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資源型城市

鎖定
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採、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天然國土)。資源型城市即城市的生產和發展與資源開發有密切關係。根據資源開採與城市形成的先後順序,資源型城市的形成有兩種模式,一種為“先礦後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為資源開採而出現的,如大慶金昌攀枝花克拉瑪依等。另一種為“先城後礦式”,即在資源開發之前已有城市存在,資源的開發加快了城市的發展,如大同、邯鄲等。
國務院正式發佈《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首次他們將作為維護能源資源安全的保障地。
中文名
資源型城市
外文名
resource-based city
發佈時間
2013年12月03日
定    了
262個“資源型城市”
成    為
推動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戰場

資源型城市確定依據

範圍確定遵循定量界定為主、定性判斷為輔的原則。首先,設定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資源市場佔有率三項指標,滿足其中一項的城市作為礦業城市。其次,設定森林資源潛力和資源開發能力兩項指標,同時滿足這兩項指標的作為森工城市。在定量界定基礎上,綜合考慮資源開發歷史悠久和佈局有國家重點資源型企業的城市,由此界定出262個資源型城市 [1] 
發生學原則
即考察資源型城市必須關注它的全過程,既要看它的過去,更要看它的現今。因為有些城市曾經是資源型城市,但通過若干年的經濟轉型後,資源性產業在城市經濟中所佔比重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了,城市經濟對資源性產業的依賴度不大或者説很低了,這類城市在過去某個時段可以叫資源型城市,但轉型後已不再是資源型城市了,它的本質特徵已與資源型城市相距甚遠了。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僅從定性角度去確定資源型城市,主觀因素太多,難以做到科學、準確;同理,僅從定量角度去確定資源型城市,過於機械,難以將很多不宜用數據表示的複雜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難免偏離現實。因此,科學的方法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為主,定性為輔。 [2] 

資源型城市主要特點

資源型城市的特點是依託自然資源為主導產業,經濟結構的單一導致就業結構的單一,而在資源面臨枯竭、企業經營乏力時,職工下崗失業問題就會顯現。 [3] 

資源型城市確定步驟

資源型城市第一步

根據資料可獲得性,我們依據下面四個指標初步界定資源型城市。A. 採掘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在10%以上。取10%這一臨界值是基於如下考慮:第一,全國採掘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一般為6%~7%,而中國所有城市這一比值平均為4%~5%,如1996年的這一數值為4.3%。

資源型城市第二步

在研究地區支柱工業時,其最低要求是其產值比重大於5%。

資源型城市第三步

陳耀博士在確定中國煤炭城市時,所設定的標準為7%,其結論與不少專家的結論不謀而合。B. 採掘業產值規模,對縣級市而言應超過1億元,對地級市而言應超過2億元。C. 採掘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在5%以上。確定這一標準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城市中採掘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平均為2%~3%,如1996年為2.9%。而如果這一數值大於5%,則該產業對城市的就業穩定將產生較為重要的影響。D. 採掘業從業人員規模,對縣級市而言應超過l萬人,對地級市而言應超過2萬人。

資源型城市第四步

原則上,上述四個指標要同時滿足才可確定為資源型城市。 [4] 

資源型城市城市主要資源

石油
大慶、東營、盤錦松原、濮陽、南陽、湛江、福山、克拉瑪依庫爾勒、輪台、敦煌、花土溝、酒泉、慶城、陝北地區等
鶴崗撫順大同陽泉淮南淮北鶴壁焦作阜新臨汾晉城赤峯長治平頂山六盤水霍林郭勒鄂爾多斯榆林、延安、阿拉善盟(主要集中在山西、內蒙古、陝北)
金昌鎳礦伴生多種金屬)
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
在首次界定的262個城市中,有67個城市由於自然資源趨於枯竭,經濟發展滯後、民生問題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大,被列為衰退型城市

資源型城市衰退型城市

資源型城市地級行政區

24個
烏海市、阜新市、撫順市、遼源市、白山市、伊春市、鶴崗市、雙鴨山市、七台河市、大興安嶺地區淮北市、銅陵市、景德鎮市、新餘市、萍鄉市、棗莊市、焦作市、濮陽市黃石市、韶關市、瀘州市、銅川市、白銀市、石嘴山市;

資源型城市縣級市

22個
霍州市、阿爾山市、北票市、九台市舒蘭市、敦化市、五大連池市、新泰市、靈寶市、鍾祥市、大冶市、松滋市、潛江市、常寧市、耒陽市、資興市冷水江市、漣源市、合山市、華鎣市、箇舊市、玉門市;
縣(自治縣)5個
市轄區(開發區、管理區)16個
井陘礦區下花園區鷹手營子礦區石枴區弓長嶺區南票區楊家杖子開發區、二道江區、賈汪區、淄川區平桂管理區南川區、萬盛經濟開發區、萬山區、東川區、紅古區。 [1] 
成長型城市(3個)
成熟型城市(141個)
衰退型城市(67個)
再生型城市(23個) [1] 

資源型城市城市分類

轉型型
德國的魯爾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區,它位於德國西北部,是一個以煤炭開採為基礎的工業基地魯爾區煤田面積為6 20km2,煤炭地質儲量達652億t,煤層厚、開採條件好、煤的品種多。20世紀50~60年代,這一地區扮演着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和高速增長的“發電機”角色,其鋼鐵產量佔全國70%,煤炭產量高達80%以上,經濟總量曾佔到德國內生產總值的1/3。20世紀50年代後期,魯爾老工業基地經濟結構和傳統產業受到嚴重挑戰,過度開採造成資源趨於枯竭,生產成本直線上升,產品市場萎縮,工人大量失業。德國政府從20世紀60年代起,對魯爾老工業基地進行改造。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協調聯邦、州和市三級政府共同參與對老工業基地的改造。首先,聯邦政府經濟部下設聯邦地區發展規劃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州政府設立地區發展委員會及實行地區會議制度,市政府成立勞動局和經濟促進會等職能部門,專門負責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綜合協調,以克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低效”的弊端;其次,分期制定振興規劃,以規劃的廣泛認同性來保障行動的協調一致性;最後,提供資金扶持,發揮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從1985年起,分5個階段,投資1.3億馬克,建設了一個技術園。其建設費用中有9 000萬馬克是由歐盟、聯邦和州政府資助的。在環境治理方面,對填充廢井和環境整治提供資金,由聯邦政府承擔2/3,地方政府負責1/3,還啓動了煤炭補貼税。
改造傳統產業,完善基礎設施
1968年,北威州政府制定了第一個產業結構調整方案——“魯爾發展綱要”,對礦區進行重點清理整頓,將採煤集中到贏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礦井,類似於中國的“關、停、並、轉”,同時採取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並改造煤鋼業。這些優惠政策包括價格補貼、税收優惠、投資補貼、政府收購、礦工補貼、環保資助、研究與發展補助等。此外,各級政府還通過大力改善當地交通基礎設施、興建和擴建高校和科研機構、集中整治土地等措施,為魯爾區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
吸引資金和技術,大力扶持新興產業
1979年,聯邦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及工業協會、工會等有關方面聯合制定了“魯爾行動計劃”,旨在逐步發展新興產業,以掌握結構調整主導權。優惠的政策,加上強有力的扶持措施,使得信息、電子信息等“新經濟”工業在魯爾區的發展極為迅速,並遠遠領先於德國其他地區。據統計,日前北威州從事數據處理、軟件及信息服務的企業超過11萬家,電信公司38多家,其中絕大多數位於魯爾區內。為確保魯爾區在未來競爭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州政府採取了大量措施促進高新技術的發展,確立了12個優先發展領域,其中有生物、醫療技術、計算機、軟件和通信技術等。
因地制宜實現產業結構多樣化
同時積極創造就業。為充分調動有關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德國政府1989年制訂了“礦冶地區未來動議”,近些年來又着手實施“歐盟與北威州聯合計劃”,其目標是充分發揮魯爾區內不同的區域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行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多樣化。例如:多特蒙德依託眾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大力發展軟件業;杜伊斯堡發揮其港口優勢,成為貿易中心,並建立了“船運博物館”;埃森則憑藉其廣闊的森林和湖泊,成為當地的休閒和服務業中心等。
築起社會保障大堤
每一個公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於資源枯竭,魯爾區一大批工人失業,為了保障失業者能夠安定地生活,德國政府為他們建起了必要的社會保障。在此,完善的保險制度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德國保險業的基本險種分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補貼)以及公職人員退休金和職工病假工資等。
經過數十年持續不斷的發展,魯爾地區成功實現了經濟結構轉型。如今大部分礦山和鋼鐵廠關閉了,在煤炭污染過和鍊鋼爐燒烤過的土地上是綠蔭環繞着的高科技產業園和商貿中心和文化體育設施。昔日林立的煙囱、井架和高爐已經不在,而代之以農田、綠地、商業區、住宅區和展覽館等;昔日濃煙蔽日、煤渣滿地,如今天空蔚藍,綠蔭環繞。在魯爾區穿行,如同行走在一個巨大的露天公園裏。
復興型
匹茲堡曾經是美國的鋼鐵基地,因為這裏有儲量豐富的煙煤,鐵礦石可以很方便地從大湖區運來,加上熔劑石灰岩也很豐富,這就為發展鋼鐵工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在20世紀70年代,匹茲堡地區因資源枯竭出現了嚴重的衰退,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社會問題叢生,市區人口大量下降,成為美國衰退最嚴重的大城市之一。
匹茲堡所以能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逐步復興,首先,得益於市政當局和工商界開始了第二次復興運動,實施重大的建築和改建計劃。造成交通擁擠的無軌電車被地鐵線路取代,新的摩天大廈雨後春筍般地興起,最惹眼的是以後現代主義風格設計的匹茲堡優質厚板玻璃公司建築羣,匹茲堡從實踐中認識到恢復著名的古建築物的重要意義。
其次,1943年,當地梅隆金融家族的當家人梅隆和他的同事們帶頭髮起組織後來稱為地方發展會議的機構,動員工商界上層人物支持減少煤煙、修復鬧市區及其後幾乎所有其他主要的市政建設計劃。但是,匹茲堡市政治卻由民主黨人控制着,因此在政治上需要他們的合作。在這種情況下,匹茲堡復興的第二個關鍵人物:民主黨內一名重要的活動家戴維·勞倫斯出場了。勞倫斯就任市長期間令人驚奇地與共和黨控制的地方發展會議合作,執行強有力的減少煤煙法令,共同創造匹茲堡嶄新的環境和麪貌——清潔的空氣、漂亮的樓羣、高速公路和防洪水壩。
第三,地方發展會議還提出了一份內城建房與復興計劃,被人們稱作美國在解決貧民窟住房問題方面規劃得最周密和最全面的方案。20世紀60年代,匹茲堡歷史古蹟基金會開始鼓勵保護有歷史意義和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使其免於遭拆房鐵球撞擊的威脅。但是,匹茲堡中產階級和中下階級缺乏像樣的住房這一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和其他保護組織不同,匹茲堡的保護組織突破以往的作法,不僅設法讓中產階級搬進來,而且還為本市的貧窮居民提供廉價住房,在吸引富裕的年輕專業人員搬進空房的同時,幫助許多貧困家庭留下來。
1979年出任州長的理查德·索恩伯格是匹茲堡復興的第三個關鍵人物。索恩伯格強調領導者所必需具有的高尚道德品質,主張“穩步走”的行政管理,而不是輕舉妄動。他認為振興賓夕法尼亞州經濟需要的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工廠,而是創辦各種各樣小型企業,齊心協力使賓州的經濟多樣化,創建機器人、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高效能源和無線電通訊等行業。過去的4年裏,州和區為營造好的經濟環境削減了50億美元的經營税,個人所得税也只是2.6%的低水平。在10個郡的區域內,基礎產業區域不斷擴大的免税區以及新的產業主要集中在10個郡的40個場所,佔地2025hm2。
告別型
洛林位於法國東北部,是法國曆史上以鐵礦、煤礦資源豐富而著稱的重化工基地,類似於中國的遼寧。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資源、環境和技術條件的變化以及外部市場的競爭壓力,洛林下決心實施了“工業轉型”戰略。
第一,徹底關閉了煤礦、鐵礦、鍊鋼廠紡織廠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的企業;如煤炭雖有資源,但因井深開採,噸煤成本高於世界市場煤炭價格345法郎,而採取逐步放棄的政策。鋼鐵工業也由於成本高,噸鋼售價比進口高457法郎,儘管鐵礦資源豐富,採礦、鍊鐵、鍊鋼企業也已全部關閉;二是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重點選擇了核電、計算機、激光、電子、生物製藥、環保機械和汽車製造等高新技術產業;三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提高鋼鐵、機械、化工等產業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四是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將轉型與國際接軌。
第二,洛林還把煤炭產業轉型國土整治結合起來,並列入整個地區規劃。為此,他們專門成立了國土整治部門,負責處理和解決衰老礦區遺留下來的土地污染、閒置場地的重新有效利用問題。自1979年起,為了解決轉型中的重大問題,創立了受影響工業專項基金(30億法郎補助金和貸款)。企業關閉後,迅速抹掉老礦區的痕跡,對其進行重新包裝,或建居民住宅、娛樂中心,或作為新廠廠址,或植樹種草,等等。
第三,創建企業創業園,扶持下崗職工創辦小企業。由國家資助自身非營利的“孵化器”,為新創辦的小企業無償制定起步規劃,在初期或成長期為之提供各種服務,如創造廠房、車間、機器、辦公室等條件,還配備專家、顧問做具體指導。在洛林地區,經企業創業園培育,轉型後10人以下的小企業星羅棋佈,佔全部企業的91%。
第四,洛林把培訓職工、提高技能作為重新就業的重要途徑,培訓後可供選擇的職業崗位多達100種以上,90%的人員能重新就業;對再就業職工採用計算機管理,與各地招工局聯網,提供求職熱線等,使勞動力能夠快速轉移出去。
洛林轉型大約花了30多年時間,儘管其轉型成本巨大,但成效顯著,使得原來讓人很難睜開眼睛的工業污染地,變成了藍天綠地、環境優美的工業新區,整個地區由衰退走向了新生,今日的洛林已成為法國吸引外資最主要的地區。 [2] 

資源型城市主體框架

現代產業體系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概念,當前尚無明確的定義,理論界、中央和地方各級政策研究諮詢部門對現代產業體系的解釋也是多種多樣。引用較多的定義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在《關於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的界定。該決定認為現代產業體系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有機產業羣為核心,以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高效運轉的產業輔助系統為支撐,以自然生態健康、基礎設施完備、社會保障有力、市場秩序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為依託,並具有創新性、開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續性特徵的新型產業體系。
現代產業體系其核心應是一個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互相融合、協調發展的系統,是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產業載體
資源型城市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體框架
資源型城市現代產業體系應當具有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主導產業有序接替、產業向高端化延伸、產業鏈關鍵環節完善的特徵。資源型城市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思路為:
——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結構。在鞏固提升特色現代農業的基礎地位和水平、強化能化產業的優勢地位的同時,強力推進高端服務業跨越式發展
——主導產業有序升級。資源型城市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是形成主導產業有序升級的局面,接續產業與主導產業形成良性互動。
——產業鏈向高端化延伸。不斷增強產業體系的核心競爭力,實現由比較優勢向核心競爭優勢轉變,積極搶佔產業國際分工體系的中高端位置,具體而言就是要發展完善的配套產業。
——產業鏈關鍵環節完善。實施"整合鏈接提升"的產業發展策略,促進產業鏈向深度和廣度延伸。加強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夯實產業鏈的基礎環節,彌補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具體而言就是要建立保障完善的支撐產業。
綜上分析,資源型城市現代產業體系應當包含“主導產業、接續產業、配套產業、支撐產業”四大層次。

資源型城市發展規劃

資源型城市(包括資源型地區)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採、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長期以來,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應地,資源型城市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由於缺乏統籌規劃和資源衰減等原因,這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結構失衡、失業和貧困人口較多、接續替代產業發展乏力、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維護社會穩定壓力較大等。加大對資源型城市尤其是資源枯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力度,儘快建立有利於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當前保障能源資源供給、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5] 
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資源型城市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以增加就業、消除貧困、改善人居條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維護社會穩定為基本目標,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自主創新為根本動力,制定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5] 

資源型城市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積極引進外部資金、技術和人才,拓展資源型城市發展空間。二是堅持以人為本,統籌規劃。努力解決關係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實現資源產業與非資源產業、城區與礦(林)區、農村與城市、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三是堅持遠近結合,標本兼治。着眼於解決資源型城市存在的共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抓緊構建長效發展機制,同時加快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解決好民生問題。四是堅持政府調控,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內在活力;政府要制定並完善政策,積極進行引導和支持。 [5] 

資源型城市工作目標

2010年前,資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大多數資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2015年前,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使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5] 

資源型城市發展機制

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從根本上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統籌兼顧,改革創新,加快構建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