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資溪畲族祭祀儀式

鎖定
資溪畲族祭祀儀式,流傳於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的民俗,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資溪縣新月畲族村是我省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村之一。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新月畲族村都會舉行隆重的畲族祭祀儀式,盤瓠傳説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人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民族宗教神靈。儀式主要喻義為祭祀神靈、祈福消災,禱求安康延壽。傳統的祭祀活動從唐朝開始遺傳,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2] 
中文名
資溪畲族祭祀儀式
申報地區
撫州市資溪縣
遺產類別
民俗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編號
3-Ⅹ-6

資溪畲族祭祀儀式簡介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為畲族最隆重的祭祀日。祭禮由族長或本族名望最高的法師主持。祭日前一天,要整掃廟堂(回龍廟),陳設器皿,洗滌用具,備辦牲禮供品。供品備好後,祭日子時,放銃一響,每家每户成年男子手捧香燭供品前往祠堂致祭,女性不參祭,只在旁觀看,進祠堂門時要半跪蹲行進,將香燭祭品排列供桌上,然後退站兩旁。開炮三響,配樂人員敲起祭祀專用的鑼鼓點子,祭禮正式開始,法師設壇,手持令刀和龍角口唸咒語“八寶壇香、香煙嫋嫋、上通天堂、下通五方…”,開始請神,法師半蹲身子,左右腳互相交叉跳躍,左手轉動龍角,右手有節奏的甩動令刀,走五方步調五方兵馬,隨後五方兵馬手持祖杖出列、法師開始操練五方兵馬兵、造城牆、起火和架油鍋、開雪門,等火旺油開,法師憑藉法力將手伸入燒沸的油中,並光腳踩油鍋,接着法師頭頂米篩翻五方跟斗破火坑、光腳走五方步踩炭火,為村民祈福消災,禱求安康延壽。最後法師唸咒語、燒香紙送走神靈。禮畢,各家各户的户主(或代表者)帶走自家香燭供品以半跪蹲方式退出,將供品擺在家中祖龕上。接着參祭者聚宴一堂,並進行慶豐舞、對山歌、武術等節目表演,直到黎明祭祀儀式才告終止。 [1] 

資溪畲族祭祀儀式歷史淵源

資溪縣新月畲族村位於資溪縣城南20公里山凹中。60年代末從浙江(淳安、建德)一帶移民到現在居址,是我省幾個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居住地之一,其舞蹈、山歌、武術和板凳功夫等技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傳統的祭祀活動從唐朝開始遺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已有的文獻資料記載是從清朝開始,有幾百年的歷史,而畲族人口述的上千年的歷史暫時無法考證),儀式主要喻義為祭祀神靈、祈福消災,禱求安康延壽。
盤瓠傳説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民族宗教的祀靈,“畲族祭祀儀式”是畲族最具代表的民間信仰活動。
畲族宗教信仰富有民族特色。盤瓠傳説在畲家世代相承,廣為流傳。傳説內容,在閩浙粵贛皖,雖有地域性的差異,但基本情節相同。
畲族稱“盤瓠”作“忠勇王”,閩東浙南畲族還稱作“龍麒”,“盤護”,“高皇”,皖南畲族還稱作“龍猛”,粵東畲族還稱作“護王”,“盤大護”,“盤古大王”等。“盤瓠”的原型構成有龍犬,魚龍,龍與麒麟等諸多説法。這是畲族原始圖騰崇拜觀念的形象化表現形式。
關於盤瓠傳説,族內最有權威的文字資料是弁於畲家諸姓譜牒之首端的《敕書》,或密藏於族內的《重建盤瓠祠鐵書》、《廣東盤皇銘志》、《開山公據》、《撫瑤券牒》等。刊於宗譜的《歷朝封贈》、《會稽山七賢洞記》、《重修潮州鳳凰山總祠記》、《龍首師杖記》等也記載了這方面的內容。還有,畲族史詩《高皇歌》也世代傳誦着這個傳説故事。
關於盤瓠傳説的實物材料是珍藏於畲家祠堂的祖圖和祖杖。“祖圖”又稱“太公圖”,“永遠圖記”,“長聯”。今藏閩東,浙南,粵東的祖圖多為清代物品,以麻布,土布為底,平圖勾勒,濃墨重彩,以條狀橫幅長卷居多,也有直幅多屏組合而成。畫面配有文字説明,圖文並舉,以盤瓠傳説為依託,展示畲族歷史發展,社會生產,文化習俗等。祖杖又稱“龍首杖”,“法杖”,是畲家顯示遠祖權威的象徵物。 [1] 

資溪畲族祭祀儀式主要內容

祭祀活動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請神(設壇、擺祭品、念請神咒語)
(2)、調兵(走五方步調五方兵馬)
(3)、練 兵(念練兵咒語、練五方兵馬、練棍)
(4)、造城牆(領五方兵馬造城牆)
(5)、起 火(起木炭火、架油鍋)
(6)、開雪門(壓火、祛邪)
(7)、破火坑(翻五方跟斗破炭火、踩油鍋)
(8)、踩 火(走五方步踩炭火、祛邪)
(9)、送 神(念送神咒語、退兵、燒香紙)
注:“五方”是指東、南、西、北、中五方。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