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賈海生

(浙江大學教授)

鎖定
賈海生,男,漢族,1963年12月26日生,山東省鄒平縣人。現為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籍研究所副所長。
中文名
賈海生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3年12月26日
出生地
山東省鄒平縣
代表作品
《周代禮樂文明實證》
職    稱
教授

賈海生人物經歷

1993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專業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向是先秦兩漢文學,導師趙逵夫教授。
2000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專業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向是先秦兩漢文學,導師趙逵夫教授。
2000年至2002年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師從崔富章教授,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學方面的研究。出站後留所工作至今。
在《文史》、《中華文史論叢》、《文學遺產》、《文藝研究》、《先秦兩漢學術》(台灣)等刊物上發表過論文。 [1] 

賈海生研究方向

賈海生教授的新著《説文解字音證》大致走的是《説文通訓定聲》開闢的路徑,但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其創新之處是多方面的: [2] 
至此,嚴密的古音系才建立起來。因此,《音證》綜合了曾運乾、郭晉稀研究古音聲紐的結果,以古韻三十部、古聲十九紐的古音音系,把《説文解字》中的每一個字歸到其合適的部位之上,並在其下引述先秦時期的韻文、異文,以及歷代學者的重要論證,用詳實的材料給《説文》收錄的字做了古音疏證,不僅是利用音韻學研究《説文解字》的集大成之作,而且也是一部文字研究、音韻研究、訓詁研究的大型工具書,研究古書通假、古字源流必不可少的書。我們知道,在我國音韻學界,曾運乾的古韻三十部、古聲十九紐的古音音系並不占主導地位。本書不為學術主流所左右,唯真理是求,這種實事求是的學術膽識,是值得敬佩和肯定的。
第二,《音證》一書在論證的方法上也是踵武曾運乾、郭晉稀而有所創新。比如,作者從《説文解字》所收九千餘字中別立諧聲聲母以領諸字,清晰地呈現了《説文解字》本身的諧聲系統。為使眉目清楚,凡從諧聲聲母得聲的字皆退後兩字書寫,譜字的原則是以喉、牙、舌、齒、唇五音為序對舉陰聲、入聲、陽聲之字。在《音證》中任檢一字,即可知其聲紐、韻部及其同聲符、同韻部、同聲紐之字以及該字在先秦韻文中的入韻情況。為了使《説文解字》中每一字的韻部和聲紐皆有據可查,《音證》除吸收歷代學者關於韻部和聲紐研究的成果之外,還將全部先秦韻文及重要異文繫於相關字下,證明該字在古音系統中的聲紐與韻部,同時説明由今音推出的古音皆有據可依。用反切(今音)上推古音,是本書另一成功的方法。古音系為鴻聲侈韻,今音的細聲弇韻及變韻皆由正韻演變而來。《音證》抓住這一演變的規律,據今音上推古音,並給以合適的反切,使之能夠讀出合乎口吻的音來。這就避免了黃侃所説的“古韻家所作反切,往往世無此音”的弊端。 [2] 

賈海生主要貢獻

説文解字音證》,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説文解字音證》系賈海生教授依據曾運乾及其弟子郭晉稀研究音韻的結果,就《説文解字》中的九千餘字,以古音三十部為綱,別出諧聲聲母,從聲母得聲的字繫於聲母之下,以喉、牙、舌、齒、唇五音為序,每一音中又依古聲十九紐對舉陰聲、入聲、陽聲之字。為使《説文解字》中每一字的分部及所標聲紐皆有據可案,該書作者除吸收歷代學者關於韻部和聲紐研究的成果之外,還將全部先秦韻文及重要異文繫於有關字下以為證據,使任檢一字,即可知其聲紐、韻部及其同聲母、同韻部、同聲紐之字,以及該字在先秦韻文中的入韻情況。同時,作者從今音推出古音,以見古今音韻演變的規律與例外。《説文解字音證》全書210萬字,體例突破前人陳規,例舉材料豐富翔實,案斷精審明確,是綜合音韻學研究《説文解字》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適用於文字研究、音韻研究、訓詁研究的專著。 [3] 
周代禮樂文明實證》,中華書局,2010年9月版。
《周代禮樂文明實證》利用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等學科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傳世文獻,運用實證的方法,對周代禮樂文明進行了復原式的研究,涉及凶禮、吉禮等禮典及不同於中原地區的楚禮,提出了不落俗套的觀點,並進行了合理的論證。《周代禮樂文明實證》共分十章,圍統周代禮樂文明而論題各有側重。 [4] 
先秦文學編年史》,商務印書館,2010年3月版。
趙逵夫先生主編,趙逵夫、賈海生、韓高年、裴登峯等共同撰寫。全書130多萬字。書前有傅璇琮、李學勤先生的序言。該書主要內容包括: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開端,也是中國文學的第一個高峯,這已是文學史界的共識。20世紀以來眾多文學史著作,一開頭,總是一章或幾章,記述先秦文學,而其編撰框架,大體總分列為原始歌謠與上古神話、《詩經》、歷史散文、諸子散文、《楚辭》等,似已成為一個定式。這種章節性的結構,應該説也有其一定特色與長處。而由趙逵夫先生主編並具體參與編撰的《先秦文學編年史》,可以説是百餘年來先秦文學研究從未作過的第一部編年史著述,體現我們古典文學研究中難能可貴的創新意識與探究學術新知的開拓精神。 [5] 

賈海生科研論文

[1]賈海生. 周公所制樂舞通考[J]. 文藝研究,2002,03:82-93.
[2]賈海生. 制服與作器——喪服與禮器飾羣黨、別親疏相互對應的綜合考察[J]. 考古學報,2010,03:265-310.
[3]賈海生. 洛邑告成祭祀典禮所奏樂歌考[J]. 文學遺產,2001,02:4-13+142.
[5]賈海生. 禱疾儀式的主要儀節[J]. 北方論叢,2006,04:1-7.
[6]賈海生. 論不其簋銘中的伯氏即南仲[J]. 北方論叢,2005,02:4-7.
[7]賈海生. 《武觀》、《五子之歌》與《離騷》[J].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03:31-37.
[8]賈海生. 夏代散文文獻之總檢討[J].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02:60-71.
[9]賈海生. 説“清廟之文”[J].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04:4-7.
[10]賈海生. 紷鎛銘中子仲姜得名之義及其與器主人的關係[J]. 文獻,2010,03:176-178.
[11]賈海生. 伯唐父鼎與麥尊銘文所記禮典鈎沉[J].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04:4-9.
[12]賈海生. 由考古發現評估原始社會的文學資料[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79-84.
[13]賈海生. 與兵方壺銘文反映的禮制[J]. 文史知識,2012,01:98-102.
[14]賈海生. 試論保員簋銘文所見禮典[J]. 勵耘學刊(文學卷),2011,02:103-108.
[15]賈海生. 《周易》中的商代文獻[J]. 殷都學刊,2004,04:17-20.
[16]賈海生. 帥鼎銘文的秘藴[J]. 文史知識,2010,10:151-153.
[17]賈海生. 説貫鼎[J]. 文史知識,2011,06:97-99.
[18]賈海生. 禮樂文明的衰落與重構[J]. 杭州(週刊),2012,03:62-63.
[19]賈海生. 淺析上古神話與積石山得名、遷徙及其分化的關係[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1:97-101.
[20]賈海生,於廷明. 半兩貨幣的重大發現——紋紀、文字異體半兩出土發現記[J]. 甘肅金融,2002,S2:114-123.
[21]賈海生. “獻”字古讀試證[J]. 古漢語研究,2002,02:78.
[22]賈海生. 洮硯[J]. 文史知識,1997,06:89-90.
[23]賈海生. 上古神話與積石山得名、遷徙及其分化[J]. 民間文學論壇,1998,03:79.
[24]賈海生. 周初禮樂文明實證——《詩經·周頌》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00.
[25]賈海生. 試論保員簋銘文所見禮典[J]. 勵耘學刊(文學卷),2011,02:103-10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