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資江漂流

鎖定
資江發源於華南第一高峯貓兒山,河水清澈如鏡;資江兩岸樹木蒼翠挺拔,景色宜人。資江漂流是廣西資源縣最重要的旅遊項目之一,漂流河段自然景觀眾多,令遊人應接不暇、流連忘返。當地政府十分注重資江沿岸的生態和環境保護,資江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Ⅰ類水質標準。
中文名
資江漂流
地理位置
廣西資源縣
景點級別
國家AAA景區
著名景點
資江,大鯢
古    稱
夫夷水
始發時間
1990年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30-16:00

資江漂流地理位置

丹霞地貌景觀 丹霞地貌景觀 [1]
資江古稱夫夷水,發源於華南第一高峯貓兒山,江水自南而北流入洞庭湖,是洞庭湖四大支流之一,屬長江水系。該景區系3千萬年前元古代強烈的造山運動構成南北走向的山脈,由白堊系紅色礫岩、砂岩、泥岩構成軟硬相間的岩層,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遭受風化、剝蝕、侵蝕和溶蝕的綜合作用,逐漸發育形成的丹霞地貌。歷史上資江是湘桂兩地物資交流的重要通道,至今依稀可見當年縴夫拉縴在岸邊留下的印痕。 [2] 

資江漂流自然資源

資江漂流之神象飲水景觀 資江漂流之神象飲水景觀 [3]
資江兩岸丹峯聳立,植被豐富多樣,原生態植物保護完好,有國家重點保護的資源冷杉、福建柏、鵝掌楸、馬蹄參、香果木、銀杏、觀光木等。資江既有灕江的清秀,又有原始古樸的幽野。著名詩人賀敬之盛讚“資江漂流,華夏第一”。漂流區域是資江景觀最為集中的地帶,紅山綠水的奇特景觀與灕江風光迥異,有灕江的“姊妹江”之稱。 [4] 

資江漂流旅遊資源

資江漂流 資江漂流 [5]
資江漂流始於1990年,開闢了機動木船、橡皮艇、竹筏等遊覽,在漂流中途的浪田瑤寨,可上岸觀看浪田瑤
資江橡皮艇漂流 資江橡皮艇漂流 [6]
族歌舞表演。漂流河段全長22.5公里,下45條灘,拐31道灣,河谷深割,似一條玉帶穿梭於崇山峻嶺之中。秀麗的資江以淡紅色石峯相襯,丹崖赤壁,綠水環繞,翠竹搖曳。沿途有風帆石、火炬山、神象飲水、浪田瑤寨、將軍騎馬鎮天門等60多處景點。河水清澈見底,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Ⅰ類水質標準,有國家級重點保護珍稀動物———大鯢,此外還有10多種魚(統稱資江魚)、甲魚、龜、野豬、野山羊、果子狸、竹鼠、鴛鴦、角雞、錦雞、竹雞、山蛙等。 [7]  行舟漂流資江河段,船泊兩岸,移步進入資江天門景區。駐足抬眼,但見奇峯聳峙,竹木葱籠,綠樹紅樓,交相輝映,自然景色、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各具特色。往北,可攀援懸崖峭壁,拾人工鑿出的1098級石級而上,登上海拔627米,四面刀劈斧削、亙古人跡絕至的神仙寨頂。既可飽覽山上原始森林真跡,又可俯瞰遠眺東、北、南面資江景觀。往西,沿山崖石腳而上,驀然抬首,頓見巨大石峯從頂至底被攔腰截斷,形成一道184米、寬不足2米、高50餘米的石隙,這就是莫不令遊人稱奇的“西面一線天”。往東,進入“天下第一藥谷”------資源百卉谷。沿羣峯對峙間的一條山澗幽徑盤旋而上,可聞萬千奇藥異草靈氣,可撫交織古藤老蔓之幹,可掬汩汩流出,丁咚有韻仙泉,可靜聽幽林百鳥啁啾之樂,穿越“東面一線天”,上“天脊”,下“天梯”,盡覽水光山色,飽吸伸手可掬的清新空氣。
資江漂流屬丹霞地貌、生態型自然風景區。獲國家3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 [8] 

資江漂流景點傳説

資江漂流風帆石

風帆石遠景 風帆石遠景
風帆石薄薄的一片,高十餘丈,陡壁刀削,光滑如磨,丹光隱隱,活似一帆懸江,岸邊的山峯就像是它的船沿,整個山體好似一艘大船在鼓風破浪前進。
傳説古時候,資江水道上時常發生的翻船事故常常造成貨損人亡的悲劇,讓人對行船心生畏懼。後來壽佛爺雲遊到這邊的時候,他就發現了這個問題,看到那個船工又累又苦,他要為船工們排憂解難。壽佛爺發現主要因為水裏有河妖和水怪在作怪,所以那裏經常翻船,他就把打錢紙的鐵銼用力一甩,就甩到在江邊,把那河妖水怪就把它鎮住了。鎮住完了以後,從那以後船也不翻了,船工們往上拉縴的時候也一帆風順。 [9] 

資江漂流將軍騎馬過天門

資江漂流的終點,隔江結峙着兩座巨大的石壁,恰似兩扇巨大的門。歲月風雨在左邊石壁上畫有一位騎馬大將軍,坐騎昂首,虎虎生威,將軍戴盔披甲,威風凜凜,酷似傳説中的二郎神楊戩。傳説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天兵天將追殺,逃下天庭,玉帝龍顏大怒,命二郎神楊戩繼續追剿。楊戩一路追趕孫悟空來到資江邊上,兩人惡戰三天三夜,直打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資水失色,沒分勝負。一日,兩人打到資江邊的一個大回水塘裏,只見三面石壁頂天,二郎神阻住出口,孫悟空已面甕中之鱉。孫悟空見出口被阻,一時性起,大喝一聲,手舉金箍棒,朝北面石壁奮力砸下,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棒到之處石壁頓時現出一段十幾米寬的空隙,孫悟空從空隙中飛身而走。水塘裏的水因這突然裂開的空隙而爆發,以千軍萬馬之勢向空隙處湧去。二郎神猝不及防,被洪水猛地衝向北面左邊的石壁上,便連人帶馬永久地印在那面石壁上了。 [10] 
參考資料