笛製作技術不斷髮展和創新,同時也不斷在華北地區吸收和傳播,逐漸成為華北地區的主流樂器。例如,秦漢時期,賈湖骨笛製作技術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其音色和外觀更加精湛和優美,成為當時士人和樂師們的最愛。到了唐宋時期,賈湖骨笛已經成為宮廷和民間樂曲演奏的重要樂器,同時也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近代,賈湖骨笛的製作和使用雖然逐漸減少,但其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並未因此減弱。如今,賈湖骨笛已經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遺產的重要代表之一。 [10] 

賈湖骨笛骨笛測音

賈湖遺址發掘的349座墓葬中,282號墓規模最大,隨葬品多達60件,墓主生前的身份非同一般。墓中的2支骨笛,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外側,另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內側,製作之精良,音質之優美,都堪稱賈湖遺址骨笛之最。其中一支骨笛出土時已經斷為三截。經專家分析,骨笛並非是入土時折斷,而是墓主生前就已經損壞。耐人尋味的是,主人並未拋棄之,而是細心地在折斷處鑽了4個小孔,用細線連輟,可見墓主人對它的珍愛。
賈湖骨笛一般長20多釐米,直徑約1.1釐米,圓形鑽孔都分佈在同一側,一般為7孔,製作規範。有的骨笛上劃有等分記號,表明製作之前先經過度量、計算,然後劃線,再鑽孔。個別笛子的主音孔旁還鑽有小孔,專家認為是調音孔,可見製作者已有聲律規範的意識,開孔後先要試音,如果音律不諧,再開小孔作微調。
在早、中、晚三期的5支骨笛中,早期的341號墓的1號笛、中期的282號墓的20號笛、晚期的253號墓的4號笛等三支骨笛,都有為了確定孔距而留下的計算刻度。
其中282號墓20號笛是用鑽頭輕點後留下的痕跡,在實際鑽孔時,再作校正,在開第七孔時,先開一小孔,經過人耳的審聽,發現此孔比實際需要的音略高,於是在它下方0.44釐米處再開了一個正式的音孔。經過測音,六孔至七孔的音距為178音分,與小全音音的音分數182音分只差4音分,而這4音分卻是一般的人耳難以辨別的。而七孔至筒音的音距為250音分,與純律增二度275音分也只差25音分。由於校正了第七孔的位置,使六至七孔的音距接近了小全音的標標準,使第七孔與筒音之間的距離縮小到與純律增二度相近的音分值(也可以視為音距稍小的小三度)。
20號骨笛在開孔時,在預先計算的開孔點上也有所調整,即把原先計算的第二孔的位置向下移動了0.1釐米,使第一孔與第二孔的音距為300音分;原第三孔的位置也向下移動了0.1釐米,使第二孔與第三孔的音分值調整到200音分,而第三孔與第四孔之間的音距也成了200音分。通過調整兩個音孔位置,彼此的音距與音分數與今天的十二平均律的音距和音分數完全相同,並且形成了1235四個聲音組合的、以十二平均律為基礎的相互關係,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賈湖人似乎已經有了對十二平均律某些因素的認識和可以接受的範圍。
282號墓的20號骨笛,笛身還可以清晰地看到開孔前留下的計算痕跡。據專家分析,開孔前先用鑽頭在骨管上輕輕接觸,以留下鑽點為目的,而不鑽透管壁。正式開孔時,再以已有的鑽點為基礎作適當調整。管身的小七孔就是計算孔位時留下的,估計是試吹後覺得音稍高,遂在此孔的下方再開一正式孔。賈湖中期偏後的墓葬出土的骨笛,大多可見計算開孔位置時的刻度,説明了賈湖的先民製作骨笛採用的是經驗與計算相結合的方法。
341號墓1號骨笛全長20.9釐米,兩端的骨頭節已被鋸去,但斷面尚可見刻痕,當是鋸割前所畫的記號。骨笛通體呈棕色,把握光滑,顯然是長期使用之物。經測音,1號骨如果以#D6+15為主音,則此笛的自然音序為356136,按音階排列為13561,實際為四聲音階。它與M341:2骨笛有着本質上的區別和時間上的差別。四聲音階如果是舊石器音樂水平的最高體現,五聲音階的出現,則是新石器時期的一個飛躍。 [2-3] 

賈湖骨笛笛身計算痕跡

通過兩支骨笛自然音序的比較,可知1號骨相鄰兩音的距離比較遠,自然音序中只有一個大二度音程,而在2號骨笛的自然音序中,卻有三個大二度音程。這一重要發展,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從對開放式的粗獷型到密集的細微型表現方式的追求,這是音樂思維方式上的重大發展。在賈湖文化延續的1200年的歷史時期中,分別製作出了能演奏四聲和五聲音階骨笛,六聲及不完備七聲音階的骨笛,七聲以及帶有變化音的骨笛,這一過程反映了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漸進性蕭興華先生説:“要揭開一萬年以來中國音樂文化文明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3] 

賈湖骨笛重要展覽

2020年8月8日,“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3、南4展廳對公眾開放參觀,賈湖骨笛在其中展出。 [17] 
2023年3月21日,“聲動千年——中國古代音樂文物特展”在天津博物館開展,賈湖骨笛在其中展出。 [16] 
2023年7月,“和韻天下——中原音樂文物瑰寶展”在廣州博物館舉行,賈湖骨笛在其中展出。 [18] 
2023年7月28日,河南博物館推出雲展覽“遠古清音——賈湖骨笛”。 [15] 
2023年9月23日,“簫韶九成——中國古代音樂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賈湖骨笛在其中展出。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