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賈思伯碑

鎖定
賈思伯碑又名《賈使君碑》(“使君”是官稱)。北魏神龜二年(519年)刻。原存兗州,宋紹聖三年 (1096年)、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兩度湮而復出,1951年移入曲阜孔廟。碑高215釐米,寬84釐米,厚20釐米。額飾浮雕龍紋,題“魏兗州賈使君之碑”,正文記賈思伯兗州任內政績,筆法高古,結構精絕,為北魏名碑。
中文名
賈思伯碑
別    名
《賈使君碑》
內    容
記賈思伯兗州任內政績
創建時間
北魏神龜二年(519年)

賈思伯碑人物簡介

碑陰上截有宋哲宗紹聖三年温益觀跋,稱褚遂良筆法得自此碑;下截刻元惠宗至正十二年丘鎮立碑題記,碑側為康熙五十九年金一風(兗州知府)移碑廡下題記,以及翁方綱跋。此碑最舊拓本為明拓,第九行漫漶處文字完好,清拓則較殘泐,近拓已字形全無。有石印本明拓傳世,王孝禹收藏題字,原本今藏故宮博物院。
《金石萃編》載:碑高六尺五寸,寬三尺四寸,文共二十四行,滿行四十四字,書法高古,極似《張猛龍碑》。

賈思伯碑人物事蹟

賈思伯(468~525),字士休,北魏益都(今壽光)人,幼年聰慧,10歲能誦詩,“工草隸,善辭賦,文苑儒宗,遐邇歸屬”。21歲開始出仕朝廷,任太子步兵校尉、中書舍人,轉中書侍郎,很受孝文帝的賞識,常隨從征伐,孝文帝終時執筆代寫遺詔。又任過滎陽太守,南青州刺史、兗州刺史,政績顯著,兗州人民曾為他立德政碑以表懷念。魏宣武帝時,轉任輔國將軍。公元507年,賈思伯以持節軍司的身份,隨任城王拓跋澄圍攻鍾離,兵敗退卻,賈負責斷後,拓跋澄認為他是文人,很可能遇難,賈竟安全歸營。拓跋澄稱讚他説:“仁者必有勇,常謂虛談,今于軍司見之矣!”但賈卻説自己因為迷路才湊巧脱險,絕不誇能表功;“時論稱其長者”。
魏肅宗時任太尉長史、安東將軍、廷尉卿,後因他“以儒素為業,不好法律,希言事”而轉任衞尉卿。當時朝廷上下為建造“明堂”的規模格式而眾説紛紜,久議不決。賈思伯上《明堂議》,提出了合理的方案,否定了戴德《禮記》中的記載和東漢蔡邕的見解,廣徵博引,論據確當,學者無不贊同。後升任太常卿度支尚書轉正都官,又被太保崔光推薦為侍講,教授肅宗讀《杜氏春秋》,“言約義敷,旨高辭遠”。他雖官高爵顯,但仍勤學不懈,並能“傾身禮士”,雖在街途,也要“停車下馬,接誘恂恂,曾無倦色。”他對人説:“衰至便驕,何常之有?”當世以為雅談。
公元525年死於洛陽,肅宗追贈為鎮東將軍青州刺史,又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貞。同年11月遷葬原籍,墓在今壽光城西南4公里的李二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